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
【譯文】
做人要有好的心態,否則即使在快樂的環境中也像在苦海中;心態好則相反,就算是身在苦海中也會像是在快樂的環境中一樣。
【解讀】
大家耳熟能詳的苦海無邊是佛家的常言。他們認為世間充滿了悲苦無情,這樣用這種心境來對待人生,那耳目接觸的盡是悲苦,隻會有悲觀思想,甚至造成厭世之悲劇。我們認為這種葬送生命的發現是毫無意義。
不順心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但我們須麵對而絕不可以抱著苦難的思想。馬克思告訴我們所有事物都有對立的一麵,悲苦常生自歡樂,衰敗常生自昌盛,能體會到這一點離快樂就不遠了。
《格言聯璧·持躬》中有這樣一句話:“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我們還可以看到了另一種狀況。有些人生活的很苦,但卻能笑口常開,過的逍遙自在。對這些人來說,快樂發自內心不在表麵。
我們小時候讀到的童話故事人物一樣,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他們不要別的隻要享受快樂,這就說明人生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快樂。
一個少婦去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劃船的老艄公救上了船。
艄公問:“你年紀輕輕的,為何尋短見?”
少婦哭訴道:“我結婚兩年,丈夫就遺棄了我,接著孩子又病死。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艄公又問:“兩年前你是怎麼過的?”
少婦說:“那時候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
“沒有。”
“那麼,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了兩年前,你現在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了。”少婦聽了艄公的話,心裏頓時清醒輕輕鬆鬆地跳上了岸。
要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像艄公那樣分析問題,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是樂觀的人,都會是擁有快樂生活的人。
一個人的性格一定是開放的,生活一定會富有情趣,這樣才能成為真正擁有樂觀心態的人;快樂不能去用什麼東西賺來,也不能得到報酬。快樂其實隻是我們思想愉悅時候的一種心理狀態。快樂不是道德的產品,就像血在體內流動一樣不是道德的產品一樣,但他們卻都是健康與生存的必需品。
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這樣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的確是一種超凡絕俗的修養工夫。程頤也曾這樣分析孔子的話,他說:“顏回之樂,非樂簞、瓢、陋室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故夫子稱其賢。”
其實現實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人生自我感覺至少有80%源自於“生活態度”。如果在某個時候我們獲得快樂的這種心態,那麼最好盡量改成讓自以便此時此刻充分享受到滿足感。這時你就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盡情享受眼前的時光,不要再去浪費精力為未來虛構理想。一切性情中,善於珍惜眼前一切是最難做到的。
生活的強者在困苦中也會泰然處之,因為他知道身心之苦是擔當大任者必由之路;雖然時運不佳,亦不會鬱鬱寡歡,因為他知道,忍耐雖然痛苦,但最終收獲的果實卻是甜美的。所以,身處苦境我們不單單隻理解成是壞事,也要看到好處的一麵,因為隻有苦境能鍛煉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