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心靜則神閑
【原文】
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遺我;此心常安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譯文】
置身於在閑適的環境中,那麼我如何能讓世間的榮辱得失左右?經常把自己的心境放在安寧平靜的狀態裏,那麼我如何能讓世間的是非利害欺騙愚弄?
【解讀】
道家否定一切聖賢愚智,主張“無為,則無不治”。“無為”常被世人掛在嘴邊,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一個人處在忙碌之時,置身功名富貴之中,的確需要靜下心來修省一番,閑下身子安逸一下。這利於幫助調節自我,防止陷入功名富貴的迷潭,以至於難以自拔。
莊子《大宗師》中這樣描述:
古時候的“真人”,不知道為能生著而高興,也不知道為死亡而感到厭惡;出生不感到欣喜,將死也不推辭;沒有牽掛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來了罷了。不忘記自己從哪兒來,也不尋求自己往哪兒去,承受什麼際遇都歡歡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損害大道,也不用人為的因素去幫助自然。這就是所謂的“真人”。像這樣的人,他的內心忘掉了周圍的一切,他的容顏淡漠安閑,他的麵額質樸端嚴;冷漠嚴肅得像秋天,親切溫和得像春天,高興或憤怒跟四時更替一樣毫不矯揉造作,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稱以至於沒有人能探測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