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細心做人,別讓細節壞了你的事(1 / 3)

《幼學瓊林》reference_book_ids\":[68834277785327401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人不管多麼聰明、多麼能幹,如果不懂如何為人處世,也會碌碌無為終其一生。

做人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要想學會這門藝術,吃透這門學問,必須從細微處著手,在日常實踐中深入地體會、領悟,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豐富自己的人生內涵。

1.不要背上麵子的包袱

很多人把麵子看得很重,做什麼事情都抹不開麵子,或者害怕當眾出醜,明明知道自己很難辦到的事,為了麵子卻硬要撐著,結果使自己受累,久而久之,不僅維護不了麵子,而且還會因為麵子使自己受到意想不到的損失。

李輝剛參加工作不久,姑媽就來到這個城市看他。李輝陪著姑媽把這個小城轉了一圈,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

李輝身上隻有六十來塊錢,這已是他現在所能拿出招待姑媽的全部資金,他很想找個小餐館隨便吃一點,可姑媽卻偏偏相中了一家很體麵的餐廳。李輝沒辦法,也沒好意思說什麼,隻得硬著頭皮隨姑媽走了進去。

兩人坐下來後,姑媽開始點菜,當她征詢李輝的意見時,李輝隻是含混地說:“隨便,隨便。”此時,他的心中七上八下、咚咚直跳。可是姑媽好像一點也沒注意到李輝的不安,她不住口地誇讚著這兒可口的飯菜,李輝隨口應和著,卻什麼味道都沒吃出來。

到了結賬的時候,彬彬有禮的侍者拿來了賬單,徑直向李輝走來,李輝張開嘴,卻什麼也沒說出來,臉紅了。

姑媽溫和地笑了,她拿過賬單,把錢給了侍者,然後對著李輝說:“小夥子,我知道你的感覺,我一直在等你說‘不’,可你為什麼不說呢?要知道,有些時候一定要勇敢堅決地把這個字說出來,這是最好的選擇。我今天來這裏,一來是看看你,二來就是想要讓你知道一些為人的事理。”

李輝姑媽說的話雖然沒有什麼驚人之語,但非常有道理:在你力不能及的時候要勇敢地把“不”說出來,否則你將會更加難堪,也會給別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我們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做人不要為了麵子,凡事都往自己身上攬,以免出現應付不了的局麵,這樣隻會加重自己的負擔,使自己生活得更累。

2.意氣用事要不得

生活中,很多人一遇不平,或者為了所謂的“尊嚴”,一時意氣用事,帶著情緒與對方較勁,結果弄得雞飛蛋打,即便是獲得了暫時的“勝利”,卻傷了元氣,最終得不償失。

很多人都奉仰“以忍為上”、“吃虧是福”,這樣一種處世哲學。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好漢,而那些看準時事,能屈能伸,不為情緒所左右的人也是俊傑。

小不忍則亂大謀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老翁看到張良後,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非常吃驚,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在一瞬間,他又不忍下手,隻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張良給穿上。張良看了看老翁,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沒說什麼,強忍不滿,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

穿完鞋後,老翁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讚歎說:“孺子可教也!”於是,告訴張良五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地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並斥責他:“為什麼遲到,再過五天早點來。”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讚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謀略家。

張良不為情緒左右,並沒有失去什麼,相反卻成就了自己。

隨著人們社會經驗的積澱和智力水平的提高,現代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遇到不盡人意的事情是再正常不過了。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冷靜地對待問題,聰明地麵對現實,而非情緒化。敢於碰硬,也許不失為一種壯舉,但是,必須懂得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鬥狠,隻能算作是無謂的犧牲。一旦遇到不平的或者是令自己憤怒的事情,不妨先靜下來,再做決定也不遲。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堅韌的忍耐精神是一個人個性意誌的表現,尤其是現實生活中難得事事如意,學會忍耐,婉轉退卻,則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

偏激執拗害人不利己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聲附和,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這還要以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雖然是一個小缺陷,但卻能對做人處世產生重要的影響。三國時代,蜀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但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但是,當吳主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的時候,關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這種行為就是隻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後果,過於情緒化。最後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刀兵相見,關羽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本來,孫權來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呢?試想,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也許不會遭到破壞,荊州也許不會輕易地失去。關羽的那種性格,不但看不起對手,而且也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至於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的眼裏了。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這與他迅速走向敗亡不無關係。

現實生活中,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人,也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他們見到別人做出成績,出了名,就認為那有什麼了不起,甚至想盡辦法千方百計詆毀貶損別人;他們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熱諷,借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去尊重別人。在處理重大問題上,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像這樣的人,幹事業、搞工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社會上恐怕也很難與別人和睦相處。

還有些人,看問題總是戴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人家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他們經常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隻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這種人往往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總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的主兒,沒人願意與這樣的人打交道。

3.改掉斤斤計較的習慣

生活中,一些人對什麼事都先入為主,看不慣這,也看不慣那,總愛斤斤計較,按照自己的思維認死理,對人過於挑剔,好像自己總是正確的。殊不知,當他在計較別人的時候,別人早已厭煩他了。

怎樣做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甚至用畢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勘破個中因果關係。多少不甘寂寞的人探究其原委,試圖領悟到人生真諦,塑造出自己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洞察人生的豐富內涵,但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總是體現在各種事情的啟迪上。比如:有的人對人和事總是斤斤計較,結果活得很累。相反,有的人“大大咧咧”,卻活得很瀟灑、很自在。

做人固然講究原則,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斤斤計較,認死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斤斤計較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容不下別人的一點瑕疵,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我們知道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顯現出凹凸不平的山巒。用眼看似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我們帶著放大鏡、顯微鏡去生活,那麼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同樣的道理,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恐怕每個人都體無完膚、無可救藥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就會得到許多朋友,在生活中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斤斤計較,認死理,過分挑剔,容不得人,別人就會躲得遠遠的。最後,你隻能是關起門來過日子,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類。

綜觀古今中外,凡是能夠對社會作出比較大貢獻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他們能夠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他們有寬廣的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短淺,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正因為這些品質,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

有這樣一個例子,張明總愛斤斤計較,他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的售貨員態度不好,說話不順他的耳朵。後來,他同事的妻子從側麵了解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與丈夫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帶著兩個上小學的女兒,每月隻能開幾百元的工資,一家人擠在一間12平米的平房裏。知道了這些,看到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的樣子,我們就可以理解了。這樣一來,反觀張明對店員的苛求,或許他就有點過了。

人生是短暫的和寶貴的,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全沒有必要在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上浪費時間。有斤斤計較習慣的人,應該覺醒了,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不必斤斤計較。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煉。如果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那麼就能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而成功的機會和希望也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自己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你交往,自己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4.不要無謂的抬杠

一些人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說不了幾句話就與人抬杠,而且非要贏了對方不可。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給對方留下令人厭惡的印象,並直接影響到辦事的效率和以後彼此的交往。

有個叫哈裏的人,他沒有受過很高的教育,凡事總喜歡與他人爭個明白。他曾當過汽車司機,後來又轉行進入了推銷行業,由於推銷卡車不順利,無奈之下來求助於卡耐基。受到卡耐基課程的教誨後,則改變了處事的態度。

開始的時候,卡耐基給他提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就發現了他喜好抬杠。他還告訴卡耐基,如果客戶挑剔他的車子,他會立刻漲紅臉大聲爭辯。哈裏承認了他在口頭上贏得了不少的勝利,可是卻沒能贏得顧客。後來他對卡耐基說:“每當進行一次爭辯過後,在走出人家的辦公室時我總是對自己說,我總算整了那混蛋一次。但是,轉念一想,我雖然贏得了爭辯,卻輸掉了生意,這是得不償失。”

鑒於哈裏的情況,卡耐基把解決問題的重點放在了如何提高哈裏的自製能力上,如何避免與別人爭論個臉紅脖子粗的方麵。

後來經過卡耐基的教導,哈裏成了該汽車銷售公司的明星推銷員。哈裏是這樣做到的,他說:“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麼?懷德卡車?不要,你就是白送給我,我也不要,我比較相信何賽的卡車。’而我會對對方說:‘老兄,你的眼光的確不錯,何賽的卡車的確很好,買他們的卡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我們的車也是優良產品。’聽到我的回話,對方也就無話可說了,也就消除了爭執的因素。如果他說何賽的車子最好,我就同意他的看法,隻有他住嘴了,對方對你的提防心才會降低,這樣雙方間的氣氛也會融洽了許多。然後,我就開始介紹我們公司產品的優點。不但為自己爭得了宣傳公司產品的時間,而且還為成交奠定了基礎,這就是不抬杠的好處。”

後來哈裏對卡耐基說:“回想起當年的種種處事態度,臉上總是有發燒的感覺。我那愛爭論的毛病害了自己,卻成全了競爭對手。真不知道過去是怎麼幹推銷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抬杠上,現在改變這種缺點果然有效。”

有的人總喜歡凡事都要與別人爭個對錯,大有不分上下誓不罷休的架勢。結果不但落得個沒人緣,而且事情也辦砸了。其實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出現矛盾是在所難免的。精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異,在小矛盾中忍讓一步,不與人發生口角,這樣就會更容易贏得朋友,生活也會快樂許多。

5.樂於忘記別人的前嫌

一個人如果隻記得別人的好處,忘記別人的壞處,自然會受到周圍人的歡迎,擁有很多的知心朋友。

古人說:“人之有德於我,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大概意思是別人對我的幫助,千萬不可忘了,而我對別人的幫助,是應該忘記的。

樂於忘記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人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如果是一味地“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那麼實際上受到最大傷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最終隻會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生活變得索然無味。

樂於忘記是成功做人的一個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樂於忘記,換一個角度理解就是“不念舊惡”。人要想生活得更好,是要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更何況在人與人之間,在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又未必是真正的“惡”。如果再退一步說,即使是“惡”,當對方心存歉意,誠惶誠恐,而你又不念惡,禮義相待,進而對他格外地表示親近,也會使為“惡”者感念其誠,改“惡”從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時的郡丞,他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的野心,便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了隋後,準備殺李靖,但李世民反對這種報複,認為李靖是個人才,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果然馳騁疆場,征戰不疲,竭盡全力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徵也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王安石對待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當時是有那麼一點“惡”的。王安石在當宰相的時候,因為蘇東坡與他的政見不同,便借故將蘇東坡貶官到了黃州,搞得蘇東坡很淒慘。然而,即便是這樣,蘇東坡依然胸懷大度,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當王安石從宰相的位子上垮台後,兩人的關係反倒好了起來。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當蘇東坡由黃州調往汝州時,還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的熱情接待,二人結伴同遊,促膝談心。臨別時,王安石囑咐蘇東坡:將來告退時,要來金陵買一處田宅,與他永做睦鄰。蘇東坡也滿懷深情感慨地說:“勸我試求三畝田,從公已覺十年遲。”二人一掃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黨營私,於是借故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但不久後,陸贄被罷相,被貶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這點私怨,便玩弄權術,落井下石,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實際用意是在借刀殺人,通過李吉甫之手把陸贄除掉。但是,李吉甫沒有被利用,他不記舊怨,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讓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計成了泡影。對此,陸贄自然深受感動,他積極獻計獻策,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越來越好。李吉甫不搞報複,寬待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古往今來,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的佳話舉不勝舉。以古為鑒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從而更好地去工作、去生活。

6.多聽一些、少說一點

一般來說,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是比較善聽的人,少說一些,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總會有些意外的收獲。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取得成功,但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做一個好的聽眾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工程師墨頓敘述了他的一段經曆,可以說明多聽別人說話的益處。

他在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家百貨公司買了一套西裝,結果這套西裝令他很不滿意,上衣褪色,並且弄髒了他的襯衫領子。

他把西裝送回店裏,找到了當初賣給他的那位店員,他試著把情形說出來,但被店員打斷了。那位店員說:“這種西裝我們賣了幾千件,你是第一個抱怨的人。”這就是那位店員說的話,但他的語調更讓人難以接受,他仿佛在說:“你在騙人,哼,我必須給你一點顏色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