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用細節完善說話的作用(3 / 3)

談話如果抓不住重點、拐彎抹角、不著邊際,容易讓人厭倦。

假如與一個說話不著邊際、洋洋萬言卻切不中要害的人談業務,他人肯定會疲憊不堪,甚至會感到厭煩和惱火。

有一種人,你永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他總是在問題的周圍繞來繞去,盡力避免問題的實質。他們的思想銜接不起來,讓人無法理清他們的思路。倘若說話總是如此不著要點,會讓人無法忍受。

在生活中,人們都不喜歡和說話拐彎抹角、滔滔不絕,並且還是沒有主題的人打交道。他們每次都會使人失去耐心,即便你多次看手表,提示時間,他們好像視而不見,似乎沒有完的時候,這樣的人討厭至極。

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不能有這種習慣。這種習慣對事業的發展有嚴重影響,是成功的敵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無不說話簡練、利落、主題明確。而人們喜歡和這樣說話的人做朋友,他們恰恰也是事業有成、口碑極好的人。如果隻是簡簡單單地通電話,他們不會有多餘的問候和致謝,而是三言兩語,直奔主題,還沒有等你反應過來,他們已經說“再見”了。和這樣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種享受。他們不會煩人,更不會無端耗費別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人是思維敏捷、善於決斷,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如果一個人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並能加以改進,做事思想集中,說話言簡意賅,就可以培養出很高的經營管理才能。在與他的交往中,肯定能夠體現出雷厲風行的素質。

可見,談話中抓住問題的關鍵是最重要的,說多了會給人一種厭煩,有時候這種厭煩就會轉變為疑惑。

漢代著名丞相蕭何說話就很注重關鍵,並能緊扣主題。有一次,他向漢高祖劉邦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給老百姓耕種。

上林苑是為皇帝遊玩、嬉戲、打獵、消遣的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於是下令把蕭何逮捕入獄,同時審查治罪。當時的法官廷尉為討好皇上,隻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這緊要關頭,旁邊一位姓王的侍衛官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還記得原來與項羽抗爭以及後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隻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麼關中之地早不是陛下的了。您認為,丞相會在一個可謀大利的情況下而不謀,反而會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劉邦深有感觸,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魯莽,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漢代的另一位開國元勳周勃,曾經幫助漢室鏟除呂後爪牙,迎立漢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後來當他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一些素來忌恨周勃的奸偽小人便趁機向漢文帝誣告周勃圖謀造反。漢文帝竟然也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將周勃逮捕下獄,追查治罪。按漢代當時的法律,凡是圖謀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處死,而且要滅家誅族。

就在周勃大禍臨頭的時候,薄太後出來勸文帝說:“皇上,周勃謀反的最佳時機是您未即位時,當時先皇留給您的玉璽在他手上,而且他還統率著主力部隊,但是周勃一心忠於漢室,幫助漢室消滅了企圖篡權的呂氏勢力,把玉璽交給了陛下。現在罷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國裏居住,怎麼反而在這個時候想起謀反呢?”聽了這話,文帝的所有疑慮都沒了,並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抓住說話的重點,是每一個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須修煉的,通過短短幾句切中要害的話,也許就可以成就一個人的未來。

10.什麼場合說什麼話

會說場麵話是疏通人際關係的一種方法,場麵話說得到位不到位,會影響你人脈網的廣與狹。但是,聽場麵話時,必須要動動腦子,認真辨別真偽後在確定診及真假與是非,否則吃虧上當的還是你自己。

李強在一個單位埋頭苦幹了許多年,一直都沒有升遷,為此他很苦惱。有一天,李強的一個朋友告訴他,另一個單位的營銷部有一個空缺,李強便通過朋友牽線搭橋,拜訪了那家單位人事部的一位主管,希望能走走他的後門,把自己調到那個單位去。

當時,那位主管熱情地招待了李強和他的朋友,對李強的請求拍著胸脯說:“絕對沒有問題,你就回去等待佳音吧!”李強得到了該主管的承諾後,興高采烈地回家等消息。可誰知轉眼兩個月過去了,辦調動的事一點消息也沒有,李強給朋友打電話,想知道到底出了什麼情況,朋友卻告訴他,那個位子已經被人搶先占了。他氣得頓時火冒三丈問朋友:“既然答應我了,而且還拍胸脯說沒有問題,為什麼現在會出現這種狀況?”他的朋友對李強的質問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其實,那位主管拍著胸脯承諾李強的話,不過隻是礙於情麵的場麵話而已,可李強卻沒有認真辨別他的場麵話的可信度,就信以為真了,所以才吃了個啞巴虧。

“說話”在人類社會交流中,被當做是一個工具使用,人類無時無刻不在應用它。因此,場麵話是待人處事中不可缺少的客套話,你所說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能影響你的成功。

總而言之,在待人處事中,場麵話該說還要說,有時候,不說場麵話真的很難脫身,而且還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由此可見說場麵話的重要作用。既然場麵話不可缺少,那麼怎樣才能說好場麵話呢?

高祖劉邦滅楚、平定天下之後,開始對他的臣子論功行賞,這時就出現了彼此爭功的現象。劉邦認為論功勞蕭何最大,封他為侯最合適不過,給他大量的土地也實屬應該,可是其他人卻不服,私下裏議論紛紛。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12次傷,而且攻城略地最多,論功勞他應該最大,應當排第一,要封地他也應該占最多。”

劉邦心裏知道,因為封賞問題,委屈了一些功臣,對蕭何是偏愛了一點,可是,在他心目中,蕭何確實應該排在首位,可身為皇帝又無法對這一想法明言。正當為難之際,關內侯鄂君似乎揣摩出了劉邦的心思,不顧眾大臣反對,上前厚臉說了一些言不由衷的場麵話:“群臣的意見都不正確,曹參雖功勞很大,攻城略地很多,但那隻不過是一時的功勞。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丟掉部隊、四處逃避的事情時有發生。是蕭何常常從關中調派兵員及時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才保汗王不受太大的損失。楚、漢在滎陽僵持了好多年,糧草缺乏時,是蕭何轉運糧食補充關中所需,才不至於斷了糧餉啊!再說皇上曾經多次逃奔山東,每次都是因為蕭何,才使皇上萬無一失,如果論功勞,蕭何的功勞才稱得上是萬世之功。現如今,汗王即使少一百個曹參,對大汗王朝又有什麼影響呢?難道我們漢朝會因此而滅亡嗎?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排在第一位,而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關內侯鄂君的話,自然是非常高興,因為關內侯鄂君的場麵話,說到了劉邦心坎裏去了。劉邦連忙說:“好,好,就這麼定了。”關內侯鄂君因揣摩出劉邦一直想封蕭何為侯的心思,然後順水推舟、投其所好,挑劉邦愛聽的話說,劉邦自然非常高興,劉邦的心願落實了,鄂君也因此被劉邦封為“安平侯”,封地超出原來的一倍。由此可見場麵話的重要作用,假如關內侯鄂君沒有趁機將場麵話說出去,劉邦也不會給他封侯,擴大封地麵積。所以說,場麵話該說時還要說,但必須掌握好度,不能太不切合實際。

有人認為:“說場麵話是一件可恥的行為,那是對說出去的話不負責。”話雖有些道理,但是身處現代社會,有時不說場麵話又寸步難行,所以場麵話還是要說,隻是在說之前考慮清楚,管好自己的嘴,盡量說一些貼切實際的恰當的話。

11.模棱兩可的問題,含糊其辭地對待

針對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最好含糊其辭地對待,這樣比較容易脫身,也是機智、敏銳的一種表現。如果遭到別人似是而非問題的刁難時,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絕對不能胡言亂語或與其抬杠,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含糊其辭對待。

現實生活中,有些話沒有必要也無法說得太實太死太具體,太過於絕對很可能讓不懷好意者鑽了空子。遭受他人刁難,麵對兩難問題時,冥思苦想毫無意義,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用含糊的語言回答他含糊的疑問,借此擺脫困境,讓對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王元澤是宋朝文學家王安石之子,年幼時就表現出其過人的智慧。有一次,一位客人把一頭獐和一頭鹿放在-個籠子裏,讓王元澤分辨哪個是獐,哪個是鹿。王元澤的回答不但說得頭頭是理,還顯示出他的聰明才智,他說:“獐旁邊的那頭是鹿,鹿旁邊的那頭是獐。”那位客人對王元澤的回答沒有了說辭。盡管王元澤回答得含糊其辭,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不但回擊了刁難他的客人,也表現了自己的聰穎之處。假設王元澤老老實實地回答“不知道”,不但顯示不出他的過人之處,得不到客人們的讚賞,還可能給王安石丟臉,別人會笑他養了這麼個愚鈍、木訥的兒子。

從前有一個財主,因晚年得子而興奮不已,他決定在兒子生日那天大宴賓客。當天,財主問前來道喜的客人說:“你看這孩子將來會怎麼樣?”客人答道:“這孩子眉宇間散發出一種貴氣,將來定能當大官!”財主聽後,笑得合不攏嘴,獎賞了他。財主又問另外一個客人說:“依你之見我的兒子將來會怎麼樣?”另一位客人回答說:“看這孩子的麵相,即是大福大貴之人,將來肯定能發大財!”財主聽後,又是欣喜萬分,當場獎賞了另外一名客人。

財主又問第三個客人說:“你看我的孩子將來會怎麼樣?”這位卻毫不客氣地說:“將來他肯定會死。”財主一聽,頓時火冒三丈,氣急敗壞地命人把他毒打一頓,趕出宴會。由上麵的故事看來,一些真話,直接說出來會遭人白眼,令人討厭,而說假話又是違背良心的一種行為,許多人都不願說,從而就產生了另一種傾向,那就是含糊其辭應付了事。既然不願說假話,又不願令人討厭,最好的辦法是模棱兩可的問題,含糊其辭地對待。

12.該說的留一點,不該說的莫開口

做人要做到該說的話留一點,不該說的話莫開口。因為,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既然說了,就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何人也無法預測一句話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說不定哪句不該說的話被你說出口後,會為你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無論你身處什麼位置,也不管你財富、勢力有多雄厚、強大,話語既能幫你平步青雲也能使你遺臭萬年。所以,管不好自己的嘴,就相當於在自己身上綁了一顆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生活中,免不了有這樣一些人:心裏藏不住話,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後,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就像大喇叭一樣四處傳播,這種行為正是愚蠢的表現。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的就是多嘴多舌導致的後果。

說話一定得看場合,看時機,權衡一句話說出後的利弊。如果說話不看場合,不講究方式方法,也不考慮結果,往往會惹出禍端,遭人嫌。尤其是處事尚淺的青年人,社會閱曆少,經驗不足,大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不分場合,不論時機是否成熟,口無遮攔,滔滔不絕,雖然有時言者無意,但聽者有意,這樣可能會吃虧上當。

日常生活中,因說話惹出風波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不負責任背後瞎說,捕風捉影四處亂傳,閑言碎語添枝加葉,都給許多人造成痛苦和煩惱,有些還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有這樣一個因說話不恰當而釀成笑話的故事:

一位工會主席要召集委員開大會,但是開會的時間早已過了,可到會場的卻隻有3個人。他歎氣說道:“唉,怎麼會這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工作態度啊!該來的都不來!”到場的一個委員聽了這話後,感到很不舒服,心想:該來的都不來,難道我是那個不該來的人?隨後也悄悄地離開了。主席見狀,又歎道:“唉,該來的人還沒來,不該走的又走了!”其餘的兩個委員聽了這句話後,心中十分不悅,誤認為他倆才是該走的人,於是一氣之下全走了。

可見說話不當的後果,會議不但沒有開成,還得罪了人。哪怕工會主席對在座的說幾句場麵話,也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以上的故事給了人們一個做人的啟示:在說話前必須考慮清楚,用腦子想想再說,“投其所好”,說別人愛聽的、順心的話。

13.直話巧說,難事好辦

現實生活中,說話是一門藝術,有些話不能直說,直說輕則傷人,重責會引起禍端,所以要注意說話技巧,為了不傷人又達到辦事的目的,不妨直話委婉說。

有話不能直說,直說不僅於己不利,有時也會傷害別人。很多人都能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戰國時,趙國自恃兵力強於燕國,遂起伐燕之念。蘇秦當時在燕輔佐昭王,為減少合縱內部的摩擦和實力消耗,共同抵禦強秦的武力威脅,前去遊說趙惠王,希望通過和平外交途徑解決兩國爭端問題。

然而當蘇秦到達趙國時,趙惠王並不想談趙燕爭端問題,於是故意避開這一話題,隻是禮節性地說:“蘇卿遠道而來敝國,寡人有失遠迎,失禮!失禮!”蘇秦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便隻字不提兩國爭端之事,更不說自己的來意,而是十分客氣地同趙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後又漫不經心似的與趙惠王聊起天來:“臣今天來的時候,途經易水河,見蚌打開蓋正在曬太陽,此時一隻鷸上前直啄其肉。蚌急忙合殼而緊緊鉗住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抽不出來,明天抽不出,你要變成死鷸了!’兩者互不相合,最後一漁翁連鷸帶蚌,一同得之。”

趙惠王聽了這個故事,覺得挺有趣,便隨口說道:“從沒聽說蘇秦你還懂野獸的語言呀!”

蘇秦笑了笑,沉吟一會兒後,又說道:“現在趙國想討伐燕國,趙、燕兩國倘若久以刀槍相見,血流飄杵,恐怕秦國會收漁翁之利啊,大王何不再好好考慮考慮昵?”趙惠王聽到這裏,方知蘇秦聊天的用意。沉吟片刻後,惠王脫口而出道:“好!從今以後,趙、燕就沒有刀槍相見的時候了。而要坐到一起,友好地進行外交談判。”

兩國相爭,氣氛中自然充滿了火藥味。因此,作為被征伐國的代表蘇秦這時來遊說征戰國的趙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艱難之事!因此,當蘇秦到達趙國時,趙王就明確擺出拒絕的態度,隻是一味做禮節上的寒暄與客套,哪裏有什麼絲毫的誠意聽蘇秦遊說。蘇秦此時若是單刀直入,說明來意,直陳說詞,很可能要吃閉門羹。所以,蘇秦根據當時實際情況,以一種曲折委婉的方法不講來意,而是佯裝與趙王閑聊,給趙王說了個“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麻痹趙王,等到趙王在隨和的氣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閑聊中解除了敵對遊說心理與情緒後,才話鋒一轉,一語點破故事的真意,使趙王如夢方醒,才使趙國未對燕國用兵。

西楚霸王項羽素以“殺星”聞名,因為他所攻占的每一個城市,其百姓總被屠殺淨盡。

魏相彭越聯漢抗楚,奪楚國十七城,惱得項羽眼冒火星,親率大軍圍攻彭越占據的外黃城。彭越難支,半夜逃走,外黃城開門投降。項羽入城後,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裏凡15歲以上的男子都集結於城東,準備全部活埋。此令一出,全城呼天號地,悲痛欲絕。

這時,一個年僅13歲的小孩,要求去楚營求見項羽。項羽聽說小兒求見!倒也驚異,問他:“看你小小年紀,也敢來見我嗎?”小孩說:“大王是人民的父母,我就是大王的兒子,兒子見父母,有什麼不敢呢。”耳根軟的項羽聽了這小孩的一番誇獎,欣喜得不得了,問他還有什麼事情?小孩不慌不忙地說:“百姓久仰大王恩德,隻因彭越突然攻來,無奈暫時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來救。今天大王駕臨,趕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軍中有一種謠言,說要把15歲以上男子都活埋了,我認為大王德同堯舜,威過湯武,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屠殺後,對大王有害無益。所以請大王頒布明令,穩定人心。”

聽了此話,項羽雖覺入情入理,卻又礙於麵子,於是威脅小孩說:“如今我殺死這些人,即使無益,也不見得有害。你要能說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說不出,連你也要活埋。”小孩聽到威嚇,並不慌張,反而嚴肅地說:“彭越守城,步兵特多,聽說大王來攻,怕百姓做內應才緊閉城門,他見人心不向他,才夜裏逃走。假如百姓們甘心助逆,同心堅守的話,大王能在多長時間內入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開城迎駕,可見人民擁戴大王。如果大王不能體察民情,反要坑死壯丁,外黃以東還有十幾城,聽說了誰還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還有一線希望。試想,彭越必然向漢求援兵來攻,大王處處受敵,就算是處處打勝,也得把心力費盡。由此還不能說明有害無益嗎?”

當時的項羽本來就和大司馬曹無傷約定好了半月回去,現在已過了幾天,如果後麵十幾城遇阻,就會耽誤時間壞了大事。他反複考慮利弊後,終於答應了小孩的要求,還取了幾兩銀子送給小孩。

這樣,外黃城百萬人的性命由一個小孩曲折委婉的言辭而獲得了重生。人們不得不佩服這個小孩的膽量,但我們更佩服的是他人情人理的分析,從這裏你可以體會到“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兵”的道理。從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有許多人都是憑借他們卓越的口才,縝密的思維,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一個被人們銘記於心的成大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