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渾然忘我靠近自然
【原文】
簾櫳高敝,看青山綠水吞吐雲煙,識乾坤之自在;竹樹扶統,任乳燕鳴鳩送迎時序,知物我之兩忘。
【譯文】
卷起窗簾,敞開窗戶,欣賞青山綠水間雲蒸霧繞的美妙景致,這才認識到大自然是多麼美妙自在;竹林茂盞,樹木疏朗,聽小燕子和鳴叫的鴆鳥在鳴叫著季節的變化。因而領悟到萬物合一、渾然忘我的境界。
【解讀】
唐朝的王維寫過一首詩《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刻畫了這樣的一種境界:隻有當人神清氣爽、身心安靜、獨坐於空山,與那山那樹那花那月那夜融為一體,達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時,才能聽到,桂花落下那極細微的聲響,嗅到它發散出的淡淡花香。
宋朝的張孝祥有一首詞《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物我相互交融,物我兩相忘卻。
《莊子》裏一個叫“莊周夢蝶”有名的故事。
上山砍柴回來的莊周,身體十分疲乏,他把那些幹樹枝往廚房裏一放,就原地躺在幹草上睡著了。熟睡的時候,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莊周感到很愉快和愜意。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到底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呢?
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虛幻的,是不真實的。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一樣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一樣的。
李白《古風》雲:“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也就是說莊周與蝴蝶已經“物化”成為一體了。
對於這,我們可以做以下推理:如果“我”這時可以是莊周,那時可以是蝴蝶。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就成了不確定的了。這樣說來,“我”之所在是始終處於變幻不定的境界,莊子稱它為“物化”。
莊子說,遽遽然不知周也、蝶也,顯然已經物我兩相忘了,人與蝶,夢與醒,同為一體了。蝴蝶本身並不卑賤,人自身也並不高貴。大家都是平等無二、合二為一的,所以他才能達到不知人也、物也的地步。這種境界,也體現再後來的陶淵明的《飲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