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養是做人的根本。“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自古以來,道德一體,隻有大德之士才能擁有大智慧,道德高尚之士懂得仁義禮智信,不會因為一己之私動氣,也不會因為別人傷害了自己而記恨或者睚眥必報,而能以“厚德載物”,是真正的君子。
中國人弘揚水的精神,曆朝曆代的有德之士提倡這樣一種處世哲學:做人應該像水一樣甘願居下;心境應該像水一樣容納百川;行為應該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說話應該像水一樣漲落有度;處世應該像水一樣保持平衡;做事應該像水一樣調劑融和;處理問題應該像水一樣融入環境。古語雲:“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又雲:“上善若水。”古人認為,隻有像水一樣柔和、謙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才能厚德載物,順勢而為一個人隻有像水一樣審時度勢地為人處世,才能在紛雜的環境中遊刃有餘地處理好各種關係。
對於人來講,最可怕的莫過於有一顆貪圖一己之私、斤斤計較、不懂得奉獻和包容的心。一個人隻有嚴於律己,不過分執著於物欲,才能贏得人格的尊嚴和好的聲譽。
北宋名相張齊賢當年由右拾遺升為江南轉運使,一天舉行家宴,一個仆人偷了幾個銀器藏在懷中,張齊賢在門簾後看得清楚,卻沒過問。張齊賢晚年做了宰相,他家裏的奴仆也有很多做了官,隻有偷銀器的這個仆人一直沒有官職。
這個仆人趁空閑時間跪在張齊賢的麵前,哭著說:“我侍奉相公您的時間最長,凡是比我後來的人都做了官,相公唯獨漏了我,這是為什麼呢?”
張齊賢說:“我本來不想說,你卻埋怨我。你還記得在江南時你偷了我幾個銀器的事嗎?我把這事藏在心中已經三十年了,沒有告訴任何人。我位居宰相,激勵賢良,斥退貪官汙吏,怎麼可以推薦一個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這麼長時間的份上,現在給你三十萬錢,你離開我的家門,到別處去選個安身之所吧。因為我既然揭發了你過去的事,你必定愧對於我,就不能再留下去了。”仆人非常震驚,哭著告別而去。
這就是真正的有德之人。世上很多人謀求著如何能夠多占一分便宜,多得到些功名富貴,絲毫不在乎是否“有德”,甚至使盡了損人利己的手段。雖然金錢能帶來暫時的快樂,但他們的內心常常在痛苦中煎熬。由此看來,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即使擁有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也並不意味著就擁有快樂與幸福。
利與德相比,利輕如鴻毛。
德是萬福之源。人世間的大善莫過於修德。有德之人,修養好,有容人之量,不為身外之物左右心境。而且,厚德之人,朋友也多,因為他們能包容別人的過錯,理解別人的錯誤,更會以愛心去原諒和感化別人。
厚德載物不是空虛的說教,厚德之人與人相處盡顯寬容。
他們以柔和似水的美德默默承受對方給自己造成的傷害,並能夠不計前嫌真正地諒解對方,理解對方的難處,關注別人的美好之處,他們包容的是別人,解脫的卻是自己的心靈。
從前,有個小徒弟,他對所有的事都有怨氣,整天都在喋喋不休。他的師傅對此很不滿意。有一天,師傅讓徒弟去取一些鹽回來。小徒弟嘮叨不斷:“拿個鹽這麼小的事兒也讓我做!”
盡管不情願,但還是把鹽取了來。師傅看了看他,說:“去拿個水杯,把鹽放進去,倒上水。”小徒弟噘著嘴照做了。“喝下去。”
師傅說。小徒弟撇撇嘴,還是喝了那杯鹽水,但是一口又吐了出來。“味道如何?”師傅看著他問。“很鹹。”小徒弟老老實實地回答。
師傅笑而不語,讓小徒弟帶著一些鹽和自己去湖邊。來到湖邊後,師傅讓小徒弟把鹽撒進湖裏,然後對他說:“現在你喝點湖水。”小徒弟喝了口湖水。
師傅又問:“有什麼味道?”
小徒弟說:“很清涼。”
師傅接著問:“有鹹味嗎?”
小徒弟說:“沒有。”
於是,師傅對這個常常抱怨的小徒弟意味深長地說:“其實人生的牢騷就如同這些數量有限的鹽,而這些牢騷的程度取決於我們承受牢騷的容積的大小。所以當你要發牢騷時,就把你承受的容積放大些,當你不是一杯水,而是一片湖的時候,你就不再想要發牢騷了。”
厚德載物的人的心就如這片廣博的湖,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與人為善並不難,重要的是以德潤身。他們擁有上善若水的智慧,懂得與人交往少說一句就能風平浪靜,退後一步就能海闊天空,謙讓一分就能陽光明媚。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就要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為有德之人,讓自己擁有“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的智慧與道德。
寵辱不驚,平和淡泊
人生難免經曆流言蜚語。傳播流言蜚語的人不負責任地將空穴來風之言大加渲染,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和窺探欲,讓消極的思想在各色的嘴巴、耳朵間“遊弋”、“變幻”、“生長”,打擊當事人的心情,腐蝕他人的心靈。心理學家把流言蜚語對個人心理與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稱為“流言效應”。在現實生活中,在麵對流言蜚語時能夠真正做寵辱不驚的人很少。流言蜚語像一隻糾纏我們的黃蜂,我們隻有對其置若罔聞,保持心靜如水,才能戰勝它,否則就會被其困擾而深受其害。
要做到笑對流言蜚語、寵辱不驚非常難,需要有極高的道德修養與豁達平和的心態。
有一對開食品店的夫婦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有一天,他們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經詢問原來是懷孕了。他們十分震怒,一再逼問孩子的父親是誰,女兒吞吞吐吐地說出了“白隱”兩個字。
這對夫婦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後來這個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那家人丟給白隱。此時,白隱的名譽已經掃地,但他不以為然,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不為所動。
事隔一年後,孩子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實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白隱的反應仍然淡然如水,他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任何事。
麵對誹謗,承受著名譽掃地的損失,代人之過替人撫養孩子這些事有幾個人能夠忍受?可白隱禪師為了給未婚媽媽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默默地承受了一切壓力,忍受著人們的冷嘲熱諷。最可貴的是,他始終處之泰然,寵辱不驚,始終是平靜淡然的態度。這種胸懷和氣量,就是對“寵辱不驚”最好的解釋,體現了白隱禪師的人性修養之高、品德之美。
所以,隻要修養達到一定的水平,寵辱不驚並不是什麼難如登天的事。生活中寵辱不驚的人並不少。
19 世紀中葉,美國有個叫菲爾德的實業家,他率領工程人員要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為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但在盛大的接通典禮上,剛被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突然中斷,人們的歡呼聲變為憤怒的狂濤,他們都罵菲爾德是“騙子”、“白癡”可是菲爾德對於這些謾罵隻是淡淡一笑。他不解釋,隻管埋頭苦幹,經過六年的努力,最終通過海底電纜架起了歐美大陸之橋。在慶典會上,他雖然真正成為最受尊敬的英雄,但他始終沒上貴賓台,隻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榮譽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他的內心因為成功而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的快樂對他來說才是真正的榮譽。
菲爾德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其心靈自我調節的能力令人欽佩。
世事難料,成功常常與失敗相伴。人的一生猶如簇簇繁花,既有紅火耀眼之時,也有暗淡蕭條之日。麵對失敗的挫折或者成功帶來的榮譽,我們要像菲爾德那樣心態平和,不為之憂傷,也不為之狂喜,這樣才能在困境中繼續拚搏進取,直到獲得真正的成功。任何榮譽或者貶損都是暫時的,流言蜚語也不會長久,人要有經受失敗、承受成功的大胸懷。
失敗了不要一蹶不振。隻要奮鬥了,拚搏了,你就可以無愧地對自己說:“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成功了要時時記住,世上任何成功或榮譽,都依賴周圍的因素,絕非你一個人的功勞。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你才能贏得廣闊的心靈空間,把握住自我,進而超越自我。
老子曾描述了這樣一個境界: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矣。意思是說:彩筆在虛空中描畫,筆不留下什麼顏色,而虛空卻不受筆染;用利刃切割水,刀刃不受損,水也不留什麼痕跡。立身處世能達到這個境界,超然於物外,就能榮辱皆忘,這時就不會因得失而耿耿於懷,因境遇而影響心情。一個人放寬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人生才會輕鬆快樂。
寺院裏有一個新來的小和尚,對什麼都好奇。
秋天,禪院裏紅葉飛舞,小和尚跑去問師父:“樹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師父笑了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技撐不了那麼多葉子,隻好任其落下,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小和尚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裏的水缸扣過來,又跑去問師父:“水好好地裝在水缸裏,為什麼要倒掉呢?”師父笑笑“因為冬天溫度很低,水結冰膨脹後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幹淨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紛飛,一層又一層,厚厚地積在幾棵龍柏盆栽上,師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讓樹躺下來。小和尚又不解了,急著問:“龍柏好好的,為什麼放倒?”師父說:“厚厚的雪把柏枝都壓彎了,再壓就斷了,這不是‘放倒’,是‘放平’。”
天氣寒冷,香火收入少多了。小和尚很緊張,跑去問師父:“怎麼辦啊?”“少你吃、少你穿了嗎?”師父看他一眼,“你去數數櫃裏有多少衣服,柴房裏堆了多少柴,倉庫裏還積了多少糧食,別想沒有的,想想擁有的。苦日子總會過去的,春天總會來,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安頓好心’。”
時光飛逝,春天很快就來了,由於冬天的雪水特別多,春花爛漫,勝於往年,廟裏的香火也漸漸恢複往日的盛況。
師父要出遠門了,小和尚追到山門口問:“師父您走了,我們怎麼辦?”師父笑著揮揮手,“你們能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還有什麼不能放手的呢?”
這就是我們應該學會的麵對榮辱的智慧,參透了這種智慧,我們一定會擁有更加豁達的心胸,獲得更為美好的人生。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隻有這樣人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享受最質樸最簡單的生活,用最真、最善、最美的心意去體察世界,人生也將由此進入與眾不同的新境界,而不會陷入過於追逐外在的名利或者物欲的世俗泥潭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