《弄假成真》reference_book_ids\":[7193246543787330597,7168768399030356999]}],\"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7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34816449549,7078185810029202446,7152079239892700197,7070438698533293070,687438681097843815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社會是一個龍遊魚躍的淵潭,每個人是這其中的一員,在裏麵生存發展。任何人想要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立足,僅僅憑自己的力量單打獨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其他人相互扶持才行。擁有良好的交際網,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在交際中如何選擇?如何放棄?不僅體現著一個人的交際能力,更影響著他的生活。培養高超的社交藝術,是每個夢想成功的人所必須做的。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人生
從某種意義上講,你選擇了什麼樣的朋友,便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的朋友,往往都是和他情趣相投的人。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便是這個道理。在生活中,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時,也常常會把他的朋友圈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法國科學家法拉利曾經說過:“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朋友,可以通過一個與他交往的人去了解他。因為一個飲食有節製的人自然不會和一個酒鬼混在一起;一個舉止優雅的人不會和一個粗魯野蠻的人交往;一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會和一個荒淫放蕩的人做朋友。和一個墮落的人交往,表示自身品位極低,有邪惡傾向,並且必然會把自身的品格導向墮落。”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對自己的生活行為等有著很大的影響,甚至對學識、情操、品德等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林肯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講,你選擇了什麼樣的朋友,便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由此可見一個人選擇的朋友如何,對自己的影響之大。
三國霸主之一的劉備,原本隻是一個以賣草鞋為生的小販。一天,他正在城中走著,突然發現城牆上貼著皇榜。走上去一看,原來是朝廷招募英雄豪傑征討黃巾軍。劉備不禁一聲長歎,感歎自己實力不足,恰好關羽和張飛也在旁邊看告示,三個人於是聊了起來,發現彼此甚是投緣,於是他們一起到張飛家的桃園中祭天結拜。這為劉備日後成就霸業拉開了序幕。
諸葛亮出山之前,生活在南陽的小村中。劉備聽說諸葛亮有大德大才,於是禮賢下士,三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於是世間有了“三顧茅廬”的美談。諸葛亮深為劉備的誠懇所動,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成了劉備的軍師乃至丞相。正是有了關羽、張飛、諸葛亮等這些忠肝義膽、文武兼備的朋友,劉備最終才成就巴蜀稱王、三分天下的霸業。
每個人不管自覺不自覺,他們交朋友的時候總是有自己的標準。選擇好的朋友,無疑是選擇了一種良好的生活,也便是選擇了成功。我們常說的善交益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也便是這個意思。品德高尚的人,曆來受人推崇,也是人們願意結交的對象。像唐太宗李世民,便有一位“諍友”魏征。這個朋友雖然隻是個大臣,卻常常惹太宗皇帝生氣,不過唐太宗也知道魏征是為自己好,生氣過後也還是按照他的建議改正自己的錯誤,提高自己的文韜武略,最終開創了“開元盛世”,在曆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魏征死後,唐太宗知道自己失去了一個難得的朋友,不禁難過得大哭。
那些品德低劣的人,常常被人鄙視,卻也有人把他們當“知心朋友”,而實際上,這隻能算是一些“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如晉代富可敵國的石崇,整天喝酒作樂,身邊聚集了一大堆“酒肉朋友”。他們終日吹捧石崇,實際上卻是口是心非,隻不過是為了從石崇那裏獲得一點兒財富。而等石崇失勢,他們便消失得一幹二淨,有的甚至對他落井下石。這種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隻看重利益的朋友,則是交友時要小心的。
我們在選擇朋友的時候,應該選擇那些優秀的人,高尚的人。與那些比自己聰明、優秀和經驗豐富的人交往,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加生活閱曆。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生活狀況改進自己的生活狀況,成為他們智慧的伴侶。
與優秀的人交往,就會從中汲取營養,使自己得到長足的發展;與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會感到自己也在其中得到了升華,自己的心靈也被他們照亮。
在印度傳教士馬丁的成長經曆中,他受到了一個優秀的朋友的影響,最終讓自己也變得優秀起來。
馬丁天資愚鈍,成績很差,在老師看來他不適合接受大學教育。但是他的父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擺脫平庸的命運,最終還是將他送進了劍橋大學,在這裏,他認識了一位在初級中學的夥伴。
從此以後,這位稍長的學生成了馬丁的指導教師。馬丁能夠應付自己的學業,但是仍然容易激動,脾氣暴躁,偶爾會發泄自己難以抑製的憤怒。但他這位年紀稍大的朋友卻情緒穩定,富有耐心。他時時刻刻照顧、指導和勸勉自己這位易怒的同學。他不允許馬丁結交邪惡的朋友,勸他認真學習。“這不是要得到別人的稱讚,而是為了上帝的榮耀。”這位朋友的幫助使馬丁在學習上進步很快。在第二年聖誕節的考試中他名列年級第一名。
後來,馬丁成了一位印度傳教士,給了很多人以無私的幫助。
先賢孔子曾經說過:“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擇友比作染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與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感染上他的氣質,讓自己變得高尚起來。
當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朋友也不能求全責備,自己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又怎麼能苛求別人呢?如果人人都要求結交比自己有學問的人為友,那麼到頭來隻能是誰也沒有朋友。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朋友相交貴在有所補益。
真正的朋友是每個人一生的財富,我們要善於結交諍友。他們能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坦誠相見,對朋友的缺點、錯誤決不粉飾,敢於力陳其弊,促其改之。誠如古人說:“砥礪豈必多,一璧勝萬瑉。”意思是說,交朋友不在多,貴在交諍友。如果人們能結識幾個諍友,那麼前進的道路上,就會少走彎路,多出成果,事業發達。
擁有諍友是生命的幸運和福氣,擁有諍友還是一麵鏡子,幫你認清自我。真正的朋友,應該是諍友,肝膽相照,直言不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隻有真正的朋友才會真誠關心你,為你的失誤痛心;也隻有真正的朋友才會直言指出你的盲區和瑕疵,希望你快樂成功。
選擇誠信作為自己的招牌
誠信是一條越走越寬的道路,不斷延伸,通往成功的遠方。
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在我國曆史上的諸子百家時代,儒家就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的“五常”觀點。“五常”貫穿於中國倫理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價值體係最核心的因素,由此可見,“信”有多麼的重要。一個遵守自己諾言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這個道理雖然很簡單,然而古往今來,卻總是不乏失信之人。憑借一時的欺騙,耍一些小聰明,雖然可以取得暫時的利益,然而時間久了,這種小伎倆被人識破之後,無信之人終將被大家所厭惡、疏遠。
一個誠信的人,即便生活貧困,地位卑微,別人依然會對他禮貌有加,充滿尊敬。而無信之人,即便位極人臣,也會眾叛親離,落得悲慘的下場。商鞅和周幽王的故事,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兩個例子。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金。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六國。
頗具諷刺的是,就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400年前,卻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隻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卻發現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便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展顏一笑。五年後,西夷犬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因為誰也不願再上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商鞅講信用,得到了天下人的尊重和愛戴,終於在秦國樹立了威望,使得自己的變法成功推行,助秦王建立不世功業,他誠信的美德也千古流傳;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民心盡失,終於落得國破家亡,被後世傳為笑柄。倘若周幽王能重視誠信,那麼必然不會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了。
一個人隻有以誠信為準則,才能抵擋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守住做人的底線。沒有誠信的人,既不能兌現對別人的承諾,也不能誠實地對待自己,往往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便迷失了自己,最終失去了寶貴的品質,也失去了寶貴的機會和財富。即便通過欺騙等手段暫時獲取了一點利益,當別人發現他沒有誠信時,這些財富也會離他而去。而有誠信的人,不會為眼前的利益放棄自己做人的原則,雖然可能暫時處於較為窘迫的境地,但隻要勇敢地堅持著這種優良品質,總能走出困境,得到加倍的回報。
一個士兵,非常不善於長跑,所以在一次部隊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後,一個人孤零零地跑著。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軍官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占感到不滿,但他仍然朝著士兵的小徑跑去。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後到達終點,他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思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軍官笑著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鍾頭後,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麼重要。
有時候,選擇放棄誠信可能是通往前方的一個捷徑,也許能帶來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看來,他會失去更多。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信是一個人的根本,誠信能感化萬物,所以我們常說“心誠則靈”。
凡是心中有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的人,都會重視誠信的力量。一個對自己誠信的人,才會擁有自信,才能取信於人。一個人隻有誠摯待人,做到光明坦蕩,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為自己的事業和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
誠信如同一塊璞玉,可能開始看起來與普通石塊無異,也許有人隨手便將其丟棄。然而擁有誠信就如同擁有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終有一天,它會為自己帶來巨大的收益。而丟棄它的人,再想找回,悔之晚矣。誠信作為一種美德,需要從小培養,並不能以為小孩子不懂事,便隨意向他們許諾,凡是許諾過的事情,當盡力做到。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意帶孩子去,便對小孩說讓他在家玩,回來給他殺豬吃。孩子聽了便高興地在家玩耍。
曾參的妻子很快便忘記了此事,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裏玩,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燉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隻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麵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正是注重誠信,才讓曾參擁有了極高的個人素養,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良好的信譽,會給自己的行動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擁有誠信的人也會擁有良好的親和力。誠信是一座橋梁,讓大家真心相待,互相支持。誠信能讓一個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人與人之間充滿信任。誠信是一條越走越寬的道路,不斷延伸,通往成功的遠方。
給他人多一點讚美
想要別人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從主觀上認為自己想做。
不同的場合,我們會遇到不同的人,他們的性格不同,愛好不同,能力不同,辦事方法也不同。如果可以選擇,大多數人都希望遇到和自己誌同道合的人,那樣社交活動也變得簡單得多,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能遇到真正與自己心意相通的人,大多數人的思想,與我們總是在某些方麵存在著分歧。
於是,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一些話語:
“這個人太清高了,總是一副目中無人的臉孔!”
“這個人太無能了,他簡直不配呆在我的旁邊!”
“這種孤僻的人讓我怎麼和他合作?我寧可一個人做這份工作!”
這種話語常常在我們的生活中被聽到,甚至有時我們也發出這種言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生活、做人的道理我們都懂,然而當具體問題發生時,我們卻常常犯以上的錯誤,要求別人盡善盡美,沒有缺點和不足;當發現或知曉別人身上的不足或缺點時,我們便開始過分苛責對方,甚至由於對對方身上一些無關緊要的方麵看不順眼,而拒絕與對方進行工作上或生活中的必要合作,將我們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
誠然,清高、孤僻等等這些都是缺點,但也許在別人身上有著我們所沒有的能力和長處,這種能力才是對方的價值所在。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對著別人吹毛求疵,一個勁兒地尋短。如果想要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變得融洽和諧,我們還需要掌握一點,那就是學會適當地讚美他人。
真誠的讚美,正如沙漠中的甘泉一樣讓人的心靈受到滋潤。以工作中的合作為例,為了不辜負你的讚美,受到讚揚的人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從而激發他們自身的潛能,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也讓我們和他們的合作愉快而成功。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要想充分發揮員工的才能,最有效的方法是讚美和鼓勵。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當學會如何真誠地去讚許人,誘導他們去工作。我總是深惡挑人的錯,而從不吝惜說他人的好處。事實也證明,企業的任何一項成就,都是在被嘉獎的氣氛下取得的。”
有一次,洛克菲勒的一個合作夥伴在南美的一宗生意中使公司蒙受了100萬美元的損失。洛克菲勒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說:你能保住投資的60%已是很不容易的事了。這令合作夥伴大為感動,在下一次的合作中,他獲得了很大的利潤,並挽回了上次的損失。
真誠地讚賞他人,是洛克菲勒取得成功的秘訣之一。讚美可以讓人處於愉快的情緒狀態中,可以強化人的行為。想要別人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從主觀上認為自己想做。讚美則可以幫你做到這一點。用讚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教育中的作用體現得格外明顯。
一位從事教育的官員報告說:“我們決定以稱讚別人來代替挑剔別人的過失。但當我們看到他們做的都是負麵的事情時,這就非常不容易做到。要找些事情來稱許,真的是很難。我們想辦法去找他們值得讚美的事情,而他們以前所做的那些令人不高興的事,真的不再發生了。接著,他們一些別的錯處也消失了,他們開始照著我們的讚許去做。居然,竟出乎常規,他們乖得連我們也不敢相信。當然它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但總是比以前好得多了。”
“現在我們不必再像以前那樣糾正他們。孩子們做對的事要比做錯的要多得多。這些全都是讚美的功勞,即使讚美他最細微的進步,也比斥責他的過失要好得多。”
人人都渴望讚美,誰都不想是一座孤島,孤獨地漂泊在人際的海洋中。善於運用讚美的力量,它能使你掌握人際交往中真正的症結,大大增加感情存折的數字。
不過在實際中我們可能遇到很多不恰當的讚美,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讓人覺得這是在曲意奉承,甚至是諷刺對方。雖然讚美出於好心,卻讓好事變成了壞事。因此,我們必須掌握讚美的技巧。
讚美應當簡潔。說話太過累贅會讓人聽得太累,讓人茫然甚至產生厭聽情緒。而簡潔的語言則讓人愉快歡喜,便於使人接受。真誠的讚美不但會使被讚美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還可以讓你經常發現周圍人的優點,從而讓自己獲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因此,讚美要言簡意賅、情真意切。
讚美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讚美方式和口吻去適應對方。如對年輕人,語氣上可稍帶誇張;對德高望重的長者,語氣上應帶有尊重。另外,主動地向對方請教其實也是一種讚美的方法。要用心地去說,把重點放在他人而不是自己的身上,才能把讚美的效果發揮到極致。
讚美要表現出來。隻有表現出來的讚美,才可以讓對方受到情緒上的感染,與批評要在私下相反,陽光下的讚美更讓人接受和喜歡。
禮儀是連接友誼的“紐帶”
“人之有禮,猶魚之有水矣。”禮儀是連接友誼的“紐帶”。
禮貌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態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遜。
一個人的誠懇與善良往往是通過禮儀來顯現出來的。所以說,畢恭畢敬的態度,得體的禮儀是贏得別人信賴的條件之一。禮貌是禮儀的基本體現,而並不隻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它是溝通人們相互之間友好感情的一道橋梁。如果人們能自覺地做到禮貌待人,不僅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純潔和美好,還可以無限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使你看起來更有魅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交友和受到尊重、尊敬的強烈願望。人們都渴望自立,成為家庭和社會中真正的一員,平等地同他人進行溝通。因此,如果你能以禮貌的態度與人溝通,對方會覺得受到了尊重,從而對你產生好感;相反,如果你自覺高人一等,居高臨下、盛氣淩人地與人溝通,對方會感到自尊受到了傷害而拒絕與你交往。
一天,美國著名企業“巨象”集團的花園,來了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還領著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他們坐在一張椅子上,女人似乎很生氣地在訓斥著男孩,邊說著,還邊把一團用過的衛生紙隨手丟在了旁邊的灌木叢上。而灌木叢邊,站著一位正在修剪灌木的老人。老人看到扔過來的紙團,又看了看正在訓斥小男孩的婦人,什麼也沒說,默默地把紙團撿起來扔到了附近的垃圾箱裏。沒想到,隻過了幾分鍾,中年婦女又拿出一張紙巾,擦了擦臉,又把紙團扔到草叢上。老人再次走過去,把紙團扔到了垃圾箱裏。
看到這一幕,婦女非但沒有悔意,還指著老人大聲地對男孩說:“你看,如果你再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會和這老頭一樣,一輩子做這些卑賤的工作。”老人聽了,放下手裏的剪刀,來到女士的麵前,仍然態度謙遜地問道:“夫人,請問您是這家公司的員工嗎?這裏是公司的私人花園,按理說隻有員工才能進來。”女人一聽老花匠竟然敢質疑自己的身份,傲慢地說:“我可是下屬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我就在這裏工作!”說著,還拿出證件在老人麵前晃了晃。老人沉默了一會兒,打了一個電話就回到灌木叢前繼續自己的修剪工作。
幾分鍾後,一名男子匆匆趕過來,畢恭畢敬地站在老人麵前,對老人說:“我這就按您的吩咐免去這位女士的職務。”老人沒有回答來人的話,隻是走到小男孩的麵前,說:“孩子,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學會一身本領,而是要學會去尊重每一個人。”說完便轉身離開了。
中年婦女看著自己的上司如此尊敬一個老花匠,愣在那裏不知所措。趕來的男子對婦女說:“你所鄙視的這位老人正是我們集團的總裁。而現在,你被開除了。”“什麼?他竟然是總裁詹姆斯先生?”中年婦女難以置信地看著老人離開的方向,頓時呆在了那裏。
這個故事說明隻有真正學會有禮貌地對待他人,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可以使自己避免受到損失。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更是錯綜複雜,因此在社會中為人處世就變成了一個深邃而又敏感的話題。萬事禮為先,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一個講禮儀的人。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兒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最小的一個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