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生氣不如爭氣——寵辱不驚,笑看人生(2 / 3)

美國的傑斯特·哈斯頓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尊敬的人。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黑人,但他卻是“國寶”級音樂大師,美國境內幾乎所有的樂隊都免不了唱上一兩首他創作的歌曲,而在黑人靈魂音樂的創作上,他也是世界級的頂尖高手,無人能望其項背。

有一次別人問他:“ 傑斯特, 你有沒有遭受過種族歧視?”“噢,我這輩子一直都受到歧視。不過,我認為自己不該反應過度,因此,我嚐試對別人的歧視充耳不聞。雖然我無法製止別人,但我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有一次,在拉斯維加斯的萬人演唱會上,傑斯特·哈斯頓演唱了一首《我的夢想在你那兒》。唱完之後,他很動情地說:“雖然我的膚色和大多數美國人不同,但我也熱愛這個國家,那些不公正的評論不會影響我快樂地唱出我的夢想。”

雷鳴般的掌聲頓時此起彼伏,傑斯特·哈斯頓自強不息、積極樂觀的人格魅力感染了眾人。

人生在世,要有為自己爭口氣的自信心和責任心,這樣才能產生積極樂觀的力量,促使我們自立自強,積蓄能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新的天地。

接受苦難的磨礪

你見過生長在森林中陰暗角落裏的蘑菇嗎?蘑菇因為得不到陽光和肥料,常常麵臨著自生自滅的境況,隻有長到足夠高、足夠壯的時候才能被人們關注。雖然它們的生存環境很惡劣,可事實上,在這種困境中它們已經足可以獨自接受陽光雨露了。

後來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蘑菇效應”。任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注定會經曆不同的苦難、荊棘,被苦難、荊棘絆倒的人必定忍受生活的平庸;戰勝苦難、荊棘的人,則能突破重圍,擁抱成功。

人們普遍認為,“蘑菇效應”對人的成長是一件好事,是羽化成蝶前的一種磨練,通過這種磨練,會磨去人身上的浮躁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使人的奮鬥更加腳踏實地,更加理性。

左思是我國西晉時著名的辭賦大家,他的曠世名篇《三都賦》用了整整10 年的時間寫成。左思為了把《三都賦》寫好,無論是吃飯也好睡覺也罷,時時刻刻都在構思這篇賦的語言文字、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為了能夠及時地把自己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他何時何地都不忘帶著紙筆,一想到好的句子,就立即記下來。

皇天不負苦心人。十載寒暑過去,左思終於完成了他名動天下、流傳千古的《三都賦》。《三都賦》語言華美、文筆流暢,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文章一經問世,整座洛陽城為之轟動,大家競相傳抄,頓時洛陽城的紙張變得供不應求,紙價暴漲。成語“洛陽紙貴”由此而來,此事也成為我國古代文壇上的一段佳話。

左思用了整整10 年才寫成了一篇足以讓他流芳百世的文章,其中的艱辛有幾人能夠體會?要知道,任何成功者,都是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才實現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價值的。

當你遇到挫折或者厄運時, 什麼最重要? 是事情的結果?是自己的自尊?是自己的“麵子”?其實都不是。當你遇到挫折時,重要的不是你沒做成什麼,而是經曆了什麼。

經曆能增加人的閱曆,增加人的經驗,所以,當你遇到挫折時,不要過分關注你吃了多少苦,重要的是你應該以樂觀的心態把眼前的痛苦轉化為進取的激情,並感恩苦難給予你成長的機會。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人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失敗了可以重新開始;把困難當成一塊石頭,擺正它,踩上去!泰戈爾曾經說過:“隻有經曆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隻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逆境,抑或突如其來的變故與危困,都是很好的試金石,能明晰地鑒定一個人素質的高低。

一個能夠在逆境中微笑的人,要比一個身處艱難困苦就崩潰的人有力得多。所以當你在困境中感覺到憂鬱、失望時,你應當努力適應環境。無論遭遇怎樣,都不要反複想到你的不幸,不要多想目前的厄運,要想那些美好的前景,要以最大的努力來振奮心情。這樣你的精神很快就會經曆一個神奇的變化,遮蔽你心田的黑影將會消散,而奮鬥的激情將照耀你前進的路程。

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我們自己終有一天會像在陰暗的環境中潛滋暗長的蘑菇一樣,在經曆了艱難困苦的磨礪之後,出人頭地,擁有燦爛的鮮花和響亮的掌聲。

別把工作當成煩惱

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是人與生俱來的職責和使命。

工作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不隻來源於工作能給一個人帶來多少財富,更是來源於人在工作中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珍惜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內心也才會有成就感和快樂。

工作能讓人擺脫心靈空虛,增加信息交流;工作是最有效的心靈滋補劑,是醫治心靈空虛的良藥,是充實精神世界的源泉。

工作能夠使我們感受生命的意義,給人帶來快樂;工作能夠讓黯淡無光的生活大放異彩,讓人活出價值;工作能夠提升人的社會責任感、自尊和成就感,也是實現個人理想、為己爭氣和出人頭地的有效途徑。

勤奮工作可以補償生理和心理的空虛,它是克服憤懣憂鬱、情緒低落、懶散的最好武器。有誰見過一個熱愛工作、生活充實的人會苦惱不堪、怨天尤人呢?當人的精神專注於一點,心中隻有自己的事業時,其他不良情緒就不會對他造成影響。

德國首相俾斯麥把工作看成是一個人擁有真正幸福的保護神。在他去世的前幾年,當被要求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生活的準則時,他說:“這條準則可以用一個詞表達,那就是:工作。

因為工作是快樂生活的第一要義。不工作,生命就會變得空虛,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也不會有樂趣。沒有人遊手好閑卻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對於剛剛跨入生活門檻的年輕人來說,對其最好的建議隻是一個詞:工作,工作,工作!”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中國的一句俗話,在心理學上也就是著名的“蘇格拉底因果效應”。它的具體表述為:今天的結果是昨天造成的,今天又為明天種下了因。如果你為成功做了大量的工作,你就為成功積累了必要的資本。今天播下勤奮的種子,明天才能收獲不平凡的結果。在工作中時時刻刻體現著“因果效應”一個年輕人常常抱怨公司領導對自己不公,自己有那麼新鮮的創意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一天,這個年輕人找到一位智者講述了自己的煩惱。智者聽後無言,領他到了海邊,隨手撿起一塊鵝卵石拋了出去。這塊鵝卵石落在一堆鵝卵石中。智者問:“你能把我剛才扔出去的鵝卵石找出來嗎?”年輕人回答:“我不能。”“那如果我扔下一粒珍珠呢?”智者再問,並別有深意地看向年輕人,年輕人恍然大悟。

你如果隻是一枚平淡無奇的鵝卵石,那麼就沒有權力抱怨不被注意,因為你自己種下的是“豆”,又怎能期望得到“瓜”呢?

工作中要想有自己的地位,要想爭取自己的權利,隻能先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成績,提升自己的價值,成為“珍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工作的必然規律,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隻能是南柯一夢生活不需要抱怨,工作更不需要抱怨。工作上的許多事並不以人理想中的公平方式表現出來,人隻有先埋頭做事,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人隻有努力充實自己,做出一定成績,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有了價值才可以爭取自己想要的權利。所以,在任何時候,發牢騷都毫無用處,生氣或忌妒也無濟於事,隻有化抱怨為力量,才能解決問題。

工作為人們提供了生活的保障,為人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台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人們對工作為自己所帶來的一切要心懷感激,快樂地投入其中,並力圖通過努力工作來回報社會,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假如自己心懷感激地努力工作,那麼就會以吃苦耐勞為樂,以無私奉獻為榮,以盡職盡責為己任;假如自己非常厭惡工作,那麼整天就會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備受煎熬。一個人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工作聯係在一起的,對工作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品質和自己的心情。一個人如果把工作當成煩惱,失去了對工作的感激之情,就體會不到工作的樂趣,就會滋生挑剔和不滿,失去平和寧靜的心態,成為工作的“奴隸”。

有一位高級酒店的保潔員,無論何時她的臉上總帶著燦爛的笑容。她的笑容讓人如沐春風,同時使她顯得儀態優雅。

一次,她在下班的路上,遇到了一個打聽另一家酒店的外國人。她攤開地圖,事無巨細地寫下路徑指示,並帶著那個外國人到路口,再對著馬路比劃酒店所處的方向。

在外國人致謝道別之際,她很有禮貌地回應:“不客氣,祝你順利地找到酒店。”接著她補充了一句,“我相信你一定會很滿意那家酒店的服務,因為那兒的保潔員是我的徒弟!”“太棒了!”那個外國人笑了起來,“沒想到你還有徒弟!”這位保潔員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是啊,我做這份工作已經做了15 年帶出了好多新人,而且我敢保證他們都是優秀的保潔員。”

這個外國人非常疑惑,問道:“是什麼使你對自己的工作保持這樣的熱忱呢?”這位保潔員笑著說:“我的工作給了我生活保障,給了我樂趣,所以我非常感激這份工作。”正是對於工作的感激之情使得這位保潔員以自己的工作為自豪。

如果一個人心理健康,有積極的生活態度,那麼他在得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之後一定會非常高興,一定會善待這份工作。他不會抱怨工作勞累,也不會因工作中的煩惱而生氣,而是會體會工作中的樂趣。用工作衝洗煩惱和憤懣是取得快樂的一條永恒的法則。請相信,努力工作一定會帶來工作與成功的快樂,並為自己爭得榮譽。

如果你每天懷著感恩的心情高高興興地去工作,並在工作中始終牢記“擁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珍惜,不把生命浪費在壞情緒上”的道理,那麼,你一定會收獲很多快樂,永葆青春。

美國有位著名的選種專家叫盧瑟·伯班克。他在改良作物品種和栽培果樹方麵做出了很大貢獻。伯班克也算是個大器晚成的科學家,當他曆盡艱辛取得豐碩成果時,已經年逾七旬了。

他曾對人們說:“人們奇怪,我為什麼顯得這樣年輕,我自己也感到身體十分健康。我的秘密說來很簡單:我的身體和我的精神是一致的,因為我精神上還年輕,所以體力充沛。”

工作能讓人重燃熱情之火,將生命之夏的炎熱保持到老。

如果你認為你已經“老”了,不妨投身到工作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就可以改變你的現狀,讓生活慢慢“活”起來。

厚德載物,上善若水

人的幸福程度與物質財富的多少沒有必然的聯係,卻與人的道德修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感到幸福與快樂的時候,通常不是得到物質財富的時候,而是在精神上擺脫一切人為的束縛與煩惱的時候;永恒的幸福與快樂不是靠“物”,而是靠“德”。因此,古往今來許多有信仰的人不以追求物質財富為人生的目標,而是積德行善,修養心性,不與人大動幹戈。

德行大的人往往不爭自勝,不戰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