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得下是一種智慧(1 / 1)

1.放得下是一種智慧

【原文】

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隻是前念不滯後念不迎。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得去,自然漸漸人無。

【譯文】

如今的人一心想肅清心中的雜念,可是始終辦不到。其實要使雜念慢慢消除,隻要使以前的念頭不存心中,未來的事情不去憂慮,把握現實將眼前的事情做好就自然能做到。

【解讀】

《易·係辭》中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少則得,多則惑,途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

要以什麼態度活在人世間,才能沒有憂慮呢?很多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過去,不滿現實,憧憬將來。這種人的眼光總放在對以後的夢想上,而把握不了眼前。其實過去的永遠過去了,對未來固然需要策劃以至憧憬,關鍵還是把握機會,從眼前做起,才能使過去的輝煌依舊或者讓過去的失敗作為教訓鞭策今後的工作生活。滿腦子都是懊悔,沮喪和不滿的想法,心不平靜、氣不安寧,六神無主,待人處事沒了主張,哪裏又有未來呢?

如果有一個能讓我們心安,能讓我們拋卻浮躁的地方,“不要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處”,那不是理想的棲居嗎?不必刻意地去尋,一片生機盎然的花圃,一座巍巍蔥茂的大山,一場密密匝匝的雪花,一本泛著墨香的書卷,都可以成為我們自由的棲居,都可以使我們放逐的心靈和漂泊的意誌得到容納。

下繁華,才能自由的棲居,耐得住寂寞,才能達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戀浮華,不舍喧囂,終不得心靈的安頓。就好比一個人,汲汲於富貴,切切於名祿,桎梏於外物,怎可能出離塵世而追尋幽獨?又比如一匹馬,被拴上了枷鎖車套,隻能不停地賣力奔馳,哪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生命?

智慧是讓我們生活得快樂充實不可缺少的工具,要想讓我們生活得輕鬆無羈需要學會舍棄。不要顧忌舍棄而拒絕簡單的生活,那樣的話,你將不堪重負,瞻前顧後,心力疲憊,六神無主……

拋卻雜念是“隨緣打發得去”的內涵,直奔目標。生活沒必要有太多的彎子,彎子太多會加重你的心情,影響你的情緒,導致惡劣的結果。其實,要想前景一片廣闊,隻要你夠純粹,把握住人生是最重要的。

放眼望去,有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自己的生活被弄得筋疲力盡,從未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一輩子實在是糟糕至極。要知道月圓月虧都是定數,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片坦然,該放下的就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