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做學問樂自然
【原文】
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譯文】
思考細密,行為謹慎,是做學問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同時還要有種瀟灑脫俗的高超情懷。如果隻是一味克製自己,那麼就容易讓人覺得沒有生機。這就像大自然中的秋天,缺少了陽光普照、惠風和暢的春季,萬物是很難健康正常地成長。
【解讀】
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耳熟能詳的話語初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連貫性,但稍微仔細分析一下,這卻是中國讀書人、知識分子一種可貴的學習心態,一種在生活中求得的快樂事例。
有些人不懂得讀書為什麼會使人快樂,那麼讀書的快樂體現在哪裏呢?體現在下麵五個層次:
(1)體悟的快樂。“學而時習之”是說一個人通過學習、觀察、反思然後對人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再在生活中驗證這些見識是否合理,這樣一來就會讓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之感,所以孔老人家稱為“不亦悅乎”。
(2)自得其樂。讀書人會重精神的自得其樂,他們輕功利的行為卻往往不為世人所理解、接受。因此倘若一旦碰到一個遠方的知己,其共鳴的快樂也就可想而知了。不過往往是精神上存在一種高層次的快樂,這種快樂隻有讀書的人自己才能真正體味到,即使是他們身邊的人一時不理解,他們也不會怨天尤人。這樣的人生活自覺,真正稱得上君子,所以孔子又教育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人文風流。中國古人常常個人吟味涵詠,以樂其誌,這是一種人文風流。他們“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陶淵明著《五柳先生傳》中把五柳先生描繪成這樣,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酣觴賦詩,以樂其誌”。其實這裏的五柳先生正是陶淵明自己的真實寫照。他也隻是沉醉於讀書、寫作之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便可從中獲得滿足,體現了個人吟味涵詠情趣。
(4)瀟灑倜儻。古代的文人愛好飲酒做詩,他們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裏邀上三五知己,泛舟飲酒做詩這是何等的瀟灑自在。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記載:永和九年,王羲之、孫綽、謝安共四十一位文人“群賢畢至,少長成集”,這裏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澄清的激流映襯環繞,他們依次坐在清泉汩汩的溪水旁,邊喝酒邊賦詩,暢抒衷情。自然景物之美與人的才華之美有機結合在一起,兩者交相輝映,卻讓人們羨慕不已和感慨萬千。
(5)精神滿足。南宋朱熹曾有詩說:“半田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充分表明了詩人所具有的精神享受。書中所見與泉湧而成的半畝方塘近似,文中所體會的聖學精髓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又如明代王艮《樂學歌》中唱道:“人心本白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樂是學,學是樂。嗚呼!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這樣我們知道人心本來是快樂的,但是在各種私欲的催動人下就使人心喪失了原本之樂。為解決這個矛盾隻有不斷地讀書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因此,他們便得到了與功利有關的快樂,就算是升官發財之類,也隻是一種假樂,應在摒棄之列。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沉醉於樂學境界中的人,不覺無為之做,既可以寒窗麵壁之累,又可免名落孫山之苦,這可真是人生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