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際關係紛繁複雜,每個人的交往動機、要求和期望差別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則可循。心理學家從最一般的方麵總結出了4條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即交互原則、功利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和同步變化原則。
(1)交互原則。大量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因此,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必須首先遵循交互原則。
古人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際交往中,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是相互的。幾乎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接納和喜歡另一個人;被別人接納和喜歡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也要喜歡、承認和支持別人。一般地,喜歡我們的人,我們才會喜歡他們;願意接近我們的人,我們才願意接近他們;疏遠、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疏遠、厭惡他們。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交互原則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維護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傾向,都要求人際關係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適當性,並力圖根據這種適當性、合理性解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在這種本能傾向的作用下,當他人作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回應,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作出相應友好姿態。否則,自己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2)功利原則。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除了交互原則,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人際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則。此處的功利包括金錢、財物、服務,更包含著情感、尊重等。換句話說,人們都希望交往有所值,如希望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支持、關心、幫助、感情依托等。那些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的,或是得大於失的人際關係,我們就傾向於建立和維持;無所得的人際交往、不值得的人際關係,我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終止,否則我們無法保持心理平衡。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每個人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都存在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向。這種傾向反映在人際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價值保護的原則。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充分注意這一點,正確理解他人。
(4)同步變化原則。越來越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喜歡他們;越來越不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討厭他們。我們對別人的喜歡不僅取決於別人喜歡我們的量,還取決於別人喜歡我們的水平的變化與性質。這就是人際交往的同步變化原則,也被稱為人際吸引水平增減原則。
7.情緒與健康
情緒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動物或人的抵抗力,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我國古代就有“內傷七情”之說。認為當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情緒過度時,就會使人產生生理疾病。
凡是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事物,都可使人產生消極情緒體驗,如憤怒、憎恨、悲愁、焦慮、恐懼、苦悶、不安、沮喪、憂傷、嫉妒、恥辱、痛苦、不滿等。任何事物都有好、壞兩個方麵的特征,消極情緒也不例外:一方麵,它是機體為適應環境而作出的必要反應,能動員機體的潛在能力,努力使自己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麵,消極情緒是一種人體心理的不良緊張狀態,會引起高級神經活動的機能失調,過分地刺激人的器官、肌肉及內分泌腺,使人體失去心身平衡,從而對機體的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現代醫學證明,有些疾病的發生並不是器質性的病變,而是與精神狀態不佳、情緒異常有關;經常、持久的消極情緒所引起的長期過度神經緊張,會導致心身疾病。比如高血壓,如果人的不良情緒反應不斷發生,就會首先產生間隙性的高血壓,之後就轉為頑固性的高血壓,或引起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等,並可能轉變為精神障礙或引起其他器官係統疾病。
再比如癌症,大量的研究表明,充滿心理矛盾、壓抑、不安全感和不愉快情緒體驗的人,免疫力減弱,容易患癌症。最新科學研究發現,經常忍氣吞聲、“有淚往肚裏咽”的人得癌症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倍。“忍氣吞聲型”的人,往往過度克製自己,壓抑自己的悲傷、憤怒、苦悶等情緒,不讓發泄。惡性情緒長期作用於大腦會導致內分泌紊亂,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從而給癌症以可乘之機。這類人群應學會自得其樂,及時疏導和發泄不良情緒,增強自信心。
趣味擴展
“心理”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主宰著你的心情、影響你的效率,還能指點你的為人處世。如今,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也不妨關注一下心理學界的熱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