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裏有話,周總理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風度而又風趣地說:“提起這支鋼筆,頗有來曆,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嘛,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這支貴國的筆。”
挑釁的記者無話可說。周總理針對美國記者企圖譏諷、譏笑中國貧窮落後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話語。周總理用“戰利品”、“做個紀念”等詞語暗示了中國的強大。
江紅原來是光明乳業老總王佳芬的助理,後來,他離開了光明加入到了蒙牛集團,為蒙牛在上海市場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一次,江紅陪上海農委潘副主任到蒙牛參觀全球樣板工廠。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談笑風生。突然,潘問江紅:“你既跟了牛根生又跟過王佳芬,那麼你認為他們兩個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無法說誰“是”誰“不是”。潘微笑著看著江紅,這時機智又有分寸的江紅斬釘截鐵地說:“他們的確有很大的區別!”潘立即停下腳步,追問道:“什麼區別?”
江紅笑了:“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
丹麥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生活儉樸,經常戴著破舊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腦袋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
安徒生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
由此看來,安徒生用機智、幽默的話語反擊了對方,而且反擊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對方雖然先搬起了石頭,卻砸到了自己的腳。
難怪人們總把激烈的語言交鋒稱為唇槍舌劍。有時候兩片嘴唇一條舌頭,比真槍實彈的威力還要大。
海涅是猶太人,經常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義者”的攻擊。一次晚會上,一個自稱是“素有教養”的旅行家,對海涅講述了他環球旅行中發現的一個小島。
他說:“你猜猜看,在這個小島上,有什麼現象最使我感到驚奇?”“在這個小島上,竟沒有猶太人和驢子!”
海涅聽後,不動聲色地反擊道:“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隻要我和你一塊兒到小島上去一趟,就可以彌補這個缺憾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想侮辱猶太人,海涅卻機智巧妙地將對方比作驢子,從而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7.注重言談禮儀
言談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若要使之在人際交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除了做到言詞達意外,還應力求以語言的“禮”吸引他人,以語言的美說服他人,進而達到順利交際的目的。
以下著重介紹一下直接言談禮節和間接言談禮節以及日常交談法。
(1)直接言談
即聽者與言者在同一場所麵對麵交流。在直接言談中,有以下幾點須多加注意:
第一,談吐儀態
不論言者還是聽者,交談時雙方必須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表情自然大方和顏悅色;站立寒暄也好,坐著聊天也罷,兩人均應正視對方,以示尊重;兩人之間的距離可因關係的親疏而定。
第二,話題的選擇
所謂話題,就是言談的中心。話題的選擇反映著言談者品位的高低。選擇一個好的話題,使言談雙方有了共同語言,往往就預示著言談成功了一大半。因此,首先要選擇交談者喜聞樂見的話題。如天氣狀況、風土人情、體育比賽、電影電視、旅遊度假、烹飪小吃等。其次,要回避眾人忌諱的話題。如個人的私生活(包括一個人的年齡、婚姻、履曆、收入、住址等其他方麵的家庭情況)、令人不快的事件(疾病、死亡、醜聞、慘案等)以及某人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政治主張等均少談或不談為好。最後,不宜談自己不太熟悉的話題。
第三,言者的表達
談話者語言表達應準確明了,語意完整,合乎語法,語言輕柔,語調親切,語速適中。同時,要顧及聽者的情緒與心理變化,不可滔滔不絕,更不能選擇隻有少數幾個人聽得懂的外語或方言。不雅的口頭禪甚至粗、髒的語言在言談中應杜絕使用。
第四,聽者的反應
與言者相比,聽者在交談中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全神貫注,認真聆聽是其首要任務。在聆聽時要適時做出積極的反應,以表明你聆聽的誠意。如點頭、微笑或簡單重複對方的談話要點等。同時,恰如其分的讚美不可缺少,它能使交談氣氛變得更加輕鬆、友好。輕易地打斷對方的講話或隨意插話,是聽者的忌諱。因為這對言者有不敬、失禮之嫌,故應盡量避免。當然,在交談中做“永遠”的聽眾,一言不發也是很令人掃興的。
(2)間接言談
間接言談主要指電話交談。由於交談雙方不直接謀麵,就更需要講究言談藝術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電話已成了人們必需的通訊工具,因此電話禮儀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選擇好通話的時間
打電話應該是有限的、得體的,需要掌握好時間,盡量在對方方便的時間內通話,以免影響對方的休息與工作。除非有要事相告,否則一定要在通話剛開始時向對方致歉、且交談時間越短越好。
第二,電話接通即爭取主動
當電話一通,打電話一方就應立即主動問候,報明自己的身份與姓名。讓接電話一方做到心中有數,並可以隨即進入正題。若需總機人工轉接,報完分機號後,應對接線員道謝,以示尊重。
第三,通話內容簡單明了,有禮有節
要口齒清楚,表意簡單,音量適度,呼應積極,方能保證對方的收聽效果。而接電話一方應在接聽過程中不時以“對”、“是”、“嗯”、“好”等作為呼應信號,以表示你在認真地傾聽。
第四,通話結束前要禮貌道別
為了表示互相友好,通話雙方均要用“打擾了”、“麻煩您了”、“謝謝”、“再見”之類的禮貌用語來結束通話。電話接通後,打電話方要主動說話、打招呼,接電話一方要待對方掛上話機之後再放下話筒,這一順序不應顛倒。
第五,代接電話定要慎重
若對方報明姓名並指定受話人時,應說聲“請您稍候”然後立即幫助尋找受話人;若指定受話人外出,應客氣地詢問:“您是否有事需要轉告?”或“您願意留言嗎?”不宜立即掛斷電話,或對來電者無端盤問。若有留言,應及時、準確地轉達,必要時留言應做筆錄。
第六,誤撥號碼時,應主動致歉,請求諒解。若接到錯打電話,則應以禮相待,向對方說明後輕放話筒,而不應用冷言惡語數落誤打者。
(3)日常口語交談方法
日常口語交談關鍵是在交談中多使用禮貌用語,是博得他人好感與體諒的最為簡單易行的做法,也是交談的技巧。所謂禮貌用語,簡稱禮貌語。
例如,初次見麵,要說“久仰”;許久不見,要說“久違”;客人到來,要說“光臨”;等待客人,要說“恭候”;探望別人,要說“拜訪”;起身作別,要說“告辭”;中途先走,要說“失陪”;請人別送,要說“留步”;請人批評,要說“指教”;請人指點,要說“賜教”;請人幫助,要說“勞駕”;托人辦事,要說“拜托”;麻煩別人,要說“打擾”;求人諒解,要說“包涵”,等等。
生活中如果多學幾句萬能語,在日常口語交談中都可以借用。所說的“萬能語”,顧名思義就是在任何場合中都可以借助的字眼了,這些語言也是交談的技巧。
萬能語一般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的。
第二,你早、你好、早上好、晚上好……
第三,請多指教、請多關照。
第四,非常抱歉、不好意思。
第五,太感謝您了!
第六,哪裏,哪裏,不敢當,不敢當!……
無論在什麼場合,平易近人的“萬能語”都能派上用場。它可以使對方很容易接受,讓人感到你很懂禮貌。
這種不必勞神費心就能說出來的語言有很大好處,我們可以多學點兒、多說點兒。
在社交中,尤其要學會下述五句十字禮貌用語,經常加以運用,多多益善。
您好:“您好”,是一句標準的問候禮貌語。在口語交談中,都會遇到相識者與不相識者,不論是深入交談,還是打個招呼,都應主動向對方問一聲“您好”。若對方先問候了自己,也要以此來回應。有的地方,人們慣以“你吃飯了沒有”、“最近在忙什麼”、“身體怎麼樣”、“一向可好”等來打招呼,但都沒有“您好”簡潔通行,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請:“請”,是一句禮貌語。要求他人做某件事情時,居高臨下、頤指氣使不合適,低聲下氣、百般乞求也是不對的。在此情況下,多用上一個“請”字,就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贏得主動,得到對方的照應。
謝謝:“謝謝”,是一句致謝的禮貌語。每逢獲得理解、得到幫助、承蒙關照、接受服務、受到禮遇之時,都應當立即向對方道一聲“謝謝”。這樣做,既是真誠地感激對方,又是對對方的積極肯定。
對不起:“對不起”,是一句道歉的禮貌語。當打擾、妨礙、影響了別人,或是在人際交談中給他人造成不便,甚至給對方造成某種程度的損失與傷害時,務必要及時向對方說一聲“對不起”。這將有助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並且有助於修複雙方關係。
再見:“再見”,是一句道別的禮貌語,也是一種常用的禮貌用語。在交談結束、與人作別之際,說上一句“再見”,可以表達惜別之意和對他的尊重之心。
日常口語在社會交往與交談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因為語言本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際交往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
在社會交往與交談中,運用口才幫助自己成功,就要誠懇、親切、謙虛、熱情、生動活潑、富有風趣,要讓對方喜歡聽,這樣才能有吸引力。
交談時最好說普通話,力求規範化。最低限度是讓人聽懂聽清,不致產生誤解。要吐字清晰,聲音悅耳,給人一種美感,讓人很想再跟你繼續交談下去。
說話的技巧關鍵是要講究方式方法,需含蓄的含蓄,需婉轉的婉轉,要善於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在日常口語交談時,切忌任意貶低別人,揭人之短。應盡量避免談到對方以前的過失,生理上的缺陷,或個人隱私。以免傷害對方,結下怨隙。
8.以事論事,對症下藥
求人辦事時,講話不能隻顧自己,要善於抓住對方語言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這樣才能靠機智取勝,事半功倍。
“對症下藥”,就是在遊說之前,要對遊說對象做客觀了解,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征和行為表現,然後針對不同對手,采用不同的遊說對策。倘若不了解對手就倉促上陣,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雖有祈求之心,卻是事與願違。倘若能知人知己,因人施言,必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春秋時的孟子,在遊說齊宣王時,就成功地運用了此法。
聞名遐邇的齊宣王在戰國時尤好大喜功,愛講排場。他不但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欣賞300多人一起吹竽的熱鬧場麵。於是這支樂隊裏就混進一個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還一直混到齊宣王駕崩之後,才被愛聽獨奏的新齊王嚇得逃之夭夭。
據《孟子》記載,齊宣王還好狩獵,為了尋歡作樂,曾在臨淄城郊建了一個方圓40裏的獵場,專門畜養麋鹿等珍禽異獸以供他狩獵之用。這麼大的獵場,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可算是破格的了。但是,即使這樣,齊宣王還嫌獵場小,又恨齊國老百姓反對他建獵場的抱怨之聲。
於是他問孟子道:“當年周文王的獵場方圓70裏之闊,有這事嗎?”
孟子一到齊國,就知道宣王建獵場的事,而且了解到齊宣王濫殺進場百姓的殘酷行為。當宣王詢問他關於文王的獵場時,他立即答道:“聽說有的。”
齊王一聽,果有此事,便進一步問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獵場算不算大?”
“很大,但老百姓還認為它太小!”
齊宣王一聽,馬上說:“可是我的獵場才40裏,老百姓卻嫌它太大,這是什麼道理?”
孟子一見齊宣王滿腹牢騷的樣子,便乘機進言道:
“文王的獵場雖有70裏,但他多放養幼小的動物,而且與民同遊同獵,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嗎?我來到齊國,一進國門先要問有什麼禁忌然後才敢入內。又聽說你建有40裏的獵場,倘若有人捕殺其中的獵物,罪同殺人,處以重罰。所以雖說隻有40裏,卻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於國中,老百姓認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嗎?”
宣王聽完這些話低頭想了好一會兒,認為果真如此。從那以後,他不再覺得獵場小了,也不再禁止百姓入場捕獵了。
孟子此次遊說齊宣王為什麼能成功?應該說與他善於對症下藥,運用因勢利導的技巧有很大關係。孟子來齊國的目的,就是讓宣王廢舊製,開放獵場與民同樂。但是,在什麼時候、在什麼情形下才能實現遊說的目的呢?恰好,齊宣王主動征詢他關於文王建獵場的事。於是,他針對齊宣王好大喜功、好講排場的秉性,還根據齊宣王經常以周文王的故事為引證的心理,先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地回答70裏的獵場屬實,而且“民猶以為小也”。
這樣做,一來順著宣王的性子,展開問題的討論;二來也能逐步順著話題引出齊宣王抱怨本國老百姓嫌40裏獵場規模太大的不滿情緒。兩個截然相反的獵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於是,此時的齊宣王是想知道下麵的答案。可以說這時孟子第一步遊說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接下來,他有條不紊地展開說辭:你不是喜歡效仿古代聖王之事嗎?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裏獵場是與民同樂的,所以老百姓嫌它小,而你齊宣王呢。獵場雖隻40裏,然而有“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的虐民律令,此猶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於國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嗎?齊宣王終於明白了獵場麵積不在大小而在於其是為己還是為民的道理,最終,接受了孟子的勸說。
某公司老板陳先生眼下資金周轉不靈,如不及早籌措到位,會直接影響公司的生意和聲譽。他本想向銀行貸一筆款,但是,銀行卻不願意再多借給他一分錢。
就在這個時候,陳老板忽然想到找朱先生幫忙。此人身為一個紡織公司的董事長,卻是一個非常吝嗇、一毛不拔的人。如果照常理推斷,錢是絕對借不到的,不過陳老板還是想試試看。
陳老板深知如果用一般的方法來和他借錢,絕無成功的可能。他經過片刻思考後,就下定了決心,打電話給朱先生,約好見麵的時間和地點。
到了約定的那一天,陳老板很早就搭車前往,然而在離朱先生家還有150米時,他就下車開始全速跑向朱先生家。
那個時候正好是夏天,陳老板當然是滿身大汗。朱先生見了他非常詫異地問:“咦!你怎麼搞的?”
“我怕趕不上約定的時間,隻好跑步趕路!”
“那你怎麼不坐計程車呢?”
“我很早就出門了,坐公共汽車來的,不過因為路上發生了車禍,所以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是,我又怕時間來不及,隻好下車跑來了,所以才會滿身大汗呀!”
“像你這種人也會坐公共汽車嗎?”
“怎麼?您不知道我是個吝嗇之人嗎?我怎麼會坐計程車呢?坐公共汽車既便宜又方便,而且自己沒有私車的話,也可以省了請司機的開銷。”
“父母賜給我的這雙腳最好了,碰到趕時間的時候,隻要用它跑就可以,既不花錢,又可強身,多好呀!我這種吝嗇的人哪會像你們大老板一樣坐計程車呢?”
陳老板已經事先調查過朱先生並沒有私家轎車。
“我也很小氣啊!所以,我也沒有自家的車子。”朱先生謙遜地說。
“您那叫節儉,我這叫小氣,所以才有‘小氣鬼’的綽號。”
“但是我從來沒聽說過你是這種人。其實,我才真的被人認為是吝嗇鬼!”
“朱先生,人不吝嗇的話,是無法創業的,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們做事業的人都是向銀行或他人貸款來創業的,當然是應該節儉,千萬不能隨便地浪費錢啊!”
“我們要盡量地賺錢,好報答投資的人。錢財隻會聚集在喜歡它、節儉它的人身上……我經常對屬下這麼說。”
陳老板的這些話使朱老板產生了共鳴,於是很反常地借錢給這個相見恨晚的陳老板。
麵對一個吝嗇的人,就必須說明吝嗇的好處,以引起對方的同感,這樣才有可能辦成事,陳老板遊說的成功,正在於他巧妙地運用了對症下藥的方法,正是這種對症下藥的說服力,成了挽救他事業的最大力量。
當你看到別人寥寥幾句話就能夠做成一件大事的時候,你就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恰到好處的語言魅力是無窮的,它就如同你在醞釀成功事業的醇香美酒一樣,累積了多年的歲月,才能使他人醉倒。
9.說話要抓住關鍵,緊扣主題
說話是有技巧的,不能攻擊到對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麼作用。對於那些善於操縱說話技巧的人,在處理事情時不是與對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問題關鍵,一語擊中要害。這一點如果發揮得恰到好處,就可以幫助你成就大事。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願意窮其一生去學習科學、文學和其他各種知識,但他們卻完全忽視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這常常使他們顯得木訥呆板。也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造詣很高,但在社交場合卻羞於開口,沉默不語,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還有比這更令人沮喪的嗎?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眾場合滔滔不絕,自己卻靜靜地坐在一旁,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兒。其中的區別隻是,一個是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個卻是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