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不要忘了你最親的人(1 / 1)

10.不要忘了你最親的人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台當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譯文】

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子女們對父母的孝順,兄姐對弟妹們友愛,弟妹們對兄姐敬重,即使是用了全部愛心做到了最好,也都是理所應當的,索引彼此間不須存有一絲感激的觀念。如果施恩的人以為有恩於人,受恩的人必須知恩圖報,那麼就是將至親骨肉之間的關係當作了陌生人來看待,就變成一種市井交易了。

【解讀】

中國文化實際上就是“家文化”。比如說企業家、文學家、軍事家等等,都離不開一個“家”字。有家就有親情、友情、愛情。在這三種情感之間,人們可能最容易忽視親情,因為友情和愛情需要小心謹慎嗬護,需要縫縫補補才能維持下去。然而,從出生的那一天起,親情就與生俱來,親情就在身邊,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它不會遠離和淡化。

“百善孝為先”稱孝道為眾善之首:“父母在,不遠遊”,告誡人們時時不忘回報父母的哺育之恩;對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中國人自古主張兄友弟敬,情同手足。孔子教導他的學生們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強調悌的,把悌與孝並列。《論語》中講,“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至於姊妹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

兄弟姐妹之間是由血緣為紐帶聯係起來的親密關係,他們同吃一鍋飯,同住一個家,相伴成長,一起生活、學習和遊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彼此之間朝夕相處,你幫我扶,相互照應,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危難之時,大家有難同當,同舟共濟,情同手足。這就是親情,這就是人生的幸福。

漢代使者張騫,曾經兩次出使西域,帶來了今天我們能吃到的核桃、葡萄、大蒜、胡蘿卜,譜寫了東西方交流史上一段佳話。在他第一次出使西域離鄉背井的13年中,時間和距離並沒有成為他動搖信念的理由,相反對家鄉故土和親人的思念使他完成使命的意誌更加堅強。如今的你怎能說因為你遠在千裏就顧及不了親情?

試想一下,人生沒有親情是多麼孤單、無助,兄弟姐妹之間沒有親情是多麼尷尬!

親情是維係兄弟姐妹關係的基礎,有親情就有牽掛,親情會讓你充滿快樂。

地荒天老,親情不老。淡與濃,親與疏,快樂與否,隻在於親人心與心的距離。

如果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抱有功利性的想法,重要的不是親情,而隻是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回報,那麼就是將至親骨肉之間的關係當作了陌路人來看待,真誠的骨肉之情就會變成一種市井交易了,沒有了人情味,幸福也不複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