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大業皆晚成
【原文】
桃李雖豔,何如檢蒼柏翠之堅貞;梨杏雖甘,何如橙黃橘綠之馨冽?信乎,濃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譯文】
雖然桃樹和李樹的花朵豔麗奪目,但是怎能和一年四季永遠蒼翠的鬆樹柏樹那樣的堅貞相比呢?雖然梨和杏的滋味香甜甘美,但是怎能和橘子和橙子經常飄散著的清淡芬芳相比呢?的確不錯,容易消失的美色遠不如清淡持久的芬芳,同樣的道理,大器晚成遠勝於一個人少年的得誌。
【解讀】
人就像一棵樹,根基深厚土地肥沃,那麼就能茁壯茂盛,必然長成參天大樹;根基淺薄土地貧瘠,那麼就會生長無力,懨懨欲睡,到老也是又細又矮的小材料,隻能夠個扁擔罷了。因此要想成為國家的棟梁,必須進行艱苦持久的“培土固根”。大器之所以成為大器,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晚成,因為為了成功的一刻他做了長久的準備。
大文豪魯迅先生37歲才發表作品,一鳴驚人。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終成一代文壇領袖。鄉士作家劉紹棠雖然17歲發表作品,但過早成名,過早戀愛,心浮氣躁,最終也沒有幾部像樣的大作。多產並不意味著質量高,很多人著書,卻都是泛泛之作,沒滲入多少的思想內容,不久就名不見傳了。
《三國誌·魏書》有言:“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西漢嚴遵《道德真經指歸》說:“大器晚成,無所不有。變於無形,化於無朕,動而無聲,為而無體。威德不可見,功業不可視。禍息於冥冥,福生於窗窗寂泊而然,是謂至巧。萬物生之,莫知所以。勉勉而成,故能長久。”
西門吹雪學劍,每天隻是練習拔劍一萬次。他用最慢的方法,卻成為頂尖高手。當然,這隻是武俠小說中杜撰的故事。
達芬奇學畫,他畫了3年雞蛋這種簡單物體。他用最慢的方法,成為畫壇泰鬥。這是曆史書上的真實故事。
人們容易對很快到手東西的價值產生懷疑:用激素催生的速成豬,既無營養又有害健康;在速成班學會的“半吊子”技術,好看不好用;考試前臨陣磨槍的速成成績,造就的隻是高分低能。挑燈夜戰匆匆完工的速成建築,真的是豆腐渣工程……
盡管生活已經舉了我們太多例子,有些人還是“不信邪”:別人需要“大器晚成”,但卻不適用於我。什麼呢?因為我的智商高,或者說比別人聰明。他們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找到一條捷徑,省略辛苦練習的過程,比別人更快地實現人生目標。賭博、買彩票、做違法違規的事情卻他們最後找到的捷徑。他們還有所謂的理論依據: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結果呢?最後什麼事業也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