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羅曼太太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她讓仆人把警示牌取下來,換上了一塊新牌子,上麵寫著:歡迎大家前來,不過為了安全起見,本園的主人溫馨提醒大家,花園的草叢中有一種奇毒無比的大蛇,如果哪位運氣不好被咬,請在半小時內采取緊急救治措施,否則性命難保。最後告訴大家,離此地最近的一家醫院在威爾鎮,驅車大約50 分鍾即到。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計策,那些遊客看了這塊牌子後,再沒有踏進這座美麗的花園。幾年後,人們再去羅曼太太的花園遊玩時,卻發現那裏因為園子太大,已經雜草遍地,毒蛇橫行,快要荒廢了。冷清、孤獨的羅曼太太守著她的大花園,非常懷念那些曾經來她的園子裏玩得得意忘形的遊客。
自我封閉的人一般都是自私自利的,他們朋友很少,對生活毫無激情,情感麻木,因此很容易陷入孤寂之中。他們臉上很少有笑容,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總是害怕別人占了自己的便宜。這無形之中在暗示周圍的人:我的東西不可侵犯!這樣的人有誰會喜歡?他們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在封閉自己的同時,他們也遠離了歡笑、喜悅。
生命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與很多人、很多物相逢,我們會有很多喜好、很多追求。有人終生碌碌執著於自己的追求,不屑於與別人分享,因而喪失了很多交流的歡樂。
我們的生命在俯仰之間說長多則幾十年也許過百年,說短不過如滄海一粟轉瞬即逝,那麼,如何使短暫的生命變得豐盈,度過這寶貴卻又難以把握的人生之路呢?
我們必須認清真正的自我,放寬內心,在滿足自己的快樂的同時多給予別人一些歡樂。如果你擁有四個橘子,請不要把它們全都吃掉,和大家分享,讓大家都品嚐到一點美味豈不更好?因為即使你把它們全都吃掉,雖然感覺很好,但你也隻是吃了四個橘子,隻嚐到了一種味道—橘子的味道。如果你把另外三個拿出來給別人吃,盡管表麵上你失去了三個橘子,但實際上你卻收獲了其他三個人的友情和好感,甚至以後你還能得到更多,最後也許你可以嚐到很多不同的水果、不同的味道。
分享能給我們帶來友誼,友誼能帶給我們歡樂。與人互利互惠不能斤斤計較於眼前的得失,隻有開放自我,摒棄私心雜念,懂得付出,才能使自己被別人接受,享受到人間的快樂和溫暖,而不再感到孤獨與寂寞。
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高度,取決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越是大公無私的人越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改變內心的封閉狀態。
自我封閉,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是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引起的個人焦慮。人作為群體性動物,需要與人交流。自我封閉會人為地自我剝奪這項需求,情感隔絕,孤獨感油然而生。長此以往,由於接觸信息量過少,人就會產生與世隔絕的感受,久而久之,心理活動也就變得病態化了。
擺脫自我封閉既要理解他人,又要珍惜與我們相識相知的每一個人。與我們相遇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讓我們感受人間處處有真情的美好,這是生命的“恩賜”。一個人孤孤單單、形影相吊,會有離群索居的寂寞悲苦,甚至會形成“否定自我”的消極心態,變得思維“短路”、閉目塞聽、損害健康悲觀厭世。
人有社會性需求,必須在群體中生活,讓他人認識自己,這樣才能找到生活中的快樂,順利地到達理想中的幸福彼岸。
掉隊的大雁總是形影相吊,而且境遇悲慘,大多數情況下不可能飛得很高很遠。人也是一樣,要將自己融入社會中,才能找到力量,飛得更高更遠。
不要過分苛求生活
人生中,有多少夢想是我們一時無法實現的?有多少目標是我們難以達到的?當我們仰視這些我們無法實現的夢想,眺望這些我們無法達到的目標時,是否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我們的夢想,又是否在過於執著地苛求生活?
人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人可以有“牛脾氣”,但不要“鑽牛角尖”。對於一件事,隻要我們盡力去做了內心就會感到充實和滿足。無論結果如何,享受為了追求夢想而努力的過程才是最可貴的。“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固執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因為不切實際地過分苛求生活,結果常常是付出的努力和犧牲落得一場空。
人世間,豈能事事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就是無憾無悔的人生了。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隻要量力而行,不至於因目標得不到實現而痛苦不堪就行了。人都有美好的夢想,但夢想並不是不能改變的,盡力而為不強求,才是灑脫而無悔的人生。
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婦人,因為丈夫拋棄了她,她覺得所有人都對不住她,心情很不好,愛發脾氣。後來,她四處尋找消除煩惱的秘訣。
有一天,這個婦人來到一個山腳下。隻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笛聲悠揚,逍遙自在。婦人走上前詢問:“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消除煩惱的方法嗎?”
牧童說:“笛子一吹,什麼煩惱都沒有了。”婦人試了試,不管用。
於是,她繼續尋找。
婦人來到一條河邊,看見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他深情怡然,自得其樂。婦人走上前去鞠了一個躬:“請問老翁,您能賜我消除煩惱的辦法嗎?”老翁看了她一眼,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婦人試了試,還是不管用。
於是,婦人又繼續尋找。不久,她看見一個老婆婆獨坐在自己家的門前,麵帶滿足的微笑。婦人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婆婆說明來意。老婆婆微笑著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婦人說:“對對對!懇請前輩不吝賜教。”
老婆婆笑著問:“生活虧欠了你嗎?”“是的,我的丈夫辜負了我。”“可是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畢竟它給予你的比你失去的多啊,你有生命、有青春、有過愛你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你正享受的,你又為何要煩惱生氣,總是覺得生活虧欠了你呢?”
決定我們是否幸福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或許沒有能力去改變環境或者創造環境,但可以選擇用陽光的心態麵對生活、麵對人生的變故。其實生活並沒有虧欠我們,我們隻需要改變一下心態,不過分苛求生活,就可以掙脫消極觀念的捆綁和束縛,讓心靈恢複自由,讓自己勇往直前。
生命就像一條船,人如果想活得輕鬆自在,就要拋棄一些身外之物和沒有價值的東西,這樣才能減輕心靈的負擔,才不會背負那麼多無謂的煩惱。人如果能少一些欲望,就會增加一些靈魂的純淨和內心的寧靜,也就多了一分人生的樂趣。
《大學》中說:“心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的資質、能力不同,千萬不要為了某個目的強求為難自己,這樣即使實現了夢想,收獲了結果,人也依然不會快樂。所以,我們要正確地麵對生活,不要強人所難,也不要強迫自己去做自己力不從心的事情,要知道,智者隨方就圓,你的目標並不是不能改變。
人是天地之靈、萬物之長,人要用物而不被物用、不為物累人生在世,或得意,或失意,但寵辱皆是表象,內心的快樂與幸福最重要。做自己無法勝任的事情,無疑是在自找苦吃。因此不要把功成名遂、掙錢、成功當成生活的終極目標和唯一理想,人要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找準自己的位置,踏實做人,盡自己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樣的人生雖然平凡,但同樣是幸福。
一個人在成名、成功的時候,若無淡泊名利的修養,往往會欣喜若狂,甚至得意忘形。人生在世,真正能做到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有幾人?諸葛亮有一句名言:“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曆坦險而益固。”告訴我們不苛求生活的人才能擁有豁達的人生。
人就這麼一生,不要去過分地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
聲名顯赫是一種榮耀,平平淡淡也是一種美好;追名逐利是一種權謀,心安理得是一種灑脫。當你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的辛苦付諸東流、看不開自己的真心付出為什麼沒有回報時,可以用大智若愚的心態淡然麵對;當你深陷痛苦之中怨天尤人時,請想想是否可以調整一下自己夢想的方向,重新出發。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改變的,在苦苦追求夢想而力所不及的過程中,我們要懂得說服自己改變思路,調整心態,這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智慧。
人人都渴望找到幸福的捷徑,但是通往幸福的路未必隻有一條。不要因執著於追求一個夢想而死“鑽牛角尖”,不撞南牆不回頭往往是自討苦吃。要明白,“莫畏浮雲遮望眼,走出自我天地寬”。當你在來去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苦苦追尋卻迷失了方向時,不妨調整心態,校正方向,理清思路再從容起程,或許你就能發現嶄新的生活正呈現在你眼前。
暫時拋開瑣事,給心靈放個假
王小波說過:一個人活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擁有詩意的世界。人要學會“詩意地棲居”。人不僅要會工作,還要會生活會欣賞風景,要讓自己成為美麗的風景。瑣事隻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時拋開瑣事,給心靈放個假,才能體味到人生的真意。
人就這麼一生,如果腦子中和心裏充滿了太多舊的積習,絲毫沒有空間,想讓快樂的“活水”進來怎麼可能呢?如果你常常思慮過重,你先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空著的杯子”,這樣才能不讓瑣事困住你自己。“空杯心態”並不是一味地否定過去而是要懷著否定或者說放空過去的一種態度,去融入新的環境,對待新的人、新的事物。
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他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前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佛學造詣很深,你算什麼?
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這人,並為他沏茶。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你還要往裏倒?”禪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嗎還倒呢?”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嗎還要到我這裏來求教?
這個故事就是後來著名的“空杯心態”的起源。
工作和生活中有種種煩惱,有時讓你應接不暇、焦頭爛額,你能應對嗎?或許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你可以堅持,但日久天長,你又會怎樣呢?麵對這種種,你隻有避開困擾,給心靈放個假,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一天,一位哲學家率領諸弟子走在街市上。整個街市車水馬龍。走出一程後,哲學家問弟子:“剛才看到的忙忙碌碌的人中,哪個麵帶喜悅之色呢?”弟子們回答道:“街上人很多,人人都好像麵帶焦慮之色,沒有人臉上一直漾著笑容。”哲學家說:“人人為瑣事所累,為利欲奔波,當然焦慮。”
哲學家率眾弟子繼續往前走,前麵是一片農舍,三三兩兩的村民在田裏穿梭忙碌著。哲學家打發眾弟子四散而去。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哲學家又問弟子:“剛才見到的村民中,哪個看起來更充實呢?”一個弟子上前一步,答道:“有個村民家裏養著雞鴨牛馬,還有幾十畝地裏的莊稼要耕種,他始終汗流浹背地忙碌,看起來挺充實的。”哲學家說:“源於瑣碎的充實,終歸要迷失在瑣碎當中,不是最充實的。不信你們去問問他,人生有什麼樂趣?”弟子們一問,那人果然感歎自己為生活所累,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快樂可言。
一行人繼續往前走,前麵坐著一位老者,他一邊放羊,一邊往遠方眺望。哲學家隨即止住眾弟子的腳步,說:“這位老者的心靈一定是充實而快樂的。”眾弟子麵麵相覷,心想:一個放羊的老頭,孤獨寂寞,怎麼會是生活的主人呢?哲學家看了看迷惑不解的弟子們,朗聲道:“難道你們看不到他的心靈在快樂地散步嗎?”
心靈雖說是我們忠誠的朋友,永遠不會離棄我們,孤獨時、彷徨時,這位朋友是我們最忠實的聽眾,它沒有怨言,不離不棄溫暖而包容,但心靈也會在凡塵雜念中疲憊,當我們心情焦慮不安時,要想變得輕鬆灑脫,就應該學學故事中的那位老者,暫時拋開瑣事,讓心靈自由隨性地散會兒步。
人的一生,瑣事繁多,我們無法擺脫瑣事,但可以暫時拋開瑣事,“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這樣心靈就不會因為負擔過重而疲憊不堪。
放空心靈並不可怕,寧靜的心態甚至可以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寧靜的心靈也許就是我們永遠的知己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反思自己,時時調整和明確人生的目標和責任。仔細聆聽自己的心靈之音,我們完全可以怡然自得,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
聆聽自己的心,人才能感覺溫暖。美好的事物有很多很多,隻有聆聽自己的內心才能感受到。善於聆聽自己內心的人在紛繁之中容易感動,不會感到孤獨,他們總能記住別人所給的溫暖保持善良的本真。一個人應該有自己心靈的一方天空,時常為自己的心靈減壓,這樣才不會活得太累。
人常放鬆身心,靜心體悟世界的美好,便會識得自己本來的麵目;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能識得隨遇而安的幸福。放空心靈,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便是安詳自在。人生的幸福不僅僅是占有和獲得,不單單是奮鬥和創造,還可以用本能和智慧去領悟、去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