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要活著不服老
【原文】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麵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譯文】
太陽下山的時候,在天空所出現的晚霞是那麼燦爛奪目,深秋季節金黃色的柑橘正在吐露撲鼻的芳香,所以到了晚年君子更應振作精神奮發有為。
【解讀】
唐·王勃“《藤王閣序》”:“老了應當更壯誌,哪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誌?”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子漢大丈夫就該有誌氣,貧窮的時候意誌就該更加的堅定,年紀越大越要有幹勁,像年輕人一樣。”
人的生命是有期限的。年紀越老越應當豪壯,怎麼能在頭發白時改變自己的意誌?老當益壯,窮且益堅,它是一種美德,它時刻督促那些不服老的人們要有幹勁。
在《龜雖壽》,曹操這樣寫道:“老馬雖然低著頭吃著槽裏的糠,但誌氣千裏無疑,英雄雖然已老,但壯誌雄心依然存在。”這句名言充滿了生活的哲理,表達了對人熱愛的態度,表達了曹操這位政治家人老而誌愈堅的進取精神與豪邁氣概。“烈士”,突出了人的壽命有限而壯誌淩雲,鼓舞人們不信天命抓住時機,奮發努力,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隻有真正不服老的人們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人生的價值。
不服老的曆史人物很多。司馬光當宰相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身體十分虛弱。年齡大了,不能到外麵走一走聽一聽,怎麼能了解民情呢?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親筆寫了一個告示,告示上說:誰要看到朝政有什麼過失,或是了解民間有什麼疾苦,都可以寫出來報告朝廷,我這個做宰相的一定想辦法解決。我的不足大家也可以寫出來,讓其他官員轉交於我,我保證改正。
第二天,司馬光真的把告示貼了出去,又叫人抄了多份,自己簽名後貼到京城的四麵八方。很快這個消息又傳到外地,寫信來的、直接找他的人很多,司馬光將百姓提到的問題意義都記錄下來。
現在人的想法,人的一生,分年齡段計算其作用,年輕人有闖勁,有創造力,而對於老年人,有的老人感慨到“人到了七十歲就什麼也不能做了”。
最近看到一篇題為“人老精神好,8旬老人想開博客”的文章,其中大意是:
“最近,老年人也時尚起來,迷上了聽MP3、玩電腦遊戲,一位八旬老人甚至對QQ、博客產生濃厚的興趣,想擁有自己的博客……”
時尚的生活裏是不分年齡的。老年,並不隻意味著守舊、一成不變、安靜,像一條停止的河流;老年,也可以充滿新鮮、時尚、變化、另類,甚至是酷和炫等等。
不承認年齡差異,不看生理機能上的區別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有點不實際了,如果真說七十才開始,那也許是針對精神來說吧。每個年齡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歲的中年時期正是一個人奮發有為創造事業的黃金時代,六七十歲的人可以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曆,深厚的生活經驗指導後來居上的人少走些彎路,避免承受不用的挫敗。
“寒冷過後才知道鬆樹的堅強。”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陽黃昏之歎,但“老當益壯”,“老驥伏櫪”之雄心更顯得輝煌。人的一生,沒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當少年,但頹靡自墮,又有何用?隻有有精神的追求和遠大報複,即便年老但仍舊幹勁十足,為什麼要傷心自己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