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低頭未必就是輸——走出自我,換位思考(2 / 3)

“真是失望極了,竟然跑成了這樣的成績,跟倒數第一也沒有什麼區別了。”比較犀利的人這樣說。

“要是再堅持一會兒就好了,卻在陰溝裏翻船了!”比較寬容一點的人如此說。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即使是沒有任何人去議論這件事,都能想象那個選手已經痛苦至極了。然而,在麵對如此多責備的情況下,那個選手卻顯得十分坦然,並沒有表現出一絲悲傷的神色。

“難道你就不為自己的失誤感到遺憾嗎?”有人不解地問這個選手。

“這並沒有什麼好遺憾的,失誤是因為我自己一時過分在乎勝負而造成了心理緊張,這也讓我記住了這個慘痛的教訓。

雖然我沒有拿到獎項,但是我學到了人生中最寶貴的經驗,在以後的比賽中我還會贏的!”

失敗,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會是件高興的事,所以有些人在麵對失敗時會覺得沮喪、灰心,甚至以後都不敢涉足,一種由心而生的恐懼抓住了他們的心,他們害怕失敗,因此對成功望而卻步。可是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總是要經曆失敗的,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為失敗而放棄對成功的追求。

人們常說:“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當你轉到失敗的背後,你會發現原來成功的路就在這裏。

沒有永遠的失敗,也沒有永遠的成功。能夠在輸贏麵前保持豁達狀態的人,遠比拿到獎項和榮譽更重要,也更為珍貴。

因為,隻有將輸贏看淡,贏得起也輸得起的人,才會真正取得人生的成功。

謙虛為人,會溝通才快樂

許多人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寫於1818 年,是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之一。

卡爾·威特在生下來時是一個智障兒,但他的父親老威特運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小威特在8 歲時就已經掌握了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六種語言,同時,小威特還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

小威特在9 歲時就考上了哥廷根大學。他在未滿14 歲時,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 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聘任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對於這樣一位才華出眾的天才,父親老威特非常注意培養兒子謙虛的習慣,他禁止任何人表揚他的兒子,生怕兒子滋長驕傲自滿情緒,毀了兒子的一生。

老威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自己的孩子實在太優秀了,太優秀的孩子往往經不起表揚,表揚過多往往會導致孩子驕傲自滿心理的產生。因此,他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避免表揚兒子,教導兒子為人要謙虛。

驕傲心理是指由於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別人而引發的一種傲慢自負的心理狀態。

有一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寫的是一位曾經百戰不敗的將軍,他每日練武、磨槍,武藝越練越高強,長槍也越磨越鋒利每戰必勝,於是滋生了驕傲情緒,覺得自己的武藝舉世無雙,打遍天下無敵手,開始懈怠起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終日飲酒作樂。突然有一天兵卒來報,敵軍壓境,兵臨城下。將軍倉促應戰不料長槍鏽跡斑斑,馬無馳騁之力,剛剛一個回合就被生擒。

這個故事表現的“驕兵必敗”的道理早已為人們所熟知。

可是,對於很多人而言,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驕傲。心理學上的“盧維思效應”辯證地告訴我們什麼是謙虛。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思認為,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這樣才有助於溝通。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謙虛和溝通的原則:忘掉自己才能真正地快樂。

那麼,如何才能忘掉自己呢?虛懷若穀的人懂得棄舊圖新,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擴大交往的範圍,從生活中學習新的知識,不斷踐行“生有涯而學無涯”,永遠對生活充滿奮進的激情充滿好奇心,這樣才能忘掉舊的自己,迎來新的自己,也才能讓自己充滿活力。

交往中如果兩人互不相讓,都不能謙虛一點,最後一定會爭執得兩敗俱傷。所以,雙方在溝通中不能隻強調“我”而妄圖以大發雷霆、聲音高占上風,這是一種缺乏理智的表現,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謙虛為人要求我們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注意控製住自己的“舌頭”: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這樣溝通才能順暢,雙方關係才能越來越融洽。

有一位商人有一腔抱負,但常感到力不從心,又覺得做的幾單生意獲利不多,因此總是心情不暢。為了排解苦悶,他向另一位商人請教。

那位商人拿出一個瓶子,讓他往裏麵裝石頭。裝滿後,商人問:“還能再裝嗎?”商人回答說:“不能再裝了。”

那位商人找來一些碎石子往瓶子裏裝,結果裝進去很多。

又問:“還能裝嗎?”商人思考片刻,看著那位商人遲疑地說:“不能再裝了吧?”

那位商人笑了笑,又往瓶子裏裝細沙,結果,又裝進了好多沙子。裝完後,那位商人問:“還能再裝嗎?”商人沒有即刻回答,左思右想了好半天,肯定地說:“不能再裝了。”

那位商人盛了一些水讓商人往瓶子裏倒,自然又裝進去了很多。

商人大受啟發,高高興興地謝別了那位商人。之後,商人的事業果然蒸蒸日上。可沒過幾年,商人又找到那位商人,說:“自從您給我開示之後,我的生意越來越好,可是,我的人生還有很長,不能就停留在這裏,那我的後半生不就荒廢了嗎?”

那位商人點點頭,很欣賞他的上進心,又拿出一個瓶子,讓商人按上次見麵時一樣把瓶子裝滿。商人很快就把瓶子裝滿了,先是石頭,然後是碎石子、沙子,最後倒入水。這時,那位商人問了商人一個老問題:“還能再裝嗎?”

商人皺了皺眉,他不理解怎麼還是同樣的問題,就說:“水已經是最細微的了,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填進水的空隙裏去了。”那位商人又問:“還能再裝嗎?”商人再也想不出還能有什麼可以裝進瓶子,隻好搖搖頭。

這時,那位商人拿起瓶子,將瓶子裏的水、沙子、碎石子、石頭全都倒掉,又問商人:“現在能再裝東西嗎?”

看著空空如也的瓶子,商人頓悟。

一個人雖然不能控製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控製謙虛的“寬度”。人要想讓自己擁有虛懷若穀的胸懷,就要控製住自己想發脾氣的衝動,要像分主次地往瓶子中不斷裝入不同的東西一樣,不斷地擴充心靈,提高自己的修養,這樣才能使人際關係更融洽使生活更快樂。

杞人憂天多煩惱

在大自然中,花兒是時間到了就開,並且是一朵一朵地開放,即使嚴冬到來也不必擔心下一個春天不會再有美麗的花朵。

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不必擔心寒冬把花朵摧殘得再也沒有重新綻放的機會。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讓生命之花一朵一朵地開放。人的一生有一生的花朵要開,一個月有一個月的花朵要開,一天有一天的花朵要開,一個小時有一個小時的花朵要開。不必在今天杞人憂天,擔心明天的事。每朵花都代表人生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我們不能為了明天讓今天的花開或者不開而讓自己在今天患得患失。

雖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瞻前顧後沒有什麼不對,但是,未來的遠慮是無窮盡的,必須適可而止。未來有一些東西可以預見也可以預作籌劃,不妨就預作籌劃,以解除近憂;有一些東西,可以預見卻無法預作籌劃;還有更多的東西,既無法預見,也無法預作籌劃;這時怎麼辦?這時就讓生活的花一朵一朵地開吧!

車到山前自有路,何必讓它提前成為近憂!生活中,我們麵對很多難題,往往會束手無策,直到有一天,我們拋開問題去做其他事情時,靈感突然來臨,茅塞頓開,百思不解的一下子就有了答案,這時,醞釀過程就開出了思維之花,結出了答案之果。

人既然不能預見未來,那就不必總是懷著一種莫名之憂自己折磨自己了。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這樣我們不但比較輕鬆,而且比較容易解決這個難處。如果我們把今天、明天以及後來許多天的難處都提前擔在肩上,我們不但會覺得沉重,而且可能連一個難處也解決不了。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容易杞人憂天的人就要學會用“醞釀效應”來讓自己放輕鬆。

“醞釀效應”也叫“阿基米德定律”,是由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故事而來的。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可他又懷疑工匠是否在其中摻了假。他把這個難題交給阿基米德。阿基米德起初冥思苦想,嚐試了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後來他索性不想了有一天,阿基米德洗澡時,發現自己一進澡盆中,水就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地托了起來。他茅塞頓開,由此發現了浮力定律,從而利用浮力定律解決了王冠真假的問題。

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醞釀效應”。

同樣,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可以把問題先放在一邊,擱置一段時間,不必再杞人憂天地鬱鬱寡歡,這樣可能得到更為幸福的人生。

傑裏是個飯店經理,他的心情總是很好。當有人問他近況如何時,他總是回答:“我快樂無比。”如果哪位同事心情不好他就會告訴對方怎樣看事物的正麵。他說:“每天早上,我一醒來就對自己說:傑裏,今天有兩種選擇,你可以選擇心情愉快,也可以選擇心情不好。我選擇心情愉快。每次有壞事情發生,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受害者,也可以選擇從中學些東西,我選擇後者。人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你選擇如何去麵對各種環境,選擇如何麵對人生。”

有一天,傑裏忘記了關後門,被三個持槍的歹徒攔住了,歹徒朝他開了槍。

幸運的是,事情發現得較早,傑裏被送進了急診室。經過18 個小時的搶救和幾個星期的精心治療,傑裏出院了,隻是仍有小部分彈片留在他體內。

六個月後,有位大學生見到了傑裏,問他近況如何,他對未來怎麼想,他說:“我快樂無比。想不想看看我的傷疤?”

那位大學生看了傷疤,問當時他想了些什麼。傑裏答道:“當我躺在地上時,我對未來一點也不擔心,更不會為自己的遭遇生氣。我對自己說有兩個選擇:一是死,一是活。我選擇了活。

醫護人員都很好,他們認為我會好的,但在他們把我推進急診室後,我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了‘他是個死人’的表情,我不生氣,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動。”

那位大學生問:“你采取了什麼行動?”傑裏說:“有個護士大聲問我有沒有對什麼東西過敏。我馬上答‘有的’。這時,所有的醫生、護士都停下來等我說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大聲吼道:‘子彈!’在一片大笑聲中,我又說道:‘相信我的未來不像你們想的那麼糟,請把我當活人來醫,而不是死人。’”結果,傑裏就這樣活下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一種心態的選擇會使人未來的命運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人隻要自己多往好處想,對未來不是擔心而是努力,那麼人生就會充滿陽光;人如果時刻往壞處想,對未來擔心害怕、患得患失,那麼人生就會充滿黑暗。

人生的智慧在於:既不要後悔過去,也不要擔心未來,無論你想要什麼,都要抓緊現在。明智的人不會為明天憂慮,而是能保持輕鬆和樂觀的心態做好當下的事情。生命是一個過程,不管做什麼事,都要一心一意把它做好;麵對困境,要有決心,有毅力,保持樂觀的心態、向上的精神、激昂的鬥誌。結果固然重要,但隻要在精彩的奮鬥過程中拋卻那些不必要的遠慮近憂,你就能步履輕盈,輕裝上陣,享受屬於自己的充盈的生命。

內心平和,不要自我封閉

一個內心平和的人,有克己製怒、寬宏的氣量。人內心平和會知足常樂,處變不驚,快樂幸福。人生最大、最寶貴的財富,是來自內心世界的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這樣的人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封閉自己。

一個人如果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心裏就不能真正體味到祥和之樂,也不會體味到幸福的滋味。自我封閉的人往往心裏裝不下他人,他們常常由於私心過重與人爭鬥或者大發雷霆,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

有一個人心浮氣躁,換了好幾家公司,每一次總是滿懷信心地開始,一旦業績不好,就怪公司不好,怪同事不好,怪產品太貴不好賣,怪顧客品位太低沒水平,等等。他從沒有心平氣和地檢討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總是挑別人的錯。結果,他不管在什麼公司,總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就在封閉自我中草率地結束了工作,一走了之。多年以後,他的事業仍沒有什麼起色,他依然在不停地跳槽中折騰。

人的心是安詳平靜還是波瀾起伏,對人的成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是客觀規律。生活中不少人都是浮躁的受害者。他們不認真反思自己,不努力改變自己,而隻是強調客觀環境因素,總希望找到一個能遷就自己的環境—這是不現實的。他們的心中時時有一種急躁之氣,從來都沒有安詳過。這樣的人的心靈一般也都是封閉的,更不會體會到與人分享的幸福感。一個人必須融入社會才能生活得越來越好,因此,要想更好地融入人群,與人同樂、學會分享和放棄十分重要。而且,在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的同時,其實自己也放下了一些“包袱”,得到了更多的快樂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漂亮的大花園。如果我們願意讓別人快樂,同時也讓這份快樂滋潤自己,那麼,我們心靈的花園就永遠會是姹紫嫣紅。哈佛大學心理學係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曾擔憂地說:“現代美國人之間的麻木與寂寞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人們自己,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羅曼太太是一位有錢的貴婦人,她在亞特蘭大城外建造了一座花園。花園非常漂亮,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他們跑到羅曼太太的花園裏毫無顧忌地遊玩。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年輕人跳起了輕快的舞蹈;小孩子撲進花叢中追逐蝴蝶;老人坐在池塘邊釣魚;一些人甚至在花園當中支起了帳篷,打算過他們羅曼蒂克式的仲夏之夜。羅曼太太站在窗前,注視著這群快樂的人,看著他們在屬於自己的花園裏盡情地歡樂。她越看越氣憤,就叫仆人在園門外豎起一塊警示牌,上麵寫著:私人花園,未經允許,請勿入內。可是這毫無用處,那些人還是結伴走進花園嬉戲。羅曼太太隻好讓她的仆人前去勸阻,結果發生了爭執有人竟拆掉了花園的籬笆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