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特的教育》reference_book_ids\":[725523055658821535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沒有永遠的失敗,也沒有永遠的成功。能夠在輸贏麵前保持豁達狀態的人,遠比拿到獎項和榮譽重要,也更為珍貴。因為,隻有將輸贏看淡,贏得起也輸得起的人,才會真正取得人生的成功。
低頭未必就是輸
人人都有爭強好勝之心,但是低頭認輸就一定顏麵無存嗎?
恰恰相反,低頭未必就是輸,而爭強好勝卻常常會導致兩敗俱傷美國田納西銀行的總經理特裏總結出成功地與人交往的著名的“特裏法則”,他認為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美德,也是促進人們順利交往的力量源泉。在某種意義上,承認錯誤是一種具有英雄主義色彩的行為,錯誤承認得越及時越是表明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就越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原諒。承認錯誤的過程也是汲取力量的過程,認真總結發生錯誤的原因,才能從根源上徹底地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是一種勇敢的態度和寶貴的品質,使人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同時也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
“特裏法則”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中,勇於認錯是一個人敢於擔當、有責任心的體現,不但能表現出個人修養,還可以化劍拔弩張為祥和,比如:朋友間發生衝突,如有一方能先主動認錯,雙方的怒火馬上就會平息一半;夫妻一方如果做錯了事能主動低頭,不會有更大的風波;做了錯事敢認錯,往往能迅速得到別人的諒解。
真理應該堅持,錯誤卻無須爭辯。智者自智,愚者自愚。
當一個人被別人指責或誤會的時候,奮力爭辯徒耗氣力,而且還可能因口舌之爭而讓彼此傷了和氣。低頭未必就是輸,莫以是非功過論英雄。一個人如果能退讓一步,先反省自己,主動低頭認個錯,反而更令人尊敬。許多人認為認錯就是認輸,是讓自己丟了顏麵的難堪事,殊不知低下“高貴”的頭認個錯輸得並沒有那麼難看,也並不丟人,因為,有勇氣認錯,才能有改過的機會,才能使自己發展和進步。
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天看到兩個獵人正在指手畫腳,為了一件事而爭論得麵紅耳赤,唾沫橫飛。孔子就詢問他們為什麼爭論。原來是為了一道算術題。矮個子獵人說三乘八等於二十四,高個子獵人堅持說等於二十三,雙方都各持己見,毫不退讓,以至於幾乎動手打起來。最後兩人打賭請一位聖賢之人做裁定,誰的答案正確,對方就將一天的獵物給勝者。
二人聽說來者正是孔聖人,於是就請他裁定。但是孔子竟然叫矮個子獵人把獵物交給高個子獵人,高個子獵人高興地拿著獵物走了。對這種裁定結果,矮個子獵人當然不服氣,他氣憤地說:“三乘八等於二十四,這是連小孩子都不爭論的真理。
你是聖人,卻認為等於二十三,看來你是徒有虛名呀!”
孔子笑著回答:“你說得沒錯,三乘八等於二十四是小孩子都不爭論的真理,你堅持真理就行了,幹嗎還要與一個愚不可及的人爭論這種不用爭論也再明顯不過的問題呢,這不是徒勞生氣嗎?”矮個子獵人似有所悟。孔子拍著他的肩膀說:“那個人雖然得到了獵物,但他得到的卻是糊塗;你是失去了獵物,但得到了快樂的心情。”矮個子獵人聽了孔子的這番話,連連點頭,非常佩服孔子的精神境界。
古語有言,樹大招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越是有名頭、有身份的人,越得保持低調,免得被迎頭痛擊。所謂低調做人,體現在自己還是“無名小卒”的時候就要保持謙虛好學、謹小慎微的姿態,避免別人把自己當作競爭對手;低調做人,更體現在位高權重的風光時候,要學會把功勞讓給別人。
約翰出生在漁民家庭,從小就喜歡海,幾次請求爺爺帶他出海打魚,可爺爺總是以他還小為借口拒絕。他懂得爺爺的心思爺爺是怕他這根“獨苗”發生意外。
長大後,約翰將要到遠離家鄉的地方去工作,那是個看不見海的地方。在等待行期的日子裏,爺爺決定帶他出一次海,一來了卻他一直以來的心願,二來讓他去見識見識大海的博大,開闊他的心胸,或許對他的人生會有益處。
約翰非常興奮,跟著爺爺跑前跑後,做好所有準備工作之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揚帆出海了。
在大海上,爺爺教約翰如何使舵,如何下網,如何根據海水顏色的變化辨識魚群。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大海的“脾氣”也讓人捉摸不透。剛剛還晴空萬裏、風平浪靜,突然間就狂風大作巨浪滔天,幾乎要把漁船掀翻,連爺爺這個老水手都措手不及。
但爺爺絲毫不慌,吃力地掌著舵,同時以命令的口氣大喊:“快拿斧頭把桅杆砍斷,快!”他不敢怠慢,用盡力氣砍斷了桅杆。
沒有桅杆的小船在海上漂著,一直漂到大海重新恢複平靜,祖孫倆才用手搖著櫓返航。途中,由於沒有桅杆,無法升帆,船前進緩慢。約翰問爺爺:“為什麼要砍斷桅杆?”爺爺說:“帆船前進靠帆,升帆靠桅杆,桅杆是帆船前進動力的支柱。但是,由於高高豎立的桅杆會使船的重心上移,削弱了船的穩定性,一旦遭遇風暴,就有翻船的危險,桅杆又成了災難的禍端。所以,砍斷桅杆是為了降低重心,保持船的穩定,保住人的生命,人是最重要的。”
行期到了,雖然離開了爺爺,但約翰把爺爺的話記在了心裏,那次曆險也在他的心裏紮下了根。他的工作非常出色,職務也一再升遷,但他仍然腳踏實地地做人,無論取得多大成績,無論地位多麼顯赫,他都絕不淩駕於他人之上。他用自己的經曆證明了一個道理:豎起桅杆做事,砍斷桅杆做人。就像暴風折斷桅杆一樣,如果你做人一味高調,也許會招致災禍。切莫吹噓自己的本事,炫耀自己的才幹。得意時不要忘形,不要張揚,“位高一寸,人縮一尺”,才能保自身平安。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風度,一種修養。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這是人能立世的根基。低調,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手拿重物,放下就輕鬆了;心負心事,放下就舒坦了。虛榮心強的人過分愛“麵子”,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總想贏得掌聲和讚譽,所以他們即使“打腫臉充胖子”也不肯輕易放下虛榮心低頭認錯,其實他們的內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一個虛懷若穀真正自信的人,不去背負虛榮,他們懂得放低姿態,時時自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對於自己的錯誤絲毫不會避諱。
在不斷的自省改過中,他們達到了一個又一個更高的人生境界,用堅定的步伐實現著自身的人生價值。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富蘭克林年輕時,去一位老前輩家中做客。他昂首挺胸走進一包間低矮的小茅屋,一進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富蘭克林記住了,後來他成功了。
不要固執地以為,低頭就是認輸,低調就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針對不同的事情,應該采取不同的戰略。要記住:低調也有低調的用處!用低調來達到高調,是最高的謀略!
人生就像交響曲一樣,高調不過是震耳、精彩的那一瞬罷了真正構成整個樂章的,還是大多數的低調。生活和事業也是如此我們固然不能缺少適當的高調以增強自己的影響力,但絕大多數時候還要低調行事,悄悄積蓄奮鬥的力量。低調行事,低調做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實力。真正的智者甘心退到幕後,“釀造經久不衰的成功。
贏了開心,輸了坦然
我們的生活就像是博弈,有贏就有輸,贏了自然滿心歡喜,可是輸了也不要過於沮喪。生活不是一個一定要分個輸贏勝負、拚個你死我活的競技場,我們對於成敗勝負要有正確的態度。
如果你能夠做到贏了開心,輸了也坦然,那你就是生活中的智者。
美國的科勒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小雞的視覺辨別實驗:分別用兩張紙蓋住穀子,一張是較淺的灰色,一張是較深的灰色。
如果小雞啄的是較淺的灰色紙下麵的穀子,就讓它吃;如果小雞啄的是較深的灰色紙下麵的穀子,就不讓它吃。這樣經常變化蓋住穀子的不同顏色的兩張紙,做了大量的實驗後發現,小雞隻啄較淺的灰色紙下麵的穀子。如果把較深的灰色紙換成更淺的灰色,小雞也會相應地改變行為而轉向這張紙來尋找穀子。
科勒認為小雞不是對特殊刺激做出的反應,而是對整個情景下物體之間的相對關係做出的反應。這隻是低等動物的本能,而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格利塔斯效應”。它告訴我們,執著於輸贏的人考慮事情就像小雞隻啄較淺的灰色紙下麵的穀子一樣可笑,看問題要從全局出發,不能隻考慮眼前的成敗得失而不考慮全局的發展。一個缺乏全局觀念的人總是執著於一時的成敗,對將來不會謀劃。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忍受一時的痛苦熬過眼前的失敗,把眼光放長遠。眼前的輸贏並不是最後的成敗不顧大局地意氣用事,斤斤計較於個人恩怨,更容易造成最後的出局。
雖然“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以輸贏論英雄的觀念早已頗為深入人心,但中國古人同樣也有這樣一句智慧的話:“莫以成敗論英雄。”而後者在現實中更加適用。
能夠永遠一帆風順走過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的。然而,人的一生總是難免遭遇各種失敗與挫折,現實需要我們經曆各種失敗與輸局,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生活,因此我們要做好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要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也是人生之常事。麵對各種挑戰,我們既要贏得開心,也要輸得坦然豁達的人生態度是我們應該始終追求和擁有的。其實,不爭輸贏未必就是消極遁世,畢竟“世事洞明皆學問”,在求和諧共榮的今天,以樂觀豁達的心態辯證地看待輸贏更為明智。
下麵這個關於打賭贏餅的故事也許可以給我們些啟發。
有一位禪師,喜歡在附近的村中找一些孩子玩耍。有一天,禪師跟一個孩子商量通過遊戲鬥輸贏,輸了的人就要買餅子犒勞對方。禪師說:“我是一隻大公雞。”孩子說:“我是一條蟲子。”於是,禪師便做出公雞撲食的樣子說:“大公雞吃蟲子!
我贏了。”孩子也不示弱,說:“我是會飛的蟲子,我不會飛走嗎?你是捉不到我的,怎麼能贏呢?”結果,禪師隻好認輸,領著孩子去給他買餅子吃了。
當自己是公雞、對方是蟲子彼此爭執起來的時候,按照一般的邏輯來看,一定要鬥個你輸我贏。雞啄蟲子,同樣蟲子也可以跳到雞冠上去咬公雞,如此反複你爭我鬥當然是蟲子打不過公雞。然而,天真無邪的孩子卻說出一飛了之的答案,可見輸贏並不是要分個高低勝負的。有智慧的人贏了開心,輸了也快樂。
可現實中大多數人總是把輸贏看得很重,事事都要爭強鬥勝。有些人的一生,都在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去贏:學習上告訴自己必須得第一名,工作中要爭全額獎金,總想爭得業績第一或最好;老了後,又想讓自己的下一代勝過別人的子女。他們的一切都在與別人爭輸贏,唯恐自己落下。這樣的人成了輸贏的奴隸,忽略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輸贏難道真的就那麼重要嗎?這隻是個人不同的看法與心態所決定的。如果你賦予輸贏不同的意義,那麼輸就會有輸的意義所在,贏也會有贏的壓力所在。不必計較無關緊要的輸贏,這才是智慧的體現。一個人能放下輸贏,就能平安自在地樂享人生。
爭氣不一定要事事都有理,不一定要事事都比別人強;認錯未必就是輸了麵子,而是在為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奠基。若每個人都有勇於認錯、勇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態度,不但會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誤解,而且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話說蘇東坡和秦少遊乃是世人皆知的才高八鬥的大文豪,兩人常常為了談學論道而爭論不休,互不退讓。
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遊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許多天都沒有洗澡的人走過,他的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就說:“那個人真髒啊,身上的汙垢都生出虱子來了!”
這時,秦少遊卻表示反對,說:“我看才不是,那虱子分明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
兩個大才子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論公道,評斷虱子到底是從哪裏生成的,並且決定輸的一方要為一桌酒席付賬。
求勝心切的蘇東坡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裏,請他務必要幫幫自己。可過後不久,秦少遊也跑去向禪師求助,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
在兩人都以為勝券在握,放心等待評判結果時,佛印禪師評斷說:“虱子的頭是從汙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一聽,明白了禪師這一巧妙的評斷。
其實,佛印禪師隻是充當了一個“和事佬”的角色,換了種思考方式,將蘇東坡和秦少遊兩人的觀點巧妙結合,使之和諧共存。
有人說:“放下輸贏,你就贏了。”還有人說:“競賽的輸贏隻是一時。能真正受到肯定的,是對別人貢獻最多、活得最精彩的人。”有時候,我們一心隻想著去爭贏,反而會輸得更慘樂觀豁達的人能看淡勝敗,往往會有快樂的人生。
在某一次的長跑比賽中,參加最後角逐的十幾個人都是被精心挑選出來的。但是,比賽所設的獎項隻有三項,因此,這場競賽也就變得非常激烈。在這些參賽選手心裏,這一場競賽不僅是為了獎杯而戰,更是為了自己的榮譽而戰。
一聲發令槍響之後,選手們一個個像離弦的箭一樣衝了出去。其中一位選手在比賽中一直遙遙領先,可是就在即將達到終點的時候,他卻突然顫抖了一下,差點跌倒在地上。因為這個小小的失誤,他最終隻得了第四名,與獎牌失之交臂。同時,他還遭到了比那些成績不如他的選手更多的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