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研部門的寬容文化還經常地體現為不給科研人員施加壓力。在美國大學的一些頂尖級的實驗室裏,甚至沒有任何考勤和業績考評製度,更談不上評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之類。甚至於出了成果沒有表揚,不出成果也沒人說你。
對美國人來說,科研工作應該是由那些樂意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做。而對這些人來說,施加壓力就完全沒有必要了。而事實證明,這些實驗室卻往往能出好的成果。其中的秘密就在於:在進人的時候,它就注意挑選那些樂意從事科研工作的人。
當然,包容的思想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就一直存在。但是,實踐證明,要在全社會或者一個較大範圍內形成一種彼此寬容的風氣,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個前提,即大家需要形成這樣一種信念: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和最卑微的人在本質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世俗的榮耀在人這個本體麵前都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部分人天然地認為自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隨便地對他人氣指頤使,大範圍寬容風氣的形成則無從談起。
從西方現代科技實踐活動來看,許許多多的傑出成果都得益於這種“創新+寬容+平等”的文化氛圍。
在科技探索活動中,有些觀點即使是錯誤的,但對正確觀點的發展和完善也可以提供借鑒;有些觀點有部分的錯誤,但其正確的部分可以得到吸納;有些不同的觀點各有所長,可以起到互補作用,如從光本性的“粒子說”和“波動說”發展到“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就是這樣;有些觀點開始不為多數人承認,但後來卻被證明是正確的,如李四光的陸相生油理論,新中國成立後才越來越顯耀出真理的光輝。正反經驗都說明,倘若以不準失誤、失敗作戒律,或者任意裁決某種觀點是錯誤的而加以排斥,隻會壓製科學研究,搞得死水一潭,窒息創新的活力。
7、包容是差異的需要
差異是永恒的,是無法消除的。五個手指伸出來都有長短,人沒有了差異就成了機器人。即使是機器人也是有差異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樣的人。也正是因為有了差異,才有了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世界。
承認差異是不難的,可當麵對差異時,要正視它卻不容易。正確地對待、處理差異需要我們有一顆寬容的心。因為包容是差異的需要。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有關教育的故事,名叫《特殊的作業》:
周武老師到五年級接了一個新班。周老師是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接班的第一天就向學生提出一個練筆要求一每周寫三篇日記,學生們爽快地答應了。 在批改日記的過程中,周老師發現有一位叫錢錫的同學,他的語文基礎較弱,作文寫得挺糟糕。於是,周老師就請錢錫到辦公室,給他個別指導。一錢錫認真地修改好作文後,對周老師說:我能不能一星期隻寫一篇作文?
“為什麼?”周老師覺得有點奇怪。
我的意思是,另外的兩篇作文不是寫好交給你,而是畫給你。
“噢?”周老師教書這麼多年,第一次聽說作文是可以“畫”的,“是不是把想寫的內容用圖畫表達出來?”
是的。錢錫點點頭。
“行。不過,你得給畫取一個好名字。”周老師同意了,還加了一條要求。
“也!”錢錫痛快極了。
就這樣,同學們交作文,錢錫交圖畫。每次周老師總是認認真真地在畫的背麵寫上評語,就像是在批作文一樣,有時說說錢錫哪兒畫得好,有時還指出不夠的地方。說來也怪,錢錫那篇“必寫作文”的質量大大提高了,還越寫越好了。周老師見他進步快,就在班級裏大大地表揚。漸漸地,錢錫每周交給周老師的畫和作文多起來了。
美術老師說,這一年裏錢錫的繪畫水平提高得很快。暑假期間,錢錫的美術作品,在中國和亞太地區少兒書畫大賽中獲得“金獎”,被國家教委藝術委員會命名為“小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