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讓是美德(1 / 1)

1.忍讓是美德

【原文】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與人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譯文】

無論道路有多麼狹窄都要留出他人想走的路;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安全快樂的方法。

【解讀】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的意思就是告訴我要懂得退讓。我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其實,並不是一切情況下都是如此,比如,有時走山邊小路不能兩人同時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後就有墜入深淵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腳步,讓他人過去才算有禮貌,為了安全,為了禮貌,請停下你的腳步吧。

“滋味濃的減三分與人嚐”什麼意思?無論路多窄,也要給別人留出路來,自個在吃美酒佳肴時,不可以總是一個人獨享,要想想周圍還有許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則他人可能由於妒忌而產生想法。就像古人掃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給周圍的遊魂野鬼吃,相信不這樣做,那供給祖先的酒菜會給遊魂野鬼搶光,這雖然是迷信,但是說明了這種道理。

有時候每個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之間肯定會發生不愉快的小事情。本來這是很正常的,兩人都退一步,把話說開了也就過去了。但是,有時候人的本性又把事情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為什麼非要逼的對方鳴金收兵不可呢?“得理不饒人”號角吹響了,這不代表結束,卻在告訴你這是下次爭鬥的前奏。“得理不饒人”傷了對方,傷害家人的時候已經改變了你在他人心中的樣子。

“得理不饒人”的人不是聰明的人,如果知道“知讓”,“知退”,給別人麵子,自己也有麵子,那才是聰明之舉啊!

曆史上有名的典故是“將相和”。廉頗和藺相如同是戰國時的趙國大臣,廉頗是趙國傑出的將領,藺相如由於完璧歸趙而在澠池會上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做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並且揚言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過去,他們不知是為什麼,問藺相如為什麼怕廉頗,藺相如對他們說:“廉頗將軍與秦王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頗嗎?我避著廉將軍,為的是趙國的利益。”後來藺相如手下的人把他的話告訴廉頗後,廉頗便脫衣露體,赤膊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府上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鄙淺陋的人,不料你寬容我,容讓我到了這等地步。”最後兩人成為朋友,這段過程成為典故流傳至今。

多一個朋友不如少一個敵人,一個懂得寬容別人過錯而不記仇的人,“仇人”就會良心發現反過來以誠相待。這樣,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減少了許多絆腳石,沒有阻礙的前行。

得理不饒人的人不僅讓人感覺不到他存在著人情味,甚至還會有理也會變得無理。用這種方式處世的人,當然不可能有好人緣。何況,你得理時不饒人,以後有機會別人也不會輕易放過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從而“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如果見好就收,為他人留有餘地,結果會變成真怎樣呢?

所以與其知道進攻還不如後退,知道爭奪,還不如相讓。不僅與家人、鄰居、同事、朋友相處是這樣,即使與對手,甚至敵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必須“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為了不再爭吵,請給對方一個台階,和睦的處理方式才是最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