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聆聽內心自有所得(1 / 1)

33.聆聽內心自有所得

【原文】

纏脫隻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糠,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雲:“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譯文】

一個人能否不讓煩惱困擾,是由自己的意誌決定的。隻要你內心清淨了無雜念介入,即使生活在屠宰場餐飲店中也覺得是一片靜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鶴,而且屋裏屋外花香卉奇,內心不能安靜,苦惱仍然會困擾你。所以佛家說:“到達真實境界就是要擺脫塵世的困擾,否則即使住僧院裏卻和俗人沒什麼兩樣。”這的確是一句警世良言。

【解讀】

一念之間可以決定世俗的煩惱,或者淨土的快樂。隻要自己能徹底領悟,就算是置身屠宰場,也跟住在極樂世界一樣。

心理學家也認為,外界不能給予一個人煩惱,煩惱是由自己的心理所產生的。隻要一個人的心態好,即便是住在肮髒的地方也當成是淨土,相反也是同樣的道理。

現實生活中,人們為追求名譽、地位和物質利益拚搏進取,被看作個人成功的重要標誌。但是,生活中的真正的煩惱,並不在於我們可能得到(比如疾病)或不能得到(比如錢財)什麼,而在於我們根本沒有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究意想要什麼,怎樣的日子才能讓自己真正地滿足!也許什麼都要,也許什麼都想要。但凡得到的,卻又常常成為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行進的累贅,成為生命河流中的淤泥。累贅使我們疲憊不堪;淤泥,終究會使快樂的源泉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