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貧富露世態貴賤見交情
【原文】
饑則附,飽則颶;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譯文】
窮困饑餓時就投靠人家,吃飽喝足了就遠走高飛;當人有錢時就跑去巴結,當人貧窮時就棄置不顧。這令人作嘔的卑汙行為,正是世人容易犯的毛病!
【解讀】
古往今來,嫌貧愛富趨炎附勢,人之常情、世之通病。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也隻是看看這個人的經濟實力。你比方說:
曾經一位很有才華的朋友的經曆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在讀大學的時候他有很多朋友,一次發信二三十封。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退學歸農後,好朋友中卻沒有一個人給他寫一封信的,而那些老同學老朋友誰也沒有登門看看他的。盡管他是多麼盼望有人看望、安慰和鼓勵!此時,他的心情異常沮喪、落寞、灰冷,度日如月,度月如年,真希望有友誼之火來溫暖照亮,可悲的是沒有來理睬這個落魄的書生。
這時他的初中班主任老師到他家裏去看望了他,給了他極大的鼓勵,他又恢複了生活信心和勇氣!
十三年後,這位朋友又憑著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某名牌大學研究生院,這時他又仿佛回到了處處朋友的時候。
尋找真正的朋友風平浪靜的時候不覺得,患難的會成為真正友誼的實金石。當你地位變了的時候,要重新審視你的朋友。當一個人落魄時,利益之交別去,道義之交一如既往,甚至比平時待他更好,因為他們會以熱情幫助他。就像古人說的“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貧一富,世態乃露。”
《史記·孟嚐君列傳》也記載了類似的一件事情:
“自齊王毀廢孟嚐君,諸客皆去。後召而複之,馮驩迎之。未到,孟嚐君太息歎曰:‘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先生所知也。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今賴先生得複其位,客亦有何麵目複見文乎!如複見文者,必唾其麵而大辱之。’馮驩結轡下拜,孟嚐君下車接之曰:‘先生為客謝乎?’馮驩曰:‘非為客謝也,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嚐君曰:‘愚不知所謂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貴多士,貧賤寡交,事之固然也。君獨不見夫朝趣市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
早晨爭著趕緊上集購物,到了晚上沒有貨物了,就沒人去了,就算是路過也不屑一顧。正所謂“狗尿槐樹,人敬財主。”在世俗人的眼裏,有錢就是大爺,人情勢利嘛。
這隻是說的世人,對君子可不適用。因為君子在現實中與人的交往需要、感情交流是相悖的,他們知道在金錢驅動下的人際關係是難有真清流露的。人們在無奈中盼望的是一種真誠,盼望一種淡泊,卻不是所謂的銅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