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耿九疇在水邊感歎地說:“水這樣清啊!”旁邊有位小孩對他說:“河水的清澈,比不上您操守的清廉啊!”
耿九疇成為全國官吏和百姓的榜樣,後來被任命為掌管全國官吏風紀的都禦史,後任尚書。
不可否認,誰都會有欲望,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如何適時自控。做人的學問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如何駕馭“欲望”這匹“烈馬”,守住自己內心的操守。
無私助人,惠人悅己
英國《太陽報》曾以“什麼樣的人最快樂”為題,舉辦過一次有獎征答活動,從應征的八萬多封來信中評出以下四個最佳答案。
一是作品剛剛完成,吹著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二是正在用沙子築城堡的孩子;
三是為嬰兒洗澡的母親;
四是千辛萬苦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醫生。
可見,要使自己成為快樂的人,首先必須工作,有工作,才會使人快樂;其次,必須充滿想象,對未來充滿希望;再次要心中有愛,有那種無私的、不計報酬的愛;另外,要有能力,要有助人為樂的本領。隻有這樣,人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正所謂與人快樂,與己快樂。
從前有個國王,非常疼愛他的兒子,總是想方設法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可即使這樣,他的兒子仍總是整天眉頭緊鎖,麵帶愁容。於是國王便懸賞找尋能給兒子帶來快樂的能士。
有一天,一個大魔術師來到王宮,對國王說有辦法讓王子快樂。國王很高興地對他說:“如果你能讓王子快樂,我可以答應你的一切要求。”
魔術師把王子帶入一間密室中,用一種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寫了些什麼交給王子,讓王子走入一間暗室,然後燃起蠟燭,注視著紙上的一切變化,他說快樂的處方會在紙上顯現出來。
王子遵照魔術師的吩咐而行,當他燃起蠟燭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紙上那白色的字跡化作漂亮的綠色字體:“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按照這一處方,每天做一件好事,當他看見別人微笑著向他道謝時,他開心極了。很快,他就成了全國最快樂的人。
其實,一個人在幫助別人時,無形之中就已經投資了感情,別人對你的幫助會永記在心,也許日後也會助你一臂之力。
所以,在別人適逢痛苦或遭遇不幸時,不要冷眼旁觀,而要盡自己的力量盡可能地給予幫助。這種內心的溫情,既會溫暖別人,也會愉悅自己。人之初,性本善,給予和付出比一味的冷漠或索取更能讓人感到快樂。
兩位釣魚高手到魚塘垂釣,收獲頗豐。忽然間,魚塘附近來了十多名遊客,也開始垂釣。沒想到,他們釣了半天,毫無收獲。
那兩位釣魚高手,一位性格孤僻,不愛搭理別人,單享獨釣之樂;另一位卻是個有熱心、愛交朋友的人。愛交朋友的這位高手看到遊客釣不到魚,就說:“這樣吧!我來教你們釣魚,你們學會了我傳授的訣竅,釣到一大堆魚後,每十尾就分給我一尾。不滿十尾就不必給我。”
遊客欣然同意。就這樣,這位熱心助人的釣魚高手把所有的時間都用於指導垂釣者,獲得的竟是滿滿一大籮筐魚,還結識了一大群新朋友。而另一位同來的釣魚高手,卻沒享受到這種樂趣。
你想要得到快樂嗎?那就無私地去幫助別人吧,給予也是一種獲得!給予愛心就像沁人心脾的泉水,使所有灰塵得以洗滌,使自己的心保持潔淨。
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20 年前,他還很年輕,家在南方的一個山區,家裏很窮,無法供他上大學。為了不放棄讀書的機會,他獨自北上求學,一邊打工,一邊念書,處境很是艱難,有時連一日三餐都難以保障一天下午,眼看晚飯時間就要到了,他卻心情沉重。身邊的朋友們商量著去哪兒好好大吃一頓,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他故作鎮定,推托說有事情要忙。朋友們離開了,他緊緊攥著口袋裏剩下的幾塊錢,這些錢連買一份最便宜的飯菜都不夠。
黃昏時分,他還在街頭獨自徘徊,為了避免碰到熟人,他拐進一條小巷子,在一家小飯館門口等待。飯館剛開不久,招牌看上去很新。等到店裏的客人都離開了,他才麵帶羞赧地走進店裏。他低著頭小聲對老板說:“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
見他沒有選菜,老板很納悶,卻也沒有多問,立刻盛了滿滿一碗白飯遞給他。他心裏暗暗鬆了一口氣,掏出錢給老板,又不好意思地問了一句:“您這裏還有沒有菜湯,我想淋在飯上。老板娘端來菜湯,笑著說:“沒關係,盡管吃,菜湯免費。飯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湯不要錢,他又多叫了一碗。
“一碗不夠是嗎?這次我給你再多盛一點。”老板很熱情地回答。
“不是,我是想帶回去,當明天的午餐。”
老板聽後,走進廚房好一會兒才拿著餐盒出來。他吃完飯起身,接過餐盒時覺得沉甸甸的,略有所思地看了老板夫妻一眼。
臨走前,老板笑盈盈地對他說:“要加油啊,明天見!”話語中透露出請他明天再來店裏用餐的意思。
那盒飯的確是沉甸甸的,因為白花花的米飯下麵有一大匙店裏的招牌肉臊和一顆鹵蛋,更裝著老板的熱情和良苦用心。
他離開飯館後,老板娘不解地問丈夫:“我知道,你看他還是個學生,而且生活很困難,所以想幫他。可是為什麼不將肉臊和鹵蛋大大方方地放在飯上,卻要藏在飯底呢?”老板貼著老板娘的耳說:“他要是一眼就見到白飯加料,說不定會認為我們是在施舍他,這不等於直接傷害了他的自尊嗎?這樣的話,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來。他如果轉到別家一直隻是吃白飯,怎麼有體力讀書呢?”
回到學校後,他打開飯盒,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不禁熱淚盈眶。打從那天起,他幾乎每天黃昏都會來這家飯館,在店裏吃一碗白飯,再外帶一碗走,當然,帶走的那一碗白飯底下,每天都藏著不一樣的“秘密”。後來他畢業了,在往後的20 年裏再也沒來過這家飯館。
一天,年近50 的老板夫妻接到市政府強製拆除違章建築店麵的通告。如果店麵被拆,就斷了經濟來源,兩人不禁焦急萬分,就在這時,一位身穿名牌西裝的人突然來訪。“你們好,我是某某企業的副總經理,我們總經理讓我前來恭請二位,希望你們在我們公司裏開自助餐廳。一切設備與材料均由公司出資準備,你們隻需要負責菜肴的烹煮,至於盈利的部分,你們和公司各占一半。”
夫妻二人大惑不解:“你們公司的總經理是誰,他怎麼會知道我們的事情,還要幫我們?”“你們是我們總經理的大恩人和好朋友,我們總經理最喜歡吃你們店裏的鹵蛋和肉臊。”
就這樣,20 年後,他再次見到了這對曾經無私幫助過他的夫妻。現在的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為了一日三餐發愁的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奮鬥,他已經成功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王國。但當初,如果沒有老板夫妻的鼓勵與暗助,他或許連學業都難以順利完成。成功後的他一直在默默關注這對夫妻,等待機會報答他們。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自己也會處於快樂之中。快樂是可以分享的,給別人分享的快樂越多,自己獲得的快樂也會越多。
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都飛黃騰達,也不可能一輩子都貧窮落後。如果你失意的時候曾得到過他人的幫助,一定要時刻記在心中,想方設法進行回報,即使暫時回報不了,也應時刻懷抱著一顆感恩之心,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一位心理學家把展示四個不同的人的表現的類似訪談的錄像分別給不同的受試者觀看。
在第一段錄像中,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領導者,他態度自然,談吐不俗。當主持人故意拋給他一個難題而後指出他在一些細節上的疏漏處時,他表現出怒目而視的態度。
第二段錄像中,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一個優秀的成功人士。
他在台上的表現有些生澀,甚至當他在被要求介紹自己的成就時不小心把麵前的咖啡杯弄灑了,但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尷尬,立刻向觀眾道歉。
第三段錄像中,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沒有什麼成績的人,他回答一個難題時非常窘迫,把自己的緊張暴露無遺。
第四段錄像中,接受主持人訪談的也是一個普通人。和第二段錄像中的人一樣,他也把麵前的咖啡杯弄灑了,但他沒有向觀眾道歉。
放完這四段錄像後,心理學家讓受試者從中選擇他們最喜歡的人。經分析評定的結果發現,受試者中95% 的人選擇了第二段錄像中的人。
“仰巴腳效應”由此而來,是說對於那些取得過突出表現的人或者領導者來說,一些偶爾的失誤或者過失不僅不會影響他們的威信,反而會增加人們對他們的好感,讓人們從內心深處覺得他們是一個具有人情味、很真誠、值得信任的人,這樣的領導者更能得到大家的擁戴。當然,前提是他們要敢於麵對自己的過失或者細節上的瑕疵,不掩飾自己的缺點。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嚴於律己的真誠態度,非要表現得極度完美,不容許別人指出他的缺點,甚至利用自己的權勢壓製別人,反而會讓人不喜歡,甚至失去人心。
曆史上有劉秀嚴於律己、寬待下級,董宣以正壓邪、君臣和睦的故事。
一日,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外出,當公主乘坐的車駛過洛陽城內有名的夏門亭時,洛陽令董宣帶著一班衙役攔住了公主的車。董宣要拘捕湖陽公主的一個家奴,據偵查,這個家奴也跟著車隊出來了。湖陽公主一看,小小洛陽令竟敢公然阻攔皇親車隊,勃然大怒,大聲斥責董宣。董宣毫不膽怯,回敬湖陽公主說她包庇殺人犯,並嚴令這個犯有殺人罪的家奴下馬。湖陽公主見董宣一點不把自己放在眼裏,她還想庇護那個家奴,但已來不及了。隻見董宣眼疾手快,令手下迅速把那個家奴抓過來,並當著湖陽公主的麵,把那個家奴處死了。
湖陽公主氣得發抖。她從未遭到過如此羞辱,這口氣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她調轉車頭,直奔皇帝居住的禁宮而去。湖陽公主見到劉秀後,氣呼呼地一麵向劉秀哭訴事情的原委,一麵要劉秀替她出這口氣,嚴懲董宣。
劉秀清楚董宣的為人,此人剛正不阿,執法如山。當年董宣在任北海相時,曾經捕殺了犯有殺人罪的當地豪族公孫丹父子,還殺了到衙門叛亂的公孫丹家族的30 餘人。事情鬧大後,朝廷把董宣逮捕,並以“濫殺”罪判其死刑。董宣卻毫無懼色,視死如歸。準備行刑時,劉秀的赦令傳到,董宣才得以幸免。
劉秀雖然了解董宣的性格,但也難以咽下皇姐當眾受辱這口惡氣,於是立即下令讓衛士把董宣抓進宮來,準備處死他。
董宣仍舊麵不改色,他說:“陛下聖明,漢室得以中興,但如果自己親屬的家奴無故殺人而不受製裁,那陛下還如何治天下?要臣死不難,用不著鞭笞,臣自殺就是。”說完就把頭向門檻上撞去。
劉秀被董宣一身的正氣所打動,感觸頗多:“如此剛正之臣,能治罪嗎?”後來,雖然免了董宣死罪,但皇帝的威嚴仍使劉秀要董宣向湖陽公主叩頭賠不是。耿直的董宣不願叩頭,宦官強按住他的頭,但董宣依然死命不肯低頭。湖陽公主氣不打一處來,對劉秀說:“如今你是天子,為何就不能殺了他呢?”劉秀說:“正因為是天子,才不能像布衣那樣辦事啊。”湖陽公主無奈,隻得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