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功成就應身退
【原文】
謝世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
【譯文】
一個人要是有不再過問世事的想法,最好是在事業輝煌的時候急流勇退,這樣就能保全你的名節;一個人平時注重修身養性,最好是去那些與世無爭的清靜地區,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解讀】
《道德經》第九章中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做為好事的“功成名就”倘若你處理不好的話也會引發禍端。物極必反,凡事發展到頂峰,隨後而來的必然是衰退和敗落,聰明的人是不會因為貪圖虛榮而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的,否則便可能招致災禍。
因而奉勸人們要見好即收。事情做好後,不要再貪婪權位名利,而要收斂意欲,急流勇退。
君子看重的不是結果的功成名就,而在努力過程中的盡力而為,就能夠做到急流勇退,急流勇退是一種睿智的生活態度。
能夠“功成身退”,古人的理解是頗深的,而得益於此的更是不乏其人。
西漢時期的疏廣,任太子太傅。疏廣哥哥的兒子叫疏受,是太子少傅。任職五年以後,疏廣對疏受說:“我聽人說,如果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也不會遭到危險,能夠成就功名隱退,是一種明智之舉。而今你我已功成名就,倘若現在不離開,恐怕是會後悔的。”
因此他們叔侄二人假以身體有病為由,向皇帝請求告老還鄉,回家安度晚年。皇帝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並賜給他們黃金20斤,太子賜給他們黃金50斤。臨走那天,大臣和朋友們在京城外舉行送別儀式,送他們車子有100多輛,路邊看熱鬧的人也都說:“這兩個大夫,真是賢明的人。”
疏廣叔侄二人能夠做到功成身退,一旦條件有變就先退下來從而保全自己已經獲得的成就。正是由於他們知道及時歸隱,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利益,還獲得了世人的稱讚。
功成身退也是合乎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隻知道一味地前進,而不懂得退守之意,那就有可能盛極而衰。寒盡暑來,變化更替不止,這是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然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鼎盛時期不知及時醒悟,到最後就像羊撞在藩籬上一樣進退兩難。
秦國丞相李斯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李斯在秦國為官,位高丞相,可謂富貴集於一身,也曾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然而其結果卻淪為階下囚。
臨刑時他對自己兒子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到最後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和兒子出去狩獵的機會也沒有,這是多麼典型而又可悲的一個事例!
這正是由於李斯在沒有身敗名裂的時候沒領會“謝世當謝於正盛之時”的真諦的可悲之處。
任何事都不能超過自己的尺度,做官也是一樣,倘若一個人的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及時急流勇退,否則到了否極泰來的時候,後悔已晚。正像前麵說的,疏廣叔侄二人功成身退則常讓後人感歎稱賞;李斯為秦國建大功卻身亡,發出“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出”的哀鳴,正好印證了俗語所說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權力最能腐化人心,而常常人們由於貪戀名利,便會招致身敗名裂的悲劇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