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品味生活,幸福蘊涵於細節中(1 / 3)

《東方快車謀殺案》reference_book_ids\":[7168414899272420359]}],\"1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8,\"start_container_index\":1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4},\"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7,\"start_container_index\":1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3},\"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8,\"start_container_index\":1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4},\"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7,\"start_container_index\":1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3},\"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1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1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7217762746014632964,6906404642666581005]}],\"1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1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7217762746014632964,690640464266658100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4,\"start_container_index\":1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1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4},\"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4,\"start_container_index\":1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1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4},\"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豐富多彩的生活,會讓人身心愉悅,感到充實。其實,生活的情趣體現在日常待人處事的點滴中,其豐富內涵就蘊藏在那些瑣碎細小事情裏,領悟了它們,才抓住了生活的精彩部分,品味到真正的生活。

1.少抱怨、多接受,生活才會幸福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抱怨,先學會思考,如何在這裏麵學習和成長才是重要的。如果僅知道天天發牢騷,而不懂去改變其中負麵的因素,那麼結果隻能是使身心受損,事情也無法得到改觀。

有一個年輕人,一直得不到重用。為此,他愁腸百結,異常苦悶,對生活失去了興趣。有一天,這個年輕人去問上帝:“命運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上帝聽了沉默不語,隻是撿起了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把它扔到亂石堆中。上帝說:“你去找回我剛才扔掉的那個石子。”結果,這個年輕人翻遍了亂石堆,卻無功而返。這時候,上帝又取下自己手上的那枚戒指,然後以同樣的方式扔到了亂石堆中。結果,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那枚戒指——那枚金光閃閃的金戒指。上帝看了看年輕人笑了,雖然沒有再說什麼,但是他卻一下子醒悟了:當自己還隻不過是一顆石子,而不是一塊金光閃閃的金子時,就永遠不要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

這則故事是要告訴我們,當你麵對不佳的際遇、一時的坎坷時,是否在抱怨命運的不公、上帝的捉弄,而不能正視自己,冷靜地審視自我,此時應問一問是否已經將自己磨煉成一塊金子,一塊熠熠生輝足以讓人一目了然的金子了。

的確,塵世瑣屑,紅塵紛擾,難免遭遇淒厲的狂風,淋漓的冷雨。但是,這並不是苦難,而是恩賜,正是上天對我們生命的打磨與錘煉。因為,生命的初始,就像一塊璞玉,質樸而粗糙,沒有光澤,需要我們細細地打磨,耐心地錘煉。這樣才能去粗存精,精益求精,顯示出生命的厚重與光華。

生命是美麗的,而且也是精彩的。麵對不幸,麵對潦倒,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應該是不斷捕捉生存的智慧,承受苦難,直麵打擊,最終將自己打磨成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等到有一天,你真正將自己打磨成一塊熠熠生輝的金子時,任何人都掩不住你燦爛奪目的光輝。

有一位神父去拜訪一位久未到教會做禮拜的教友。

教友說:“教會的是非問題太多了,一堆人扯在一起,就喜歡說人的是非,我感覺非常累,我不喜歡這樣的教會。如果教會不這樣,是個單純的地方,我就會去。”

神父沒有辦法,因為他自己也覺得教會的是非問題很多,而這問題也持續了很久。

他沮喪地回來請教有經驗的老神父。

老神父去找教友,教友又把他的話重複一遍:“如果教會是個單純的地方,我就會去。”

老神父聽完一笑,問:“你看過這樣的教會嗎?”

教友想了想,搖頭說:“沒有看過。”

老神父說:“如果有的話,我勸你也不要去。”

教友疑惑地問:“為什麼?”

老神父答:“你去也隻是汙染教會而已。”

對於生活中的許多不順遂的事,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抱怨。抱怨也並不是不好,但是,它容易令我們陷入負麵的情緒中。

教友抱怨教會各種是非多,而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教會一定有其他的優點,一味地專注它的缺點,就容易因放大了缺點,而忽略了它的優點。

既然這樣的事隻有你才能碰見,或許這是世界給你出的一份學習試題,如何在這裏麵學習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許多媒體到處在尋找小說界有才能的新人。所以,如果你稍具才氣的話,能不被發覺嗎?像前麵所說的那些人,他們之所以不被重視,隻能說明他們的作品還沒到那種水準。

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做了過高的評價,並且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並將原因歸咎於運氣不好的話,那麼你大概就是那種隻會抱怨上天不公平的宿命論者。這類人不僅在小說界,在生活中到處可見。

很多人常常這樣抱怨說:“公司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實力”、“上司沒有眼光,所以我再努力也得不到他的賞識”、“大家都無法欣賞我的能力”,而且那些人常怪自己運氣不好。然而問題是,這真的是別人的錯嗎?這種人就像自己沒有實力卻怪別人沒眼光的小說家一樣。

當一個人凡事都怪運氣不好的時候,則很難跳出那個框框了。總之,最重要的是不要隨隨便便地把一切責任歸罪於命運。宿命論者,大多非常的灰暗、悲觀。他們越是這樣,幸運女神就越不會去眷顧他們,因此他們更相信是運氣不好,就此造成一種惡性循環。事情做得好不好基本上不是問題,成為問題的是他們總是把一切挫折、困難都推到命運上。

能夠開朗工作的人,大多不會是宿命論者。如果你要相信命運的話,也請你往好的方麵想。如此一來才有可能不斷地幫你開運。

若想杜絕抱怨,首先必須做的就是學會接受。

2.盡量少談“得意”事,把它裝在心底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人大談自己的得意之事,表現自己的能力。其實,這並不好。很多時候,對方不僅不會認為你是“了不起”的,相反會認為你是不成熟、喜好賣弄的人。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盡可能不要提及自己的得意之事。

一位女士的寶貝女兒,從劍橋畢業回國之後,在特區一家金融機構供職,每月薪水數萬港元。這位女士當然相當自豪,她麵對親朋好友時,言必稱女兒的風光,語必道女兒的薪俸。偶然被女兒發覺,極力製止母親,說總誇自己的女兒,突出自家好,別人會有什麼感受,不要因此傷害了他人。

女兒的話在情在理。因此,當我們在談及自己時,要防止過分突出,切勿使別人心理失衡,產生不快,以致影響了相互之間的關係。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兩位要好的女友,甲靚,乙平平。她們一起去參加舞會,舞場上許多男士頻頻與甲共舞,卻在不知不覺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識地感覺不妥,於是托辭身體不適,奉勸朋友們邀請乙,男士們尊重了奉告,乙被男士們卷入了舞池,乙的快樂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為重,不想女友被忽視,於是機智地采取一種平衡方式,使乙的心靈得到撫慰,這必定會使她們的友誼更加深一層。

英格麗·褒曼在獲得了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後,又因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在她領獎時,一再稱讚與她角逐最佳女配角獎的弗綸汀娜·克蒂斯,認為真正獲獎的應該是這位落選者,並由衷地說:“原諒我,弗綸汀娜,我事先並沒有打算獲獎。”

褒曼作為獲獎者,沒有喋喋不休地敘述自己的成就與輝煌,而是對自己的對手推崇備至,極力維護了對手的麵子。無論這位對手是誰,都會十分感激褒曼,會認定她是傾心的朋友。一個人能在獲得榮譽的時刻,如此善待競爭對手,如此與夥伴貼心,實在令人敬佩。

以上故事可以說明,你的一言一行都要為對方的感受著想,學會安撫對方的心靈,不能使對方產生相形見絀的感覺。與此同時,自己的心靈也會因此安然自慰。

每個人都想被評價得高一點,明知不可談得意之事,但卻情不自禁地大談特談,這是人性中共同的弱點之一。所以,完全不談得意之事當然不可能,但同樣是談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談的方式。

在別人未談得意事情之前,自己不要談。也就是說,單方麵大談得意之事不雅,因此,先讓對方發表演講之後,自己再說,這時不良的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聰明的人總會注意到這個細節,他會對對方說:“您的見聞廣博”,促使對方發表得意之事,然後若無其事地說,“我也知道這樣的事”。如此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會更好。

3.正確對待家庭瑣事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恰如其表,它就像是一把保護傘,替人們擋風遮雨,祛暑避寒!夫妻間隻有處理好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種小事,生活才是幸福的。

人人都在追求富足的生活,希望擁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

看看那些成功的家庭,男人事業的興盛和發達,背後無不有一個默默無聞的賢內助在支持著。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而一個女人每日總是光彩靚麗和她丈夫的體貼和關懷息息相關。小蔡是個幸運的人,因為她嫁了一個好老公。她丈夫是一個公司的經理,工作繁忙,但是他從來沒有要求小蔡必須照顧家庭,照顧他,而是兼顧小蔡的需求,讓她幹自己喜歡幹的事。現在小蔡還在讀碩士學位,在學校裏,從她的笑容中能感受到她的幸福。她說,雖然丈夫對她沒有要求,但是也要體諒他工作的辛苦,盡可能地幫助丈夫解決生活和事業上的困難。但是她在學業上並不是停步不前的。在快樂中她依舊迎風飛翔,她熱愛自己的專業,而且在這方麵做得很好,並且取得了很多榮譽。但是,她並沒有忘記照顧丈夫。

有一次,小蔡的丈夫出差回來,她忙完學校公派的事情後,立刻脫下工作服,不顧勞累,精心準備飯菜迎接丈夫的歸來。而她的丈夫一方麵為她的成就感到驕傲,另一方麵在得到她的愛護中又激起奮鬥的動力。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拌嘴,但是他們的關係總體上是和諧的,是在一種相互欣賞中共同進步。可以說,他們的婚姻是成功的,是“家和萬事興”的一個典型。

為了做到“家和”,必須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不要讓婚姻成為愛情的墳墓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一句俗語對於現代青年來說已經不再新鮮了,並且有不少人都把它當做一句至理名言,當走進婚姻的時候不免有些戰戰兢兢,生怕婚前的甜蜜和溫馨被婚後繁雜的瑣事代替。確實,婚姻是兩性感情的一個裏程碑,也是戀愛時期感情的結束,走進婚姻的人們,需要的是另外一種愛情。這種愛情已經失去了很多包裝、虛幻和浪漫,而是多了更多的平淡和真實。它要求雙方對感情做進一步的接觸,需要更親密、更穩定的關係,需要的是另外一種更親密的愛情,從而做出把各自的生活完全重疊的決定。結了婚的男人無法再像往日一樣,保持完全的獨立,或者回到父母的家,尋求父母的慰藉。女人也不能再像戀愛時那樣春風得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般受男人寵愛。反之,我們要麵對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瑣事和不快。當我們真實地麵對生活,包括無數的挫折和風雨,也包括柴、米、油、鹽的生計安排時,也許會有一種挫折和氣餒的情緒產生,也許再一次印證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說法。

事實上,“婚姻本身無所謂好壞,成敗全在於自己”。婚姻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新的家庭,延續雙方的愛情,並為愛情果實建立一個貯存地。在現實中,許多夫婦婚後感情與日俱增,兩情愉悅,恩愛有加,愛情之花常開不敗的例子也很多。究其原因,全在於夫妻感情鞏固、發展得法,追求一種平淡、怡然的生活。其實隻要你善於經營這種親密而現實的愛情,愛情也會繼續發展、升華,絕不會被扼殺在婚姻的圍城中。

(2)不要讓子女在第一起跑線上錯位

一個孩子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當他睜開惺忪睡眼,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家,他的父母。家是子女的第一起跑線,家庭氛圍對子女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庭是愛的學校,是塑造子女健全人格的第一環境,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起成長的發展空間。如果這個家庭被吵架、暴力、酗酒、婚外情等包圍,孩子受其影響是無疑的。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氣氛緊張,父母不僅無心照顧孩子,甚至還會將孩子當做“出氣筒”。這種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壓抑,健康和智力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就生活在氣氛緊張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問題;而生活在恩愛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不但心理比較健康,而且智商也較高。

(3)夫妻相爭不是雙贏就是雙輸

一位婦女憤憤地說:“我後悔結婚,那無休止的爭吵,我已經精疲力倦了。我的性格是輕易不服輸,而他居然與我一樣,也從不讓人,所以就沒完沒了地吵。譬如他認為下班回到家中,應該享受一些溫馨氣氛。可是他又不是不知道,我下班回家後,在廚房裏又繼續上班,哪有什麼興致去培養溫馨氣氛。這時候就得吵,他說我不像一個妻子,我說職業婦女中,沒有一個真正的賢妻良母。他舉報刊上的例子,我就舉身邊的例子,結果誰也贏不了誰,便慪氣,晚飯常常吃不安。還有,當我累得要命的時候,他卻異想天開,說晚飯後到鬧市區去逛逛,看場電影,可我卻隻想睡覺。這時,準得吵。到頭來他肯定不會再有興致去看電影。可不看就不看,卻窩在家裏與我鬥氣,結果又是兩敗俱傷——我們都說理,都引經據典,都就近取例,企圖說服對方,可最後總是分不出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