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隨遇而安快樂之本
【原文】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蓋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剛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人不得矣。
【譯文】
佛家講究順應因緣順其自然,而儒家講究保守本分。“隨緣素位”這四個字是渡過人生苦海的浮囊。大概因為人生之路茫茫無邊,一產生追求完美的想法,那麼各種紛亂的頭緒就會不斷。如果要做到無論在哪裏都可以怡然自得,那就要學會能夠安然麵對所遇到的事物。
【解讀】
佛家講究任何事都要隨緣,因為人的意誌不能轉移自然的規律,因此,我們不必去刻意要求什麼,而要一切隨緣起緣滅。
儒家所主張“素位”,就是君子堅守本位而不妄想貪戀其他的權勢,要滿足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這和佛家所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是相同的道理。
有朋友說:“人不應聽憑命運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付諸於天意。不能因為自己生來貧困便安於貧困,生於惡境便安於惡境,那不是逆來順受了嗎?”
這裏,應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問題。從處事角度來看,凡事不可強求。有些事在現有條件下行不通,就有等待時機的必要,就需要安於現狀而不是心慌意亂。什麼事強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規律就難以行得通。
什麼是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憤恨,不焦躁,不過分,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灑脫,是一種達觀,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什麼是緣?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是有緣,沒有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絡之中。常言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逢。萬裏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心儀已久,但終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得到所追求的,我為之高興;得不到所追求的,我也不因此苦惱。如果這樣,人生哪裏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困苦快樂一起隨緣,得到失去也隨緣而去,以“入世”的態度去勞作,以“出世”的態度去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