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超然於世其樂融融
【原文】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麗不知有風,識此可以翹物暴,可以樂天機。
【譯文】
魚有水才能悠閑自在地遊,可是它們忘記自己置身於水中;鳥借風力才能自由自在地翱翔,可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置身風中。人如果能看破此中道理,就可以超脫置身於物欲的誘惑之外,獲得人生的情趣。
【解讀】
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重天。“五行”金、木、水、火、土(微觀)。為什麼非要往外跳?因為: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因此,洪老先生要我們一定要“超脫”,也就是“處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樂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使人擔心憂愁,忘乎所以反而能自得其樂。人因物質條件的保證而生存,人們以追求物質的最大滿足為幸福,人人都這麼追求,煩惱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卻這種物欲上的不滿,放棄貪得無厭的追逐,而尋求精神自修之道,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安然,就可以超然於物欲外,自會減少許多驚險處而增添一些開心的東西。人的生活隻有超脫這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會被物欲淹沒。
超然脫外就意味著淡泊。能夠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能夠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不要太在意自己,天使能夠飛翔,是因為把自己看的很輕。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隻有一個轉身的距離。超脫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超脫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超脫,需要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
唐朝有一位名揚四海叫慧宗禪師的高僧。這個人有鍾愛蘭花的特點。這一年,他帶著一群小和尚辛勤的栽培。次年春天,滿山開滿了蘭花,小和尚們都高興得合不攏嘴。不料一場暴風雨之後,將滿山的蘭花摧殘的亂七八糟,花朵撒了一地。
早上起來,小和尚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一個個忐忑不安、哆哆嗦嗦地等待高僧的數落。哪知高僧卻平心靜氣地說:“我栽花是為了尋找愛好和樂趣,而不是得到憤怒和埋怨。”小和尚們頓時醍醐灌頂,對高僧寬廣的胸懷肅然起敬。是啊,隻要我們將那些快樂的蘭花栽種於心田,擁有了蘭心蕙質,我們的心境一定被幸福與快樂、安詳與寧靜充滿。
就讓我們的心境遠離塵囂,親近自然吧!隻有這樣,才能離超脫近一點。這或許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能做到的人又能有幾個呢?也許真的如人們所說:“道理人人會說,但又有幾人能做到。”
必須承認,在這個燈紅酒綠的社會,與生俱來的身外物太多,誘惑力太大。我若得之,淡然處之,不忘乎所以;我若失之,不大悲大痛,身心不傷。隻有這樣,才不會苦於身外物,不累與身外物。
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擁有一份超脫的心境,而不是逃避現實。在工作和學習之餘,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有進有退,有榮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穀。如果我們懂得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平衡的心理,做出明智的選擇。
要知道,平淡的日子絕對不會永遠平淡,隻要懷有超脫的心境並且一生一世永不放棄的追求,定能獲得生活饋贈的歡樂,成功給予的慰藉,並能譜寫出生命最璀璨恢弘的樂章。
有一首古詩說的好:“癡心做處人人愛,冷眼觀時個個嫌,覷破關頭邪念息,一生出處自安恬。”大凡的人容易走兩個極端,而不能恰如其分的掌握自己。世事紛繁,人事複雜,我們不可能一路左右逢源,也不可能一味的八麵玲瓏。在世俗圈子裏癡心表演,人會活得不真實、不輕鬆、不自在。我們要活得自在逍遙,隻有自然真實地做自己,既不去“癡心做”,也不去“冷眼觀”,要像古人說的那樣“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去除邪念,保持安然舒暢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