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海一般包容一切吧!那不是無奈,那是力量,是王者的風範!
2、包容是超邁者的風範
四川青城山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這樣寫到:“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自古以來,寬厚的品德、包容的心態就為世人所稱頌。
有一則公案,說的是人們稱為水果和尚的現代高僧廣欽老法師的事跡。
廣欽法師當年在福建省承天寺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獨自一人在寺後山上岩洞內,精進修持十三年。後來又回到承天寺,他仍然不住寮房,每夜都在大雄寶殿上通宵打坐。不久,一天大殿上功德箱內的公款突然丟失了。該寺監院師和香燈師宣布這一消息以後,全寺眾僧嘩然。他未回寺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他回寺不久,全寺僧人賴以為生的功德款竟然被盜;而且這件事讓大家直接聯想到的是:他每夜都在大殿內通宵打坐,如果是別人來盜竊,首先驚動的應該就是他;現在既然他沒有反應,那麼偷功德款的人是誰?還用得著清查嗎?
這一來,全寺僧眾,甚至居士們,大家雖然都不明說,但是,無不對他另眼相看,十分鄙視。可是,他處在這種人人怒目相視的環境中,經曆了七天時間,始終心平氣和,若無其事。既沒有站出來申明一句,也沒有流露半點受委屈的情緒,與平常沒有兩樣。這個時候,監院師和香燈師才出來揭開這段公案的謎底:原來功德款並沒有丟失,這是監院師和香燈師想借此考驗他,究竟在山洞住了十三年,礪練出什麼樣的境界來?沒料到他竟能在橫遭冤枉,大眾側目之下,不改常態。這樣一來,大眾無不由衷地對他表示崇敬;而他卻依然故我,毫無一絲得意之色,似乎譏、毀、譽都和他不相幹。
這則公案說明,真修行人,必然看得破,放得下,不管什麼境界現前,都能如如不動的照樣修持;不但心不隨境轉,且能轉境。這絕不是偶然,也不能僥幸所致。這就是超邁者的風範。
喬羽年過古稀,但身體硬朗,精神飽滿,文思敏捷。對健康長壽問題,喬老有一套自己獨特的“另類”看法。他說,遇事看得開,能隨遇而安,“險夷無礙,寵辱不驚”。作家周長行在他撰著的長篇報告文學《喬羽“戀”歌》中,記錄了中國歌舞劇院副院長黃奇石(歌曲《愛的奉獻》的詞作者)講的一則故事:喬羽在文革中下放勞動,受盡了“不當人看”的屈辱,每當“連隊”要殺豬時,總要安排喬羽洗豬雜碎,這活又髒又臭,可喬羽總是樂嗬嗬地接受任務,津津有味地翻來倒去,大小腸、肝膽肺等都能收拾得幹幹淨淨,利利索索。喬羽說:“別人可以讓我受辱,我則把受辱當成修煉。”
喬老在電視劇插曲《說溥儀》中這樣規勸世人:“既然人在矮簷下,何必埋怨常低頭。披一身錦繡,數萬種風流,欠缺的不過是一點兒做人的自由,發什麼衝冠怒,銷什麼萬古愁,隻因為一場繁華舊夢做不夠。勸君勿須惱,勸君勿須憂,得罷休時且罷休,拋卻了金玉枷鎖便是自由。”
“險夷無礙,寵辱不驚。瓜熟自落,水到渠成。”幾個平常的詞語,一經喬老拈來,其意蘊就變得那樣深邃、博大,其境界就顯得那樣高雅、超然。是人生感悟,也是健康體驗。
當年林則徐離開京城之時,是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的,趙丹飾演林則徐的亮點就在他拜別皇上起身之際眼中那縷神采。懷揣“報國平天下”之心,披星戴月赴邊關,然而事非人願,萬般努力最終還是陷入強權與舊勢力繞成的旋渦,最終在現實麵前跋前躓後,黯然銷魂。
林則徐離開廣州的時候是孤獨的,一顆孤獨之心飄上了一條孤獨之路,去一個名字聽起來都讓人感到孤獨的地方。而此時的林則徐安之若泰,了解他堂上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就能領會他那超邁者的風範。
包容是孤獨的,但孤獨不是寂寞,林則徐孤獨而不寂寞,一介囚夫卻讓邊疆人敬之愛之,在新疆大興水利,造福民生,官知其是囚而不囚之。林則徐是超邁的,他的所有情懷都會被孤獨所淹沒,恐怕連新疆都到不了,還談得上什麼包容。
包容說來容易做來難,它是生命的境界,就像山風裏的野菊,昂首挺胸綻放在晚秋的枯草叢中。誰願開在此時?誰願開在此地?然而願與不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就在此地,就在此時,它開出了一個季節中最惹眼、最讓人心動的燦爛!
3、包容是成熟者的風範
成熟與包容,是相輔相成的。隻有成熟了才能包容;不能包容,一定是還不夠成熟。因為,隻有當你明白了人性的卑微與嬗變,理解了生活的艱難與無奈,才能開始換一種思路、換一種眼光看待問題,走上一條包容的道路。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在麵臨外界刺激時,能根據個人價值觀,去選擇自己的回應(這就是被維也納第三學派稱為“人類終極的自由”的“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