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愉快交往,把握細節左右逢源(3 / 3)

第二,客人的人選

在邀請女客人時,有種錯誤的認識,認為邀請了魅力四射的女友來參加聚會,會反客為主。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女主人邀請麵容姣好、性格開朗的女客人好處多多:她可以讓客人們,尤其是男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出類拔萃了,自己也差不了。

第三,禮待新客

參加聚會的客人一開始都會有拘束感,這就需要女主人在客人走進會客室的時候,介紹給其他人,讓其心情放鬆。如果女主人正和其他客人交談,脫不開身,這需要她安排一個人去招待一下,比如去將新來的客人引進門等一些事情。

第四,如何待客

正式的宴會,很少女性會獨自去籌辦,除非經濟條件可以,而且還有親朋好友相助。如果籌辦的話,這裏有幾點需要注意:首先,女主人要精心安排宴會的場地。家宴的時候,賓客的座次有一定順序,一般以向門一麵為主賓席,主人背門而坐。上菜時應該由左首上右首下,上菜順序為:冷盤——主菜——熱菜——甜菜——點心——湯。上菜時機也應該選好,防止空盤堆積過多;上最後一道菜時應暗示酒宴已經到了尾聲。上菜時按照中國傳統習慣,應“雞不獻頭”、“鴨不獻尾”、“魚不獻脊”,即不應把雞頭、鴨尾、魚脊麵對主賓。每上一道菜,主人可以適當介紹並邀請主賓先動手品嚐,或者給客人布菜。酒水可以分為三種:白酒、葡萄酒和飲料。席間男性如果有不喝酒的不可以用飲料代替,而女性如果不飲酒的話,應以軟飲料代替。斟酒順序應以順時針方向依次從右手斟酒,注意酒杯不能離席,若有尊長者或貴賓、遠客,可以先斟,以示尊重。小場麵的便飯。聰明的女主人應該預先安排,這就不需要很多幫手,以防自亂陣腳。另一方麵,安排一個代理男主人,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他可以用雞尾酒,坐在主人席上招待來賓。在這種場合最好別忘了,也許有人會要利口酒。沒有助手的情況下,女主人要提前安排菜單。用餐完畢女主人應該帶客人離開餐廳去客廳飲用咖啡,不要去管那些碗碟,更不要讓客人清洗碗碟。

掌握了以上各種赴宴禮儀,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肯定會讓你的魅力有增無減,贏得更多的尊敬和朋友。

11.不要拿稱呼當小事

在日常交際應酬中,稱呼是禮儀的開始,是打開溝通大門的鑰匙。稱呼是聯係彼此的紐帶,每個溝通的開始都是從稱呼起步的,做個細心人,在稱呼上打動別人,促進人際溝通,就能擴大自己的交際圈。

稱呼,就是對他人的稱謂。怎樣稱呼他人,既體現出禮貌問題,又表現了對待他人的態度,同時也反映了稱呼與被稱呼兩者間關係是近還是遠。所以,在社交應酬中一定要掌握好稱呼的藝術。

(1)親朋間的稱呼

對於長輩來說,應以親屬稱謂去稱呼他們,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姥爺、姥姥、姑姑、舅舅等。這時如果直呼其名就不太禮貌了,親屬間的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對平輩來說,可互稱其名或用親屬稱謂如哥哥、妹妹、姐姐、弟弟等;年齡稍大的平輩可直接稱年少者的名字,若已成年且年齡小的,則用親屬稱謂禮貌些。夫妻倆,可互道姓名,還可以用昵稱,但應注意場合,在父母、孩子麵前、公開場合最好不要使用;對晚輩可稱呼其親屬稱謂,當然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這樣顯得更加親切。當晚輩成了家並有了自己的子孫後代時再直呼其名就顯得有些失禮了。

(2)對熟人的稱呼

針對關係的密切程度,大致可按照自己親屬的性別、年齡、身份等來確定稱呼,可以用“姓加親屬稱謂”、“名加親屬稱謂”、“姓名加親屬稱謂”,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正規的場合,可稱熟人的職務、職業,或“姓加職務、姓加職業”、“名加職務、職業稱謂”、“姓名加職務、職業稱謂”等等。

輩分職務較高的人對年紀較輕職務較低的小輩稱呼姓名,這樣的稱呼顯得親切、明快爽朗。反之,輩分小職務低的對輩分高職務也高的直呼姓名,則顯得非常沒有禮貌,沒有家教。

(3)陌生人間的稱呼

陌生人之間的稱呼,一般有以下兩種方式:

第一,根據人的具體年齡、性別、職位稱其為“同誌”、“朋友”、“先生”或“小姐”等。對男人可稱為“先生”。對未婚女性可稱為“小姐”,已婚女性可稱為“夫人”、“太太”。如果稱未婚女子為夫人,那麼對方肯定會認為你在侮辱她,這是一種極不尊重的稱呼。所以,寧可把“太太”、“夫人”叫做“小姐”,也不能反過來稱呼。

第二,可以用親屬稱謂相呼。根據與對方的關係、性別、年齡等情況相稱。如“大伯”、“阿姨”、“叔叔”、“老爺爺”、“大嫂”、“大姐”、“大哥”等。

用好稱呼有利於溝通,一句親切的稱呼,一句良好的問候,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消除了溝通的障礙。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日常交往中的稱呼。

12.交際禮節不可小視

人無論做什麼、從事什麼行業都離不開交際,而交際禮節更不可小視,這將會影響到你的交際效果。

下麵介紹幾種交際過程中應該注意的細節,掌握了它們對你是非常有益的。

握手的細節

握手,是日常交往中常見的禮節,是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是現代交際和應酬的禮儀之一。

握手,既是一種禮儀方式,又可稱之為人類相同的“次語言”。深情、文雅而得體的握手,往往蘊涵著令人愉悅、信任、接受的契機。

兩人見麵,若是熟人,不用言語,兩手緊緊一握,各自的許多親熱情感就互相傳導過去了;若是生人,則一握之際,就是由生變熟的開端。

握手,多數用於見麵致意和問候,也是久別重逢或多日未見的友人相見或辭別時的禮節。

握手,有時又具有“和解”的象征意義。據說握手是西方中世紀騎士相互格鬥,勢均力敵的時候,作為和解的表示,把平時持劍的右手伸向對方,證明手中沒有武器,相互握手言和,發展到後來,便演變為國與國之間言和的象征。

握手除了作為見麵、告辭、和解時的禮節外,還是各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與進步時,贈送禮品以及發放獎品、獎狀,發表祝詞講話後,均可以握手來表示祝賀、感謝、鼓勵等。

(1)與女性握手應注意的問題

與女性握手,應等對方首先伸出手後,男方隻要輕輕地一握就可。如果對方不願握手,也可微微欠身問好,或用點頭、說客氣話等代替握手。一個男子如主動伸手去和女子握手,則是不太適宜的。

在握手之前,男方必須先脫下手套,而女子握手,則不必脫手套,也不必站起。

客人多時,握手不要與他人交叉,讓別人握完後再握。按國際慣例,身穿軍裝的男子可以戴著手套與婦女握手,握手時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這是一種慣例。

握手時,應微笑致意,目光不可向別處看,或另與第三者談話。握手後,不要當著對方的麵擦手。

與女性握手,最應掌握的是時間和力度。一般來說,握手要輕一些,要短一些,也不應握著對方的手用勁搖晃。但是,如果用力過小,也會使對方感到你拘謹或虛偽敷衍。因此,握手必須因時間、地點和對象不同而區別對待。

(2)與老人、長輩或貴賓握手

與老人、長輩或貴賓握手,不僅是為了問候和致意,還是一種尊敬的表示。除了注視對方、麵帶微笑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一般情況下,平輩、朋友或熟人先伸手為有禮,而麵對老人、長輩或貴賓時則應等對方先伸手,自己才可伸手去接握。否則,就會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表現。

第二,握手時,不能昂首挺胸,身體可稍微前傾,以示尊重。但也不能因對方是貴賓時就顯得膽小拘謹,隻把手指輕輕接碰對方的手掌就算握手,也不能因感到“榮幸”而久握對方的手不放。

第三,當老人或貴賓向你伸手時,應快步上前,用雙手握住對方的手,這也是尊敬對方的表示。並應根據場合,邊握手邊打招呼問候,如說:“您好”、“歡迎您”、“見到您很榮幸”等熱情致意的話。

第四,遇到多人在一起時,握手、致意的順序是:先貴賓、老人,後同事、晚輩,先女後男。還必須注意,不要幾個人競相交叉握手,或跨門坎甚至隔著門坎時握手,這些做法也是失禮的行為。

第五,在社交中,除注意個人儀容整潔大方外,還應注意雙手的衛生,以不幹淨或者濕的手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

如果老人、貴賓來到你麵前,並主動伸出手來,而你此時正在洗東西、擦油汙之物等,你可先點頭致意,同時亮出雙手,簡單說明一下情況並表示歉意,以取得對方的諒解,同時趕緊洗好手,熱情予以招待。

第六,在外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領導人,應有禮貌地點頭致意或表示歡迎,但不要主動上前握手問候,隻有在對方主動伸手時,才可向前握手問候。

介紹的細節

介紹,是社會交往中人們互相認識、建立聯係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主要指從中溝通,使雙方建立關係的意思。在社交場合中,介紹和被介紹,是一種經常采用的形式。

(1)介紹在社交活動中的作用

介紹最突出的作用,在於能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兩個不相識的人總難免會互有隔閡,但通過介紹,就能使新的朋友相識,新的友誼形成,甚至新的事業開始。

介紹的另一個作用,是能幫助擴大社交的圈子,加快彼此間的了解。介紹還可及時消除不必要的誤會。

(2)介紹的方式方法

在社交場合中,介紹有各種方式。如按交際場合來區分,有正式介紹和非正式介紹;按被介紹的人次區分,有集體介紹和個別介紹;按介紹者來區分,有自我介紹和他人介紹;按被介紹者的地位、層次來區別,有重點介紹和一般介紹;按被介紹者的性質和介紹采取的形式,又可區分為商業性介紹、社交性介紹和家庭成員介紹等。

第一,正式介紹,是指在較為正式、鄭重的場合進行的介紹。總的原則是:年輕的或後輩被介紹給年長的或前輩,男性被介紹給女性,一般來客被介紹給身份較高的人等等。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如果把一個男人介紹給女士,在介紹過程中,女士的名字應先被提到,然後再提男人的名字。但如果你要介紹一男一女相識,而男方的年紀比女方大得多,則應該將女士介紹給這位男士,以示尊敬長者。

在同性別的兩人中,應該是年輕的被介紹給年齡大的,同樣是表示對長者的尊敬。

在年齡相差無幾的男人中,並不講究先介紹誰。但如果其中一人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德高望重時,另外一位應當被介紹給他。另外,通常是未婚的被介紹給已婚的,除非是未婚的男人(或女士)年齡比已婚的大得多。

介紹時,最好是把對方的工作單位或就讀的學校順便提一下。當你被介紹後,通常要做的禮儀是握手,麵露笑容並說一聲“您好”,在需要表示莊嚴鄭重或特別客氣時,還可以略施一躬,如果見到某人特別高興,則可以說,“見到您真高興”。

第二,非正式介紹,是指在一般的、非正式場合所做的介紹。這種介紹不必過分講究正式介紹的規則,如果大家都是年輕人,就更可以輕鬆、隨便一些。

如介紹人可先說一聲,“讓我來介紹一下”,然後就做簡單的介紹。也不必遵循先介紹誰、後介紹誰的次序,最簡單的介紹方式是直接報出被介紹者各自的姓名,當然也可加上“這位是”、“這就是”之類的話以加強語氣。采用這種較為隨便、朋友式的介紹方法,可使被介紹者感到自然、親切。至於把一位朋友介紹給大家時,隻要說一句,“諸位,這位是張三”,也就可以了。

第三,一般介紹,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介紹。它要注意兩條原則:一是把男人介紹給女士;二是在簡單介紹中,必須先提女方的名字,然後再說男方的名字。

第四,在集會上的介紹,一般在宴會、舞會、或普通集會上,由於來賓較多,這時不必逐一進行介紹,主人隻需介紹坐在自己旁邊的客人相互認識即可,其餘客人可自動和鄰座聊天,不必等主人來介紹。在家庭的聚會上,可以適當地向一小部分人介紹後到的客人。

第五,自我介紹也是社交場合中很重要的一環。如果在聚會的場合要與一個不相識的人談話,如主人忘了介紹,你也可與人交談。你可以先做自我介紹,等對方也做自我介紹後,便可進行交談。

使用名片的細節

名片是社交過程中比較常用的社交工具,能否用好名片也不是一個小問題。

(1)名片的分類

名片有普通社交名片和公務、職業名片之分。後兩者與普通社交名片的區別在於:它們除了姓名、地址、郵編、電話號碼外,還應把使用者的單位名稱、現任職務以及職稱等印在名片上。現在我們常用的名片,實際上都是公務或職業名片,但因它們在社交場合經常通用,所以人們一般就不加區別了。

(2)名片的使用

名片一般在三種情況下使用:一種是用於商業性的橫向聯係和交際;另一種是社交中的禮節性拜訪,還有一種是用於某些表達感情或表示祝賀的場合。在日常生活中,名片比較多地運用於後兩種情況。

拜訪用的名片,多數用於以下情況:

第一,在贈送禮物時,將名片包在禮物裏麵或附在禮物外麵(不過需注意,隻有當禮物要別人代送時才需這樣做)。

第二,在贈送鮮花或花籃時,把名片附在花束上。

第三,在非正式邀請中,例如約很熟悉的朋友相聚,可用名片代替請帖,隻需在名片上寫幾句話和寫明時間及地址。

第四,當朋友請人送來禮品或書信時,可將名片代作收條或謝帖。

(3)注意事項

名片應雙手呈遞,接受名片時態度一定要恭敬,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名片很感興趣。

接過名片後,一定要仔細地看一遍,絕不要一眼不看就藏起來。有看不明白之處可向對方請教,對方一定會很高興地告訴你。

名片放在桌子上時,切忌隨手亂丟或在上麵壓上杯子、文件夾等東西,那是不禮貌的表現。

有時,你想得到對方的名片,但他卻並未給你,那最好不要直截了當地說:“請您給我一張名片!”而應該以請求的口吻說:“如果沒有什麼不便的話,能否請您留一張名片給我?”若對方確實已沒有名片,一般會婉言說明的。

交談的細節

交談,是社交活動必不可少的內容,更是一門藝術。既要注意談話時的態度、措辭,顧及周圍的環境、場合,更要講究所談的內容。掌握好交談的氣氛,不但有利於結識新朋友,還能通過思想的交流,增進彼此間的了解,逐步建立持久、深入的友誼。

(1)談話氣氛

開始交談時,交談者要善於創造一個融洽的談話氣氛。要達到這種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開始時適當地寒暄。如果是熟人、老友,可先談談別後的情況,如是初次見麵,則不妨各自做一番簡單介紹,等氣氛融洽後,再“言歸正傳”,如一見麵就談正題,往往讓人感到突然,勢必影響交談結果。

第二,在交談中,態度要誠懇。開誠布公,坦率談話的態度,能使人感到親切自然。意見也易被對方接受,如果虛情假意,言不由衷,誇誇其談,盛氣淩人,就會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尷尬局麵,使對方產生反感。

第三,交談時神態要專注,雙方都應正視對方,以示尊重。切忌東張西望,似聽非聽,或翻閱書報,甚至自顧自地處理一些與交談無關的事情。

也不要在交談中隨意打嗬欠、伸懶腰,顯出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或者不時看鍾表,顯得心不在焉。這些都是極不禮貌和輕慢對方的表現。

第四,要有平等的談話態度,即使自己對某一問題有精辟的見解,也不能以居高臨下、不容置疑的口吻說話,那樣隻會給人留下自以為是、高人一等的印象。

相反,以平等態度說出自己的見解,並有意識地請對方談談有什麼想法,這樣,既便於深入討論問題,也是對交談對方的尊重。

(2)談話忌諱

要使交談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應講究談話的氣氛外,還須注意交談中的忌諱。

第一,交談的內容應以雙方共同感興趣、需要商量的事為宜。對別人不願談及的事或容易引起悲痛傷心的事,應盡量回避,以免使對方情緒不快。如不得已而提及,語言也應婉轉含蓄。

第二,談話中應避免提及對方的生理缺陷,它易使當事人因此而產生沮喪、痛苦、自卑等消極情緒。

一般說來,談話中除非出於必要,均不宜涉及此類話題,即使出於關心也是如此。總之,不要讓對方感到你在注意他的生理缺陷,或對他有所歧視。

第三,一般不應隨便議論長者和名人,特別不應把他們的私生活當作談話資料,那樣會給人留下庸俗無聊的印象。

第四,如果在交談中無意地涉及某些話題,刺傷了對方,應立即道歉,請求原諒,這是社交中應有的風度。

打電話的細節

作為現代通訊工具的電話,由於具有傳遞迅速、使用方便和效率高的優點,已成為重要的社會交往方式。如果缺乏使用電話的常識與素養,不懂得打電話和接電話的禮儀規範要求,往往會影響工作任務的完成,甚至會使本單位的良好形象受到損害。因此,重視電話禮儀十分重要。

(1)電話禮儀

一般來說,電話通訊禮儀,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時間選擇

主要包括選擇打電話的時間和電話交談所持續的時間。除緊急要事外,一般不宜在早上七點以前或三餐飯時或晚上十點半以後打電話。

同時,還應注意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時差,以便選擇最佳時間進行電話聯係。

電話交談所持續的時間,以3—5分鍾為宜。如時間需要5分鍾以上的,那麼,就應首先說出自己要辦的事或大意,並征詢對方是否方便;如對方此時工作太忙或開會,就請對方另約時間聯係。

第二,注意文明用語

由於語言是電話交談的唯一信息載體,而電話通訊禮儀主要是指語言交往禮儀,因此應特別注意語言的文明。

如果打電話撥錯了號,則應道歉後才擱電話筒;受擾者則應體諒地說“沒關係”或“不要緊”。

如是打給對方的總機,需轉分機的,總機接線員就應說,“您好,這裏是(單位名)”或加上“請問要哪裏”;你應禮貌地說:“請轉××分機(或部門名稱)”。

如遇占線,接線員應說:“對不起,占線,請稍等(或請等一會兒再打來)。”

如接通分機,那麼打電話的人應說:“請問××在嗎?”切忌說:“你是誰?叫××接電話!”等不禮貌用語。此時,接電話者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下列文明用語,如“您好,請講”、“請稍等”、“對不起,他剛走開,請問有什麼事可轉達?”切忌用“喂,你找誰?你是哪裏?”、“不知道!”“等一會兒!”(語氣不耐煩)等不規範用語。

假如你是某單位秘書,對方找的是你的經理,剛好又不在,最好說:“對不起,經理不在,請問您是哪一位?需要我留話嗎?”而不要先問對方是誰,然後再告訴他經理不在,以免給人造成實際上是在的,而不願意接他電話的誤會。

一般來說,結束談話,致告別語是由打電話一方提出來的。如對方是長輩、上級、外賓或女性,應聽到對方放下話筒後再掛電話。

現在,有不少家庭在電話上安裝錄音裝置。外出時將裝置打開,以便把打來的電話留言記錄下來。在錄製自己的話音時,應注意措詞的語調,如“這是××的家,因有事外出,請您聽到信號後留言,請說清您的姓名和電話號碼。回來後會盡快給您去電話,謝謝”。你聽到留言信號後,有什麼話照講就是。

第三,注意語氣語調和情緒控製

語氣語調最能體現細致微妙的情感。如語調過高、語氣過重,往往會使對方感到尖刻、生硬、冷淡;語氣太輕、語調太低,會使對方感到無精打采,有氣無力;語調過長又顯得懶散拖拉;語調過短又顯得不負責任。一般來說,語氣要適中,語調均應以不影響別人辦公為度,同時要使對方感到親切自然。

在電話交談中,講話的態度一定要誠懇,以示對對方的尊重。即使在自己心情不佳但需要打電話處理事務時,也切忌讓急躁、煩惱的情緒影響語言以使對方感到不舒服。

(2)注意事項

第一,接電話的人一般應在聽到完整的一次鈴響後,立即拿起話筒,不要讓鈴響多次,才慢騰騰地接電話。

第二,最好在電話機旁準備一本來話記錄本和筆,以節約時間和防止遺忘重要事務和電話號碼。

第三,交談要口齒清晰,說話要簡潔明了。談話時嘴裏不含、不吃東西,不與身旁人談話。如確有急事需與身邊的人說一兩句,則應向對方道歉後用手捂住話筒。如談到人名、地名、數字或重要的句子,最好重複一遍。如有聽不清楚或不明白對方所說的話,可請對方再說一次。如碰到對方在講到某一問題有為難之處,則可婉轉地轉移話題或另約時間,這樣做,往往會給對方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四,在使用公用電話時,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盡可能縮短通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