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各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譯文】
求學之人一定要除掉雜念,專心致誌去從事;如果修養品德時卻看重功績和名譽,必然不會有什麼真正的造詣;如果閱讀書本時隻是對文章的華麗優美感興趣,那一定會沒有深刻的心得。
【解讀】
曆來真正有學問的人都提倡讀大書,主張讀書要擺脫功利的實用主義,把讀書看作是修身之必需,這樣讀書才能讀出心得,讀書才會不浮躁,靜下心來,持之以恒。如此讀書才會讀出思想,讀出創造,讀出成就。
想要把書讀好,必須突破三大關:
一曰:靜心關
有這樣一個故事:
弈秋棋藝高超,有兩個學生拜他為師。其中一個學生頭腦一般,但每次聽講都全神貫注,一心一意地聽弈秋講解棋道;而另一個學生雖然天資聰穎,上課時卻總是心不在焉,他今天想學下棋,明天又想學畫畫,不時地冒出來新想法。
有次上課時,有一群天鵝從他們頭上飛過,那個專心的學生渾然不知,連眼睛都沒有抬一下。而心不在焉的學生雖然看著像在聽講,但心裏卻想著拿了箭去射天鵝,幻想著有朝一日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弓箭手。
若幹年後,那位專心致誌的學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位呢,仍舊一事無成。
二曰:名利關。
讀書人無權無錢求什麼?求名——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為了求名就要急功近利,為了擴大名聲,就要包裝自己,於是凡約稿必應,有出名機會必爭。結果安靜的書桌不再安靜,人漸漸空得真成了一個名,什麼都沒有。
名如同權、錢、色一樣,是一件極誘惑人的事。《儒林外史》中的範進,考了一輩子,五十多歲才中舉,好事來得太晚,一旦到來,他失去了情智,瘋瘋癲癲,被是屠戶的嶽父打了兩耳光才清醒過來。讀書做官,功名相聯,人們求官也在求名。
在古代也有不求官的,但名聲遠播,這是很多讀書人羨慕不已的。現代社會所謂的“包裝”,不過是一種追逐名利,擴大名聲追求經濟利益的手段。
不可否認,讀書有功用的一麵,如學技術書籍可以獲得某種技能,但我們也認為讀書在陶冶人的情操方麵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古時有識之人並不把讀書作為升官的階梯,而主要作為修身明己的途徑。在今天一些人一談起讀書似乎隻有談計算機談科技書,認為隻要有了科技就可解決一切。他們忘記了讀書的教化一麵。文學、曆史、哲學書籍好像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它不能用來吃飯、穿衣,它帶不來金錢,它蓋不成大樓,但它卻教你如何做人。
三曰:附庸風雅關。
讀書,如果隻流於“解說文義”的表麵是遠遠不夠的,那是不求甚解乃至是生吞活剝的做法。真正讀書,理應做到潛心探求其深刻內蘊,即所謂“虛心涵泳”,並且設身處地地去體驗一番——即所謂“切己體察”,才能日見成效。
現在很多人讀書隻是為了消遣,或者是為了裝飾,湊熱鬧,以顯示自己的修養,這樣的人讀書就遠離了大道。現代人的浮躁,在讀書上最能體現,靜不下心去潛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