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專注地走自己的路(1 / 2)

3.專注地走自己的路

【原文】

吾儒雲:“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譯文】

儒家的學者說:“隻要心情寧靜,就算水流再急湍,也聽不到水聲;花瓣謝落,隻要心情悠閑就不會受到它的幹擾。”如果待人接物能抱這種態度,那麼身心就會自由自在。

【解讀】

俗言道“心靜自然涼”,意思是說人心在平靜的時候,就算再熱也感覺不到。夏天的時候人為什麼會感覺煩悶呢?是因為燥熱,越是燥熱就越不能靜下心來。雖然人的體溫基本在37℃左右,但是你心不靜,外在環境就會帶來影響。當你真正靜下來的時候,外在的影響不起太大作用時,這樣你才找回真實的自己。

人要是處於絕對安靜狀態時,就能從容思考各種疑難,從容應對多方雜務。當我們遇到很棘手的事情不妨試試:讓自己的大腦別有太多的雜念,而且要有意識的去排斥各種幹擾,隻要心思盡可能單純專一,保持一種寧靜如水的心態。

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有許多事讓我們無法靜下心來。對金錢、地位的追逐,工作上的不稱心,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別人的閑言碎語,等等。都在不自覺的影響著我們的心情,影響著我們的行動。

還有些人為了能夠博得別人的歡心,寧願將自己變成一條“變色龍”,他們會時常改變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有時甚至自己的人格,這是我們要排擠的處世態度。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樣,為了尋求別人讚許會有挫敗行為,從而會喪失生活熱情。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有一首詩:“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和方式,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能選擇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處處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那這就是在為別人而活,這樣的活法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凡事總想討到別人的歡心,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乞丐。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的條件,不僅頭腦要聰明,還需要具有“不在乎別人”的那種定力,這種定力才是有難度的。

從前有這麼個故事:

有一次白雲守端禪師和他的師父楊岐方會禪師對坐,楊岐問:“聽說你從前的師父茶陵鬱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白雲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語氣中略有幾分得意。

楊岐一聽後大笑數聲什麼話都沒說就走了。白雲怔在當場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師父為什麼大笑,心裏很是愁煩。然後整天都在思索師父笑的原因,卻怎麼也找不出他大笑的緣由。一天晚上,他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第二天大清早去問師父為什麼笑。楊岐禪師反而笑得更開心了,對著因失眠而眼眶發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連一個小醜都比不上,小醜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

白雲聽了,豁然開朗。是啊,隻要自己沒有錯誤,別人笑又何妨呢?

我們或許會這樣的感受,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哪怕是穿一件新衣服,說一句什麼話,都會不自覺地去考慮到別人會怎樣看,總是想辦法盡量按照別人的期望去做,還總是擔心順了姑心失了嫂意,怕別人失望又怕被別人笑話。對於偶爾的未能盡如人意,或聽到有人在背後非議自己,就會耿耿於懷。

一個人大可不必將生活的焦點和生命的重心放在看別人的眼光、臉色上。千方百計得去改變自己,迎合別人這是非常愚蠢的。且不說千人千性,眾口難調,你就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使你有本事滿足了所有人的要求,那也隻能扭曲自己,最終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生活樂趣和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