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別跟自己過不去——自知者明,自知者清(3 / 3)

為什麼小孩子總是快樂的?因為他們思想單純,生活簡單。

對於一個喜歡冰淇淋的孩子來說,一座金山不如一個冰淇淋能帶給他快樂;對於一個喜歡在外玩耍的孩子來說,外麵的自由勝過電腦裏的各種遊戲。所以孩子很容易快樂。隨著漸漸長大,人們就像是背著書包旅行一樣,一路上會撿拾很多東西:名譽、家庭、金錢、友誼、愛情、事業、責任……撿著撿著,書包就漸漸裝滿了,因為太沉重,就產生了壓力,快樂也就隨之漸漸變少。你以為自己裝進去的都是好東西,可正是這些“好東西”讓你在斤斤計較中無法快樂。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肯定會有人生處處有磨難、有考驗,你需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要生那麼多的氣。

人若要快樂,有千千萬萬個快樂的理由;人若要煩惱,同樣有千千萬萬個煩惱的理由。

貧窮的時候,你常常會說“錢夠用就行了”,但是當你比較富有了的時候,你卻會覺得錢還是不夠用,因為“夠用”本來就沒有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物質的追求永遠是沒有止境的。

人應該明白,知足方能常樂。不知足的人永遠難以靜下心來享受生活,他們常常會為了更多的財富、更高的目標而忙碌到連享受的心思與時間都沒有。人要想活得快樂,必須心存滿足,不與自己為難。

求全責備會活得太累

檸檬是酸的,如果放著檸檬和葡萄讓人選擇,一個人得不到葡萄的話,他往往會認為自己的檸檬比葡萄甜,這樣可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這就是“甜檸檬心理”。“甜檸檬心理”

是一種健康的補償心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檸檬”,它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取決於自己的看法,不能求全責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不要總是苛求自己、苛求別人和苛求生活,要發現自己、別人和生活的閃光點並加以利用,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也讓別人輕鬆愉快。

過於追求完美的人,因為對自己要求過高,凡事要求十全十美,希望一切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沒能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便把問題歸咎於自己或別人,這無形中便成了自己的負擔—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久而久之,他會變得心胸越來越狹窄,愛苛責自己和別人,也越來越愛生氣,經常和自己或他人過不去。人適當地自責是有責任感的表現,但自責過度將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白璧亦有瑕,人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個性棱角的個體。

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隻要符合社會道德規範、於情於理不太出格,就可以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做而不必刻意地去迎合他人。

一個人與總是求全責備的人交往時,難免會因對方過於苛刻而感到壓力甚至內心受到壓抑。如果發現別人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雖然他也可能有缺點,但彼此也會相處得比較融洽。“好脾氣”是人交往時的一大“法寶”,不太完美但性情溫和的人更容易讓人覺得可親、可愛。

人生旅途中往往荊棘叢生、沼澤遍布,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在所難免。如果遇上這樣的情況,人應該順其自然,沒有必要自怨自棄、痛苦不堪,而戰勝自怨自棄情緒的關鍵就在於堅定信念,欣賞自己,肯定自己,不求全責備。

肯定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弱點,是對自己的認可,是對自我的接納。人隻有肯定了自己,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心平氣和地接受現實,並樂觀向上地為人處世。

一個小男孩頭戴棒球帽,手拿球棒與棒球,全副武裝地走到自己家中的後院裏。

“我是世上最偉大的擊球手。”小男孩自信地說完,便把球扔到空中,然後用力揮棒,結果卻打空了。不過他毫不氣餒,把球從地上撿起來,又往空中一扔,然後大喊:“我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擊球手!”他再次揮棒,結果仍然落空。小男孩愣住了他又仔細地對球棒與棒球進行了一番檢查,然後再一次把球扔向空中:“我是最傑出的擊球手!”可是第三次嚐試依然以失敗告終。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小男孩發脾氣了嗎?他非但沒有,反而興高采烈地從地上高高跳起,“我是一流的投球手!”他繼續歡呼。

這個小男孩勇於嚐試,不斷給自己打氣、加油,使自己信心十足。盡管他一次都沒有成功,但是他毫不生氣,他不抱怨、不傷心,也沒有一蹶不振,反而能從另一種角度來“欣賞自己”,相信自己經過不斷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很多人不會像那個打棒球的小男孩一樣換個角度來欣賞自己。人倘若總是在斤斤計較,總是在想方設法證明自己,這樣就會每天為自己的想法“找證據”,結果往往是越來越覺得自己平凡、渺小,處處不如人。久而久之,他會心胸越來越狹窄,容易苛責自己及別人,也越來越愛生氣。

倘若一個人自己無法欣賞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那麼,他還怎麼可能有好心情呢?也許你曾為自己沒有富貴的家庭出身而抱怨,也許你曾為命運的波折而惱火,也許你曾為經曆的坎坷而怒從心中起,可是,你有沒有真正平心靜氣地正視過自己呢?

做到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並不容易。別在乎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會成為“包袱”,也不要因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喝彩而生氣,記得隨時為自己鼓掌就好。

如果能夠欣賞自己,連太陽、雲朵、小鳥、花草都會跟你一起笑,你的世界就會變成一個歡樂的天堂。別忘了,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要失去臉上的笑容。生活給予一個人的,不會永遠是讚揚,更多的可能是責難、譏諷和嘲笑。這時,自己一定要學會從自我激勵中激發自信心,化怒氣、怨氣為和氣,學會自己為自己鼓掌。

人們往往希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希望所有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進行,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實際上,這隻是一種理想狀態,各種客觀環境和客觀條件決定了不可能所有人所有事都能如自己所願。雖然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若事情不能如願,人難免會情緒低落。

生活中不可能處處都是鮮花,成功之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自己也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強。那麼,在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時候,在人生出現一些挫折的時候,在麵前沒有鮮花的時候,人應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不妨後退一步,不再苛責自己,也不要自責力不從心,相信人生照樣美好,好心情是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

人們都渴望成功、渴望美好,都追求幸福圓滿、健康快樂。

有渴望、有追求,就會有遺憾、有煩惱。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背著各種擔子:疑惑、雜念、妄想、煩惱等,久而久之,就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為想追求的追不到:事業不夠順、金錢不夠多、身體受病痛煎熬、人情世故處理不好想找相愛的人卻一直找不到……凡事都計較,凡事都放不開,凡事都壓在心裏,人就會很辛苦。所以,人應把心裏的“擔子”

放下,把心裏的“石頭”搬開,使自己放鬆一些,開心一些。

過分地求全責備,人會徒增不快。求全責備的生活態度,必將在無形中給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增添許多難以忍受的煩惱。

這時候,應該冷靜下來,想想看:世上哪有什麼盡善盡美的生活哪有什麼所謂的極樂天堂? 當你能不再對自己、對別人求全責備的時候,不快就會隨之消失。一個人身處誘惑之中,如果心中無欲無求,那麼他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生活在鬧市之中,隻要心中寧靜,那麼處處是好山好水。所以,去除浮躁,靜下心來,踏實努力,才能看到一片好風景。

很多人總想追求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好高騖遠,到頭來可能得不償失,連自己本來具有的東西都失去了。心態健康的人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不足,並寬容對待。人生並不完全是一盤棋,不會走錯一步就步步皆錯。把人生看成一場足球吧!

即使是最偉大的球星也會在比賽中有失誤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努力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而不要總是要求自己踢出去的每一腳都是“妙腳”,甚至是“射門得分”。

不要苛求完美

留白技法是中國山水畫中一種特有的繪畫技巧,即在整體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這種技法看似隨意,卻以無勝有,給人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間,真正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在人感知世界的時候,如果能發現自己的不完美,懂得使用“留白效應”,就會得到正麵的心理暗示,從而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林語堂說:“看到秋天的雲彩才能更明白,原來生命不能太擁擠,處處事事追求完美反而更加不會完美。”的確,生活需要點空白來緩衝、來沉澱。為生活的完美奔波太久的人請停下來看看自己擁有的風景;羨慕別人的人請停下來,看看自己的美麗這樣才能使生命更加鮮活而燦爛,生命的意義也才能添上更多的色彩。

如果一切追求圓滿,不留一點空白,就不會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的期待,就不會有對將來彌補缺憾的曼妙向往。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你非得在生活中苛求完美,那麼等待你的將是無法擺脫的煩惱與遺憾。因為,苛求完美的人總愛往別人的缺點上瞧,容不下任何的瑕疵與不足,他們的眼裏看不到自己和他人的優點,所以他們常為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感到煩惱。

一位記者去采訪兩位頗有名氣的畫家,請他們談談如何發現美,並為世人創造出美來的。其中一位畫家說道:“追求和發現美,是每個畫家夢寐以求的事,將它們訴諸筆端,現於畫紙,更是每個畫家的神聖職責所在,當數義不容辭!”他說到這裏,不無惋惜地搖了搖頭,十分失望地說:“恕我直言,我表示非常遺憾。雖然我跋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到過很多地方,不管是遊曆也好,觀光也罷,然而,我從來沒有找到那股激情,也就是說,沒有找到令我下決心畫下來的完美麵孔。”

這位畫家說到這裏,對記者舉例道:“在每張麵孔上,我都或多或少地發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瑕疵,可以說我的追尋不過是一場夢而已,徒勞而無功。你想,這樣充滿缺陷的麵孔,怎能構成我完美絕倫的畫卷?”

這位畫家連連搖頭,表示無可奈何。而與他齊名的另一位畫家,卻平淡地對記者說:“我從不把我當成一位藝術家,也沒有到國外去追尋什麼靈感,我隻是置身其中,與大眾融為一體,與他們同哭同笑,結果我發現任何一張麵孔都不是微不足道或者一無是處,我總能在其最普通、最平凡的地方,發現其有更美、更與眾不同的東西。”他深情地說:“他們的每張麵孔,都是一件藝術珍品,是一尊維納斯像。”說到這裏,畫家的臉上滿是聖潔的光輝,他說:“這些對我來說,已深感快樂,即使我不是一位藝術家,我生活在他們當中,也心滿意足了!”

同樣是談如何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苛求完美的畫家看到的是這樣或那樣的瑕疵;而承認差異、善於發現美的畫家卻從生活中找到了一件件藝術珍品,發現了一尊尊“維納斯”像可見,不同的心態和不同的審美觀所產生的結果會有多麼不同。

俗話說,縱是白璧也有微瑕。過分追求完美,會使自己產生一種無法實現的落差。隻有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人的一生總是圍繞著生存、學業、事業、愛情、婚姻、家庭忙忙碌碌,有兩難的選擇,有殘酷的競爭,有無奈的放棄,這種時候總會產生失意、壓力、痛苦等,人總會被煩惱糾纏著:工作不順心上司不理解、下屬不合作、下崗失業、親人離去、生病住院、資金被套牢等。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煩惱,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憂愁,老話說得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麵對煩惱,很多人束手無策。每個人的腦容量是有限的,被煩惱塞滿,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有弊無利。老話說:“哭是一天,笑是二十四小時。”可見學會情緒調節是很重要的。

完美是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但是,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被這份對“完美”的追求壓得喘不過氣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榮辱相依,福禍相倚。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沒有哪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對於無法改變的缺陷我們要順其自然,不因缺陷而痛苦,同時更樂觀積極地生活,增強自己的優勢。

有一個年輕人,待人彬彬有禮,做事非常勤奮,可以說是德才兼備。但是,他卻一直苦惱於自身的缺陷—他隻有一隻胳膊,另一隻胳膊在一次上山砍柴時摔斷了。他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看見別人都四肢健全,他實在抬不起頭來。為了戰勝這種苦惱,他便發憤努力學習,每當徜徉於書的海洋之中,他很快就可以物我兩忘。但是,一旦放下書本,那種極端的痛苦與自卑又向他襲來。

山上住著一位八十多歲的高僧,一天,年輕人來到山上。

年輕人向高僧傾訴了自己的苦惱,把那隻因為沒有手臂而空著的袖子轉向高僧,說:“你看,這就是折磨我多年的缺陷。”

高僧把手伸進年輕人的袖管裏,然後抬起頭來微笑道:“什麼缺陷?你的袖筒裏什麼都沒有!”

很多人都渴求生活能夠完美一些,奢望上天能多一些關照,生命的旅途不要有太多的曲折,不要遍布坎坷,但總有事與願違之時。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富貴也好、貧窮也罷,為官也好、為民也罷,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好與壞、富與貧、愛和恨,都需適時放下。擅畫者留白,擅樂者希聲,養心者留空。何時放下,何時就能得到輕鬆。隻要拋開完美主義的念頭,收獲的就是隱藏在平凡和樸實中的幸福。

殘缺也是一種美,像斷臂維納斯。殘缺並不可怕,我們要做的,是學會在殘缺中欣賞美,品味美,創造美。其實,生活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或那樣的殘缺才會顯得鮮活。學著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將有限的生命從苛求完美的“陷阱”中解救出來,學會放鬆自己,這樣才能發現生活中本真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