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忘我”成高人
【原文】
世上隻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雲:“不複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雲:“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譯文】
隻因自我被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古人說:“假如已經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貴呢?”又說“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的,那世間還有什麼煩惱能侵害我呢?”這的確是醒世良言啊!
【解讀】
“無我”,也就是把一切外物忘掉,連同自己的形骸也遺忘。忘掉自我,與外物同為一體,當然也不會受外物所束縛。
《老子·第十三章》有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所謂的“無身”,也就是“無我”。老子認為,人要是達到“無我”的境界,就沒有什麼能使他憂患的了。
北宋王安石《老子注》說:“聖人,無我也。有我,則與物構,而物我相引矣。萬物,敵我也,吾不與之敵,故後之。”它的意思是說“得道”的人都必須達到“無我”的狀態,否則,就會“與物構”,思維就會受到世俗的拘滯,就無法正確地判斷了。
道家一向提倡“無我”的最高境界,老子以及後來的莊子也是如此。關於“無我”的境界,王國維給我們做了很好的闡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無我”,不僅是指四肢肉體會“無我”,連精神也要達到“無我”的境界。
愛因斯坦經過長期的觀察、測量和計算,才發現短程線理論。他簡直成了“一個中了魔的人”。一次,他從梯子上摔到地上,家人將他抬到床上。可是,愛因斯坦卻仍沉醉在他的理論思考之中,向眾人提出問題:“為什麼下落者要筆直地掉下來呢?”弄得家裏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是經過這樣長時間專注地思考,短程線理論終於誕生了。
科學理論的創立是“無我”的產物,藝術作品的問世也同樣需要“物我兩忘”的精神。
一天,奧地利作家茨威格來到羅丹樸素的鄉間住宅,他走進了羅丹的工作室。羅丹帶他參觀自己的近作——一個女性半身像。他審視著這幅作品,對茨威格說:“隻有那肩膀上麵,線條仍舊嫌太硬。對不起……”
說話之間,他就順手拿起一把小刀細心地修刻起這座雕像,旁若無人地幹了一個多小時,沒和客人說一句話。他的腦子裏隻有修刻理想中的雕像,其他的什麼都忘了,好像天地間隻有工作的存在。當他修整完雕像,用濕布將它蓋上,便向門口走去。還沒走到門口,忽然發現了未離開的客人,他一驚,連忙道歉:“對不起,先生,我簡直把你忘記了。”
被冷落了一個多小時的茨威格認識到:“一個人可以如此完全忘記了時間與整個的世界,這個認識,使我得到了空前絕後的感動。”
回到現實中來,如果我們總結這種“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的智慧,將有以下幾點:
(1)勇瞑目存神,屏息萬緣的辦法來忘掉自己的四肢五體,從而使靈魂逍遙自在。人類的身體就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我們不得不去每天為它謀衣糊口,去奮鬥,去抗爭,自然會惹出許多的煩惱和痛苦來。等到我們物我兩忘,就不受時空的限製,心中沒有牽掛障礙了,赤灑灑,圓陀陀,光灼灼而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自然也就不會因為那些衣食住行而操心煩惱了。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會有什麼災難和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