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放下“架子”有人氣——樂善好施,惠人悅己(3 / 3)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劉秀身為一國之君,能夠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護短,嚴於律己,寬待下級,所以才能得到眾人的擁護。

常言道:“宰相肚裏能撐船,將軍額頭可跑馬。”凡成就大事業者,皆須有大肚能容的心態。一個人如果肚量小,則不僅不能成事,反而會給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韜光養晦者,必有寬容的心態。不然,一遇事便不能忍受,對別人忌恨有加,壓抑不了心中的怒火而一時感情用事,這樣不隻自己心情不會舒暢,還可能會壞了大事。

美國的勵誌大師戴爾·卡耐基說:“也許我們不能像聖人那樣去愛我們的仇家,可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可以原諒他們,忘記他們,這樣做其實很聰明。”靜下心來想想何嚐不是這樣呢?整天把仇恨放在心裏,隻會讓自己內心的傷痛越來越重,以至於難以愈合,這種難以忍受的傷痛,隻會讓人變得瘋狂,甚至失去理智。

漢朝的卓茂為官清正,視民如子,從來不說一句難聽的話。

他走到一方,就會感化一方,深受百姓的喜愛與敬仰,名冠天下漢光武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卓茂,請他出任“太傅”並封他為“褒侯”,還賜給他兩個兒子官爵。

卓茂任丞相時,有一天,他剛從相府騎馬出來,忽然有人衝到他麵前,拉著他騎的馬不放,硬說那匹馬不是他的。

卓茂不急不惱,反而心平氣和地問那人:“請問您的馬丟了多久了啊?”

那個人說:“有一個多月了!”

卓茂一聽就知道是對方弄錯了,因為他自己騎的這匹馬已經有一年多了。但是他什麼也沒有說,也不跟對方爭辯,默默地把這匹馬的韁繩解開,讓那個人把馬牽走了。臨走的時候,卓茂還叮囑道:“如果您發現這匹馬不是您的,請您把它牽到丞相府還給我。”

沒過多久,那個人找到了自己的那匹馬,於是把卓茂的馬還了回來,並且向卓茂叩頭致謝。

其實,寬以待人不僅僅是一種忍耐,更是一種嚴於律己的智慧與仁愛。大多數有高風亮節的偉人因為心中有天下民眾、有博大的愛心,所以能寬容地對待他人。寬容與仁厚相互依存。

中國有句俗語:擊水成波,擊石成火,激人成禍。智者往往不會激化矛盾,而是會更為妥善地處理人際矛盾。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寬容就像是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像修養極高的人那樣做到寬容的典範,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嚴於律己,學著去寬容他人。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吧。

樂於助人,其樂融融

中國古人講究“欲取先予”,心理學上也有一個“互惠效應”是說受人恩惠就要回報,因為樂於助人能使人際關係變得融洽。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鐵律”,能使人們彼此之間保持心理平衡,有利於更進一步的交往。

“互惠效應”認為,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應該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在這個理念下,到底應該采用什麼樣的方式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因為一個小小的“人情”可能造成的心理負擔也許會導致日後付出超出好幾倍的回報。

這和人們常說的“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欲取先予的道理不謀而合。這告訴人們不要吝惜自己的愛心,要樂於助人這樣我們的周圍將充滿陽光和歡聲笑語。樂於助人,你贏得的不隻是別人的感激,更有內心的快樂和精神上的滿足。

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布朗先生獨自駕車返家,不料車子在一片四下無人的荒野中拋錨了。正當布朗著急得不知該如何是好,又冷又餓、又怒又氣地咒罵這個鬼天氣時,一個年輕人正好駕車經過,當他知道布朗的遭遇後,立刻拿出繩索綁住兩部車然後拖著拋錨的車到下一個城鎮去修理。

布朗對這位年輕人十分感激,他當下拿出一筆錢作為報答,不料年輕人搖搖頭微笑著拒絕了。他對布朗說:“我不是為了獲得報酬才做這件事,若你真想報答我,就答應我一個要求好了。”

布朗略感詫異,凝神傾聽年輕人所講的要求是什麼。

年輕人對布朗說:“希望今後當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你能夠盡你所能地去幫助他,若他也像你現在這樣想要報答,請你把我現在告訴你的話一樣地告訴他,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了。”布朗驚呆了,他停止了對自己不幸遭遇的咒罵,內心升起了一股暖流。

時光飛逝,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布朗從沒有忘記對年輕人的承諾。隻要遇見需要幫助的人,他總是義不容辭地去幫忙,碰上受助者想要回報他時,他也總是照著當初那個年輕人告訴他的話去說。在不斷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布朗深深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諦,日子過得充實而愉快。

有一天,布朗獨自駕小船出海去釣魚,不幸遇上了一場暴風雨。小船禁不起大浪的折騰翻了,布朗抱著救生圈在海上漂流了一天一夜,最後被衝上一座荒涼的小島。

過了幾天,一個來孤島附近釣魚的小夥子發現了遇險且命在旦夕的布朗並救了他。對於救命之恩,布朗非常感激地拿出一筆錢作為答謝,沒想到小夥子竟告訴他:“不需要這樣,隻要今後當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你都能夠盡量幫助他,並且請他跟你一樣,懂得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了。”

“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了。”多麼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這句話刹那間讓布朗熱淚盈眶。他突然明白,原來過去這二十多年,他都自以為是自己在幫助別人,其實他真正幫助的是他自己助人的善念在人間傳遞,若幹年後像轉輪一樣又轉回到他的身上,若不是有這麼多的人共同傳遞這份善念和愛心,他今天或許就不會獲救。

生命充滿無限的可能,善藏在人的心底,有待於人們去開發願我們一起努力,讓惡念的漣漪不起,讓善良和愛心在人間傳遞用真誠、善良去助人一臂之力,去化解怒氣和紛爭,贏得別人的尊重,用自己美好的品德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幸福。

人生最基本的是做好自己,在此基礎上,多做一些有益於他人的事,樂於助人,樂善好施,伸出自己的雙手,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造福社會。

大愛指引,小愛並行

曾有人問拿破侖·希爾,生活給予他最重要的教益是什麼,拿破侖·希爾經過一番深思,回答說,是“愛”。他說:“‘愛’並不是一種朦朧盲目的情感,而是一種體現於工作和行為之中的對善與智的渴望。”他說,人們因為愛而開創新的天地,也因為愛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快樂。

卡基·勃爾是一位殘疾人,他隻有一隻左手,全身癱瘓在床,隻有右眼能見到一絲光。一天,他在讀報時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介紹了遠在庫倫山裏的一位姑娘,名叫卡西婭,與他同年,也是全身癱瘓,隻有雙手可以動。勃爾寫了一封信安慰她,過了三個月,卡西婭回了信,告訴他,為給他回信,她花了整整兩個月。

從此,這一對殘疾人書信往來不斷。

一天,卡基·勃爾收到一封信,信中卡西婭向他求婚。卡西婭在信中說:“雖然我們絕對不能成為夫妻,但我們可以成為一對精神上的恩愛夫妻,互相關心。你同意嗎?”卡基·勃爾回信愉快地答應了。他在信上說:“親愛的卡西婭,我真的為你這種偉大的無所畏懼的精神感動萬分。這使我看到生命的崇高、人性的光輝,萬裏之途絕不會阻隔兩顆無畏而充滿美好憧憬的心。”

卡基·勃爾在家人的幫助下,不遠千裏來到庫倫山裏,見到了他的卡西婭。他們熱愛生活、與命運抗爭的鬥誌,使他們奇跡般地生存下來。卡基·勃爾活到63 歲,卡西婭活到知天命之年。

愛給了人們自信和鬥誌,讓人變得無所畏懼。

人間貴有愛,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愛的能力,這也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感情。同樣,愛也是每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所以人生在世,要想活得有意義,就要大愛指引,小愛並行搞好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父母關係,這是小愛;而對社會、對國家的愛是大愛。

在《禮記·大學》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顯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們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們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這是幾千年來中國儒家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中國傳統的君子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達到平定天下,這也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然而實際上,能做到這點的並不多,於是又出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而這些,從某種程度上說,都是儒家觀念中的“仁愛”的體現。

仁愛即仁性、慈愛、互愛。“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為仁”不僅是對自己的“親人”,必須“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而廣之,則會形成一種充滿社會責任感的大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天下為公”皆是愛的表現。

每個人如果都踐行著這個理念,人間就會是善良和友愛的天堂。

每個善良的人,都會付出愛:從微薄的工資裏拿出一元錢給寒風中的乞丐;在公共汽車上為一位老人起身讓座;在街上被人撞了卻報以寬容的一笑;過馬路時自然地攙扶著身邊素不相識的阿婆;給家中做鍾點工的下崗女工多幾元工資……這些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大事,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勾勒出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它們雖不是王冠上舉世矚目的寶鑽,但它們同樣閃爍出鑽石般的光芒。

大愛常常需要抗拒執著於金錢的誘惑,可以是傾其所有為貧困兒童建一所小學,可以是為基金會提供一筆善款,也可以是為整個社會辛苦做公益不圖回報。但“大愛”並不一意味著要犧牲自己更多的利益。並非每個人都要去捐贈財物,畢竟大多數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隻要有樂於助人、樂善好施的仁慈之心也是一種大愛。

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說:“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誠實而行善的人,不會一直懷才不遇。為人怠惰、處世態度輕慢者,也無法一直占盡便宜。”這就是“大愛指引、小愛並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