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柔的力量
【原文】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
【譯文】
日常中有些事情屢見不鮮,那就是牙齒掉光了而舌頭依然還在,由此可見,柔弱的事物比剛強的事物更具有耐久性。
【解讀】
俗話說“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剛柔並濟是中國處事的原則。
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有一位知識淵博,對許多問題都有奇特而獨到的見解的老師,名叫常樅。一天常樅病了,老子去看望他。
常樅張開口問:“你看,我還有牙齒嗎?”老子看看說:“沒有了!”
常樅吐著舌頭問:“那麼,還有舌頭嗎?”
老子說:“有,有,舌頭還在!”
常樅問:“你懂得我的意思嗎?”
老子說:“懂了,就是說,堅硬的已經掉了,柔軟的還在。”
常樅高興地說:“好好!是這個意思。”
風和水都很柔軟,看起來誰都能戰勝它,一個指頭就能戳透它,但最終以柔克剛,風能刮斷大樹,吹垮房屋,水能衝決大堤,淹沒山陵。用兵逞強就會遭受敗滅,樹木強大就會遭受砍伐,凡是強大的,反而居於下位;欣欣向榮的,反而是柔弱的。
看似軟綿綿的太極功夫卻可以推到一大漢。什麼原理?正合了這句話,“柔弱定能戰勝剛強”。
能拔出大山,舉起重鼎,恨地無環的楚霸王項羽驕橫不可一世,最終不也自刎而死?女人柔弱似水,走起路來一股風就能吹倒似的,但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多少豪傑死在女人的柔情中?又有多少英雄在在感情糾纏中?
有哲學家說過:“堅強的東西包括在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包括在生存的一類。”
在強大的事物也都要走向反麵,一味追求“強”是違背客觀規律的,是不會得到理想的效果的,即所謂“強梁不得其死”。所以,不要逞勝好強,更不要以強對強,而應守弱用柔,謙下不爭,隻有這樣進退適度,才能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