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細心做人,別讓細節壞了你的事(2 / 3)

在這場激烈的爭吵中,第二位店員插嘴進來,他說:“所有深色的西裝,因為顏色的關係,開始的時候會褪點顏色,這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價錢的西裝都是如此。”

“這個時候我已經怒火中燒了,”墨頓先生在敘述這件事的時候說。他認為,第一個店員對他的誠實感到懷疑,第二個暗示他買的是低級貨。墨頓說,“當時我火大了,我正想叫他們滾到地獄去的時候,突然間,服裝部的經理走過來了。這位經理很有一手,他把我的態度整個改變過來。”

經理使一個憤怒的人,變成了一名滿意的顧客。這位經理是這樣做的:“第一,他從頭到尾地聽我把事情敘述一遍,沒有說一句話;第二,當我說完的時候,那兩個店員又提出他們的說法,他卻以我的觀點跟他們爭辯起來,他不隻指出我的襯衫領子顯然是被那套西裝弄髒了,而且還堅持說該店所賣出的東西,必須令顧客感到100%的滿意;第三,他承認自己不知道毛病出在什麼地方,他對我很幹脆地說:你要我怎麼處理這套西裝呢?我完全照你的意思做。”

墨頓說:就在幾分鍾前,我還準備叫他們收回這套該死的西裝,但這時我卻回答:“我隻要你的忠告,我要知道這種情形是否是暫時的,以及是否有什麼補救的辦法。”

經理提議我再穿一個星期看看。如果那時候我還不滿意,再帶來,再換一套比較滿意的。同時說,很抱歉,給我帶來這麼多麻煩。

我滿意地走出那家商店。那套西裝穿了一個星期後,沒有什麼問題發生,於是我對那家百貨店的信心,又全部恢複過來了。事情就這樣圓滿地解決了。

還有一個故事:一位貧窮的荷蘭移民小孩,在放學之後為一家開麵包店的寡婦擦洗門窗,一周50美分。由於家裏實在太窮了,他經常提著一個籃子到街上去,拾取來往的運煤車掉在地上的煤屑。這個小孩就是愛德華·巴克,他一生中雖然隻受過不到6年的教育,但他卻能使自己成為美國新聞業中最成功的雜誌編輯之一。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他13歲休學,在西聯公司當學徒,周薪6元25分,但他從沒有一刻放棄受教育的念頭。由於上不起學,他開始自學。他省吃儉用,直到他節省了足夠的錢,買了一套美國名人傳記大全。接著他做了一件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他在讀了那些名人的傳記後,就寫信給他們,請他們進一步給他提供孩提時代的資料。他願意做一名好的聽眾來汲取知識,他鼓勵名人談論他們自己。那時候,他寫信給當時正在競選美國總統的詹姆斯·格爾弗將軍,問他以前是否當過運河上的拖船員,格爾弗回信了;他又寫信給格蘭特將軍,請教他某一個戰役,於是格蘭特畫了一張地圖給他,邀請這位十四歲的小男孩吃晚飯,並且跟他談了一個晚上;他還寫信給愛默生,鼓勵愛默生談談他自己。

這位西聯公司的學徒,不久之後就跟許多美國最著名的人物通信了:愛默生、菲利普·布洛克、奧利佛·霍姆斯、林肯夫人、路易莎·亞爾克特、謝爾曼將軍、傑弗遜·戴維斯等。

他不僅跟這些名人通信,而且一到假期就去造訪他們,並且成為了座上客。這些經曆使他樹立起一種用金錢無法換取的信心,並且有了事業家的遠大眼光,所有這些決定了他的一生。而這些之所以變成可能,隻是因為他多聽了一些名人的細節生活閱曆和人生感悟。

伊薩克·馬克森說:許多人不能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為他們不注意聽別人講話。他們太關心自己要講的下一句話,而不打開他的耳朵……一些大人物告訴我,他們喜歡善聽者勝於善說者,但是善聽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的物質還要少見。

在美國南北戰爭最黯淡的日子,林肯寫信給伊裏諾斯州春田城的一位老朋友,請他到白宮來。林肯說,他有一些問題要同他討論。這位舊鄰來到白宮,林肯跟他談了幾個小時,探討關於發表一個聲明解放黑奴是否可行的問題。林肯闡釋著這一行動可行與否的理由,然後把一些信和報紙上的文章念出來。林肯說了幾小時之後,說完了。林肯跟這位舊鄰握握手,就送他回伊裏諾斯州,甚至都沒有問他的看法。林肯盡管一個人說個沒完,但卻使他的心境愉快起來。“他在說過話之後,似乎覺得好受多了。”後來,那位老朋友說。實際上,林肯並不是要別人給他忠告,他所要的隻是一個友善的、具有同情心的聽眾,以便解脫自己的苦惱。

當我們碰到困難的時候,找一個傾聽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而且這通常是所有不高興的顧客所需要的,也是那些不滿意的雇員,或受創傷的朋友所需要的。反之,如果你想要知道如何使別人躲開你、在背後笑你、甚至輕視你,這裏也有一個方法:決不要聽人家講上三句話,要不斷地談論你自己。如果你知道別人所說的是什麼,不要等他說完。他不如你聰明,為什麼要浪費你的時間傾聽他的閑聊?隨時插話,使他住口。這樣你永遠也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

因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受人歡迎的人,就做一個善於聽話的人。正如查爾斯·洛桑所說的:“要令人覺得有趣,就要對別人感興趣,問別人喜歡回答的問題,鼓勵他談談自己和他的成就。”

7.遠離心胸狹窄的囹圄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許多風雨坎坷。如何活得痛快,活得瀟灑,是許多人一直在苦苦追求的。其實,這種希望並非離你很遙遠,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隻要你遠離心胸狹窄的誤區,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一個人如果心胸狹小,總是從自私的角度去看問題,是無法容忍別人瑕疵的。如果想贏得更多的收獲,就要力戒偏狹,寬以待人,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人心。

中國人注重“德”,有“德”才會服人,有才無德,也許可逞一時之勢,卻不能把握曆史的方向,最終還是會被時間所擯棄,自己一事無成。

寬容的人能以德服人。一個擁有良好品德的人往往是一個寬容的人。僅這一點就決定了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們在選擇自己所追隨的目標時,也往往是以“德”字為標準的。

寬容豁達,是做人的奧秘,是生活的真諦。寬容豁達也是一種超脫,人要是整天被名利纏得牢牢的,得失算得非常精明,那麼寬容豁達就是一句空話。寬容豁達需要有一點豪氣,乍暖還寒尋常事,淡妝濃抹總相宜。無論什麼事到了能看淡,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雲淡,一片光明。

人肯定是有追求的,但追求是一回事,結果又是一回事。人活得累,其實是心累。“功名利祿四道牆,人人翻滾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長。”與其悲悲戚戚、鬱鬱寡歡地過一輩子,不如痛痛快快、瀟瀟灑灑地活一生。

寬容豁達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人要是沒有精神支撐,剩下的就隻是一具皮囊。人的這種精神就是自信,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給人智勇,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煩惱,自信可以使人擺脫困境。有了自信,生活就充滿了光明。寬容豁達的人,必是一個敢作也敢為的人,而絕不是那種佝僂著腰杆,委曲求全的“君子”。

我們需要寬容豁達,但絕不是盲目的自我表露,是一種修養、一種理念,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是對待人世的一種態度。能夠在曆史上被人尊重的人,他們對人生的種種不平、不幸,都以其寬廣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學問所涵蓋,以及由善良忠直道義所孕育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所征服。

寬容豁達的人,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至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給予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他們會以寬容理解人。

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記得胡適先生說過,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話,每個人均應采取兩種態度:在道德方麵,大家都應有謙虛的美德,每個人都必須持有自己的看法,也許不一定是對的態度;在心理方麵,每個人都應有開闊的胸襟與兼容並蓄的雅量來寬容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換句話說,采取了這兩種態度以後,你會容忍我的意見,我也會容忍你的意見,這樣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這不僅是自由,更能開闊我們的生存空間。

廉頗是戰國時候趙國的大將軍,有攻城野戰之功,因功勳卓越,戰績輝煌,成為當時權傾朝野、名揚天下的名將。而藺相如呢?是門客出身,大智大勇,多次在趙國危難之際力挽狂瀾,贏得了趙王的青睞。此時,廉頗便居功自傲起來,以為藺相如以區區口舌之勞而官居相位,實在是令人不服。於是,經常做出一副姿態和臉色故意讓藺相如難堪。麵對廉頗的敵意,藺相如卻極力回避,不與廉頗發生爭執。雖廉頗視他為敵人,而他則退讓,以國家大事為重,把個人私利放在次要的位置。後來,藺相如的寬容大度感動了廉頗,廉頗認識到是自己錯了,於是主動向藺相如示好。最後,兩人化幹戈為玉帛,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為趙國抵抗秦國的侵略作出了卓著貢獻。

當然,寬容並非等於無限度地容忍別人,開朗並不等於對構成危害的犯罪行為給予接受或姑息。對個人而言,寬容往往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自己在心理上也會減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對於一個群體而言,寬容開朗,無疑是創造一種和諧氣氛的調節劑。因此,寬容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以德服人是產生凝聚力的重要武器。隻有用寬容的心去為人,去做事業,才會信心百倍地走向成功。

8.以誠待人

真,就是沒有假,一個人若要成就自己必須講究人品之真、做事之真。真誠待人、真誠做事,體現在每個細節中,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品質之一。

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基本點就是真誠待人,恪守信義,這是贏得朋友的必要前提。待人心誠一點,守信一點,能更多地獲得他人的信賴、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由此則可以獲得更多的成功機遇。

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知人而交,對不是非常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點真誠、少一些戒備。更沒必要對那些完全值得信賴的朋友真真假假、閃爍其詞,因為這種不明智的行為,可能會引起朋友的誤解。

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他還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這樣許多人就爭著和你交往。”

以誠待人是人們之間的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人們打開了心靈的大門,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肯露真心,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解除猜疑、戒備,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其實,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封鎖的一麵和開放的一麵,人們往往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但是,開放並不是無原則的,是應該有選擇性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

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他人的信任,爭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那是你一生的幸事。在每個人發展人際關係,與他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如果防備猜疑被誠信取代,那麼往往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成績。

英國一個名叫哈爾頓的作家為了編寫《英國科學家的性格和修養》,采訪了達爾文。達爾文的坦率是盡人皆知的,為此,哈爾頓不客氣地直接問達爾文:“您主要的缺點是什麼?”達爾文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理解力,不善於合乎邏輯地思維。”哈爾頓又問:“您的治學態度是什麼?”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

聽過這些話的人無不為達爾文的真誠與坦率而感動。一般來說,達爾文這樣蜚聲全球的大科學家,回答作家提出的問題,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甚至為自己的聲望再添幾圈光環,也不會有誰產生異議。但達爾文不是這樣,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地袒露在人們麵前,這種高尚的品德才能換來真摯的信賴和尊敬。

朋友之間的交往是以真誠為基礎的。敢於說真話、說實話,肯讓人知,朋友為你的誠實所感動,便會從心底深處喜歡你,他給你的回報,也將是說真話、說實話、辦實事。

《晏子春秋·內篇》中就有“信於朋友”的話,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封建社會被視為五常之一的“信”是人的一種美德。過去小孩子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就有專門講交友的章節,並有種種概括:“爾我同心曰金蘭,朋友相資曰麗澤。心誌相孚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頸之交相如與廉頗,總角之好孫策與周瑜”,這裏所指的都是來源於真誠待人的深厚友情。

每個人都要懂得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異性,融洽的感情需要用心交流。真誠待人,敞開自己的心扉,肝膽相照,赤誠相見,才會心心相印。真誠在友誼宮殿中的光澤不僅未因歲月流逝、時代變遷而減弱,反而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增添了光彩。

如果為人處世離開了真誠,則無所謂友誼可言。一個真誠之人的心聲,能喚起一大群真誠之人的共鳴。做一個真誠待人的人,隻有這樣,每個人的心靈才會美好而快樂,才會安全地生活每一天,才會在事業上獲得更多的幫助。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心誠意的力量是巨大的,是無法用科學方法加以分析和量化的。我們隻能說“真心誠意”是一個人內心真實的自然湧現,所以能直接感動對方,與對方內心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和交流,而且超越了現實利益的層次。

真心誠意不僅可以解除對方的戒心,而且還可以激起對方的同情和不忍之心,使對方改變自己的立場。“看他那麼真心誠意,就接受他的要求吧!”責備人的人總是會有這樣想法。因為,如果拒絕,自己多少也會自責,認為自己太無情了。這種人性中“善”的作用,是很奇妙也很微妙的現象。

不造作、不虛假,沒有欺騙,也沒有心術的情感便是“精誠”。即,真心誠意的本質,隻有這種情感才能真正地感動對方,讓對方接受你,認同你。

真心誠意做人做事,就容易獲得別人的合作,容易獲得別人的接納。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心誠意是很重要的。

要做到對人真心誠意並不難,重要的是要對人感興趣並真摯地關切。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

隻要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得到更多的朋友。卡耐基曾經說過,“幫助別人就是幫助你自己”。

因此,為了更多地贏得善意,就要在今後的事業、生活中,做一個真誠的人。

9.為人要謹慎點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當自己的力量不及對方的時候,或者在無關痛癢的問題上與對方爭執的時候,就要學會小心謹慎地做人。這樣做並非沒有出息,而是蘊涵著做人的一種修養,也是做人的智慧。

隋煬帝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在位期間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朝中的許多大小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起義軍的行列。而且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許多大臣,特別是外藩重臣,更是不放心。

李淵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每到一處都有目的地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因此,他在當地樹立了很高的威望,歸屬他的人也很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盡管李淵做得很謹慎,但總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朋友們都擔心他遭到隋煬帝的迫害。一次,隋煬帝下詔命李淵到他的行宮晉見。李淵稱病不能前去,隋煬帝為此十分不高興,更加重了他的疑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一名妃子,隋煬帝問及李淵沒有進見的緣由,王氏回答說是因為身體不適。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與隋煬帝的對話如實地轉達給了李淵,李淵得知隋煬帝已經懷疑自己了,內心非常震驚。以後做事更加謹慎小心,由於當時起事時機還不成熟。所以,他盡量收斂自己的鋒芒,忍耐著等待時機的到來。為了迷惑隋煬帝,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並且還大肆張揚,把自己的演戲盡可能地傳到隋煬帝的耳朵裏。果然隋煬帝對他放鬆了戒備,這樣,李淵不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還積蓄了足夠的力量,為後來的起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想象,假如當初李淵不謹慎地行事,或者出於剛硬的傲骨沒有收斂鋒芒,那麼很可能早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除掉了,而盛世的大唐帝國也許在曆史上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謹慎地為人處事,並不是懦弱的表現,因為這樣既可以使矛盾雙方得以緩和,將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也是一種柔性、有效、高明的生存智慧。

10.人無完人,每日反省完善自我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會說錯話,也會做錯事。對自己做錯的事,知道悔悟和責備自己,這是自我修養和前進的原動力。不反省就不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不悔悟也就無從完善自己。因此,要把反省自己當成每日的必修課。

著名作家李奧·巴斯卡力,寫了大量關於愛與人際關係方麵的書籍,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據說,他之所以有這樣卓越的成就,完全得益於小時候父親對他的教育。他回憶說,青少年時期,每當吃完晚飯的時候,父親就會問他:“李奧,你今天學了些什麼?”這時李奧就會把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告訴父親。如果實在沒什麼好說的,他就會跑進書房拿出百科全書學一點東西告訴父親,然後再上床睡覺。他的這個習慣一直到今天還堅持著,每天晚上他就會拿十年前父親問他的那句話來問自己,若當天沒學到什麼東西,他是不會上床的。這個習慣時時刺激他不斷地吸取新的知識,產生新的思想,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