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細觀生活,矛盾摩擦處處有,恩怨是非時時在。每個人各自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紛紛攘攘,難免有碰撞,如果冤冤相報,隻能將雙方捆綁在無休止的爭鬥中。風物常宜放眼量,擺脫個人的恩怨,不計前嫌,微笑著去生活,別人會更樂於跟你交往,你得到的機會也會更多。
莫讓恩怨折磨自己
現實生活中,v,並指責別人的不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頂多多一個敵人,而一個以德報怨的人卻可能多一個朋友;一個有仇必報的人最多在打擊敵人的那一刹那感到快意,而一個以德報怨的人卻可以享受不被仇恨所駕馭的內心祥和。
其實,細觀生活,矛盾摩擦處處有,恩怨是非時時在,每個人各自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紛紛攘攘,難免有碰撞,如果冤冤相報,非但撫平不了心中的創傷,反而隻能將雙方捆綁在無休止的爭鬥中,徒增怨氣。
其實仔細想一想,之所以會有恩怨是非的煩惱,是因為自己將其看得太嚴重了,才讓自己的內心備受折磨。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上所有的事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根本沒有什麼值得大動幹戈。當你正在氣頭上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等一等,冷靜一下再說。等到心平氣和時,你也許就會發現,一切不足為氣,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
《菜根譚》中有這麼一句話:“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醜。”大意是:自己想求得許多人的喜歡,不如消除一個人的怨恨;希望許多事情都辦得漂亮,不如免除一件事的過錯。即使有了千百人的讚歎、歡喜,也不如平息一個人的怨尤使人歡喜。所以說平怨消氣是人福氣的根源。
原諒是一種風格,寬容是一種風度,以德報怨是顯示高度涵養的、超越個人之間恩恩怨怨的、協調和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最佳方式之一。有如此美德之人,不僅不會讓自己生氣,而且還能讓別人開心。人唯有對世事時時心平氣和、寬容大度,才能處處有朋友,快樂常相伴。
一位農民的莊稼被鄰人的牛踩壞了。這位農民沒有大驚小怪、連聲叫喊,而是捉到牛後把它牽到蔭涼處喂以水草,並在牛臥倒休息時為它驅趕蚊蠅。鄰人見後慚愧不已,一再道歉、致謝,並主動賠償損失。
試想,要是這位農民為出一時之氣而把牛痛打一頓,結果將會如何呢?很可能惹出新的紛爭,甚至因此結下仇怨。可見,以德報怨,怨恨自消;以怨報怨,積怨益深。
想要修煉得有涵養並非易事,人要擺脫恩怨的困擾就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發怒,也不能因為一點言語不合就亂發脾氣。心胸和度量不隻體現在大是大非上,還體現在日常小事上。人為什麼會被怒氣牽著走呢?是因為心中的計較太多,比如計較得失、計較別人的輕慢等,如此恩怨才會糾纏自己。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麵臨的恩怨是非衝突事件過多時,人就會煩躁、焦慮和緊張。如果人終日生活在對往事痛苦的回憶中,反複品嚐過去曾受的挫折,心中委屈,怒火難平,心情就會越發憂鬱、生氣,對現實就會越發不滿、憤怒,心理就會更加不平衡,猶如火上澆油,怒氣會越來越盛。
擺脫恩怨是非、不生閑氣的一大“法寶”就是“遺忘”。一個人的情緒受環境影響是很正常的,但你苦著臉,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處境並不會有任何的改變;相反,如果你能忘卻那些恩怨是非,你就能使自己的身心獲得寬慰。忘掉恩怨是非,你就能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激發出新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經過一場激戰,有兩名來自同一個小鎮的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
他們倆相互鼓勵,相互寬慰,在森林裏艱難跋涉。十多天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與部隊聯係上。他們靠身上僅有的一點鹿肉維持生存。經過一場激戰後,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然而剛剛脫險走在後麵的戰士竟然向走在前麵的戰士安德森開了槍。
子彈打在安德森的肩膀上。開槍的戰士害怕得語無倫次,他抱著安德森淚流滿麵,嘴裏一直念叨著自己母親的名字。安德森碰到開槍的戰士發熱的槍管,怎麼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戰友會向自己開槍。但當天晚上,安德森就原諒了他的戰友。
後來他們都被部隊救了出來。此後30 年,安德森假裝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安德森後來在回憶起這件事時說:“戰爭太殘酷了,我知道向我開槍的就是我的戰友,知道他是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來。直到我陪他去祭奠他母親的那天,他跪下來求我原諒,我沒有讓他說下去而且從心裏真正原諒了他,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好朋友。”
安德森在得知自己的戰友對自己開了黑槍之後,完全可以義憤填膺地將其擊倒。但安德森從戰爭對人性的扭曲、人求生存求團圓的天性出發原諒了他的戰友,與曾經想殺害自己的人做了一生一世的朋友。
如果安德森在氣急敗壞之下選擇了報複,殺害了戰友,那他日後的生活會快樂嗎?他的心靈會平靜嗎?也許,他一生都會糾結著這事,一生都在自責、愧疚中度過。
風物常宜放眼量。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朋友之間也難免有一些糾葛。人如果能擺脫個人的恩怨,不計前嫌,微笑著去生活,會增加親和力,別人更樂於跟他交往,他得到的機會也會更多。隻要不是大的原則問題,就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與人為善,寬以待人。不能有理不讓人,無理爭三分,更不能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臉紅脖子粗,雙方傷了和氣。人要有寬大為懷的高風亮節,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快樂之道的人。
讓情緒及時“轉向”
生活中,每個人的情緒都會背負著很多不必要的東西,比如嫉妒、疑惑、雜念、妄想、煩惱和善惡是非等,這時就要避免“毛毛蟲效應”,讓情緒及時“轉向”。
何謂“毛毛蟲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法伯曾做過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稱之為“毛毛蟲試驗”:他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之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圓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鬆葉,然後開始觀察毛毛蟲的反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圈地爬,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一圈圈地爬,一連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腸轆轆和精疲力竭而死。
法伯曾這樣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子或者因為愛吃的食物的誘惑而改變方向,但遺憾的是它們並沒有這樣做。它們完全可以自己避免餓死的悲劇,但它們擺脫不了原來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一條筋”地鑽進了“牛角尖”
而無法自拔。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隻會循著一個固定方式,沿著以往的習慣或者思路,不會轉彎,從而導致自己深受其害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毛毛蟲這種毫無意義的重複繞圈子而不知道轉向的悲劇還說明:工作中人不能隻關注自己腳下的路,還要抬頭看看自己的方向是不是正確,如果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向,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
一個女子報名參加一次電影女主角的海選,導演挑來挑去,最後隻剩下她和另一位候選人,論外形和氣質,非她莫屬。然而她因為一點小小的失誤造成了導演的猶豫,但還是偏向於她的。
不巧這時外界又傳出了有關她的流言,她難平一時怒氣,幹脆賭氣退出了競爭。
顯然,這個女子的情緒完全被攪亂了,她放棄了機會。這就是不會讓情緒及時“轉向”的後果。試想一下,隻要自己站得直、行得正,外界的評價和流言蜚語又怎能傷害到自己呢?
“身正不怕影子斜。”人隻要能平心靜氣地保持正常的情緒,就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做出正確的選擇。有人為了賭一時之氣,偏離了自己原來的軌道,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並不會對別人有任何影響。
不少人在工作、生活、愛情、婚姻中,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不能讓情緒及時轉向。但很多世事鬱積的遺憾和委屈又豈是一口氣能賭掉的?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領蜀國大軍北伐曹魏。魏國大將軍司馬懿采取以逸待勞的拖延策略,不與蜀軍正麵交戰,消耗對方實力。這一招著實厲害,蜀國的軍隊遠道而來,後勤補給困難,如果不速戰速決,勢必難以取勝。
為了讓司馬懿出兵,諸葛亮派人給他送去一件女人的衣裳,並且下了一封戰書:“不敢出兵,這跟婦人沒有什麼兩樣。你如果是一個真正的男兒,就出來兩軍交戰;否則,就穿上這件女人的衣服吧!”
“士可殺不可辱”,這些挑釁性的言辭激怒了司馬懿,但是他轉念一想,諸葛亮是在故意讓自己意氣用事、倉促出兵啊!
於是,司馬懿強壓著怒火,下令全軍堅守不出,等待作戰時機。
幾個月後,諸葛亮病逝,蜀軍悄悄退兵,司馬懿不戰而勝。
作為三軍統帥,司馬懿能夠在緊要關頭讓憤怒的情緒及時地“轉向”,不憑感情用事,做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這是他最後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
人要能讓自己從氣憤中及時轉個彎,痛快地扔掉自己的“情緒包袱”,為自己選擇無害的發泄方式,學會控製自己的壞脾氣堅持心理上積極的自我暗示,這對改變不良情緒很有幫助。
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人發出這樣的歎息:“假如我當初能夠冷靜點兒,頭腦沒那麼熱,做決定時不那麼意氣用事,不在沮喪時選擇放棄,恐怕我現在已經很有成就了吧!我的生活也要比現在幸福得多吧!”
許多人之所以壯誌未酬,過著悔恨悲愁的日子,就因為他們在關鍵時刻頭腦發熱,沒能冷靜地思考形勢。冷靜明智的人則不同,他們不管前途怎樣黑暗,心頭怎樣沉重,都要等到憂鬱、沮喪的心情消散,頭腦冷靜下來以後,再去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案一個人如果凡事斤斤計較,不會調整不良情緒,不會擺脫不良情緒,得理不饒人,動輒生氣,那麼他生活不會快樂,也將一事無成。人要把心上的擔子放下來,讓自己不良的情緒“轉向”,從容應對各種不快之事,麵對坎坷世態及冷暖人情。
生活中有些事需要努力,需要認真,但每天埋怨自己是多麼的辛苦,世界對自己是多麼的不公,並不能讓自己消極的情緒及時“轉向”,這是自己不開心的根源。掉個頭,轉個彎,也許會輕鬆很多。
有一句話說得極妙:“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好好控製自己的情緒,才是聰明之舉。
人生的漫漫長路上,幾乎沒有人永遠與鮮花和微笑相伴,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人隻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不快來打擾,煩事、亂事總會在一些不經意的瞬間觸動人敏感的神經,在人心靈的土壤裏潛滋暗長。此時,你應該趕緊斬斷不快,把那些不利於自己前行的不快像倒掉垃圾一樣清除幹淨,讓自己不要去想,不要去在意,步履輕鬆地繼續前行。
用自製戰勝憤怒
如果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優雅、最有內涵的人?其中一項答案應該是有自製力的人。所謂自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指能夠善待別人,也能夠善待自己的能力。真正有自製力的人往往溫文爾雅、謙遜知禮,不會輕易動怒,更不會主動向別人挑釁。
有人曾對身處監獄的成年犯人作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那些犯罪的人之所以淪落到監獄中,90%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自製力。因為缺少自製力,他們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一個人如果缺乏自製力,就會把生活變得一團糟。相反,一個人如果擁有自製力,他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個人,不管出身如何高貴、長得多麼漂亮、受過多高的教育,一旦表現出暴戾、唐突、殘忍、尖刻和任性,就會被打上粗俗的烙印。很多人妄圖用華麗的衣著和精致的飾品來“包裝自己,然而他們忽視了“自製力”,於是欲蓋彌彰,掩不住衣服和飾品底下的那份“庸俗”。
一次,英國政治家斯蒂芬·道格拉斯在參議院開會時,一個政敵對他出言不遜,用非常惡毒的話辱罵他。他站起身來,平靜地說道:“這不是一個紳士口中說出的話,你不要指望紳士會做出回答。”
無獨有偶。
在倫敦,一個年輕女士疾步穿過街道拐角,不小心和一個人撞上了。那是一個要飯的小孩,衣衫襤褸,幾乎被撞倒。女士趕緊刹住腳步,轉過身子,聲音非常柔和地說:“請原諒,孩子,撞到你了,真對不起。”小孩睜大了眼睛看了她一會兒,然後摘下帽子,向她深深鞠了一躬,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英國政治家柴斯特菲爾德說:“一個人隻要有自製力,不管別人舉止怎麼不適當,都不能傷他一根毫毛。他本身給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會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沒有自製力的人,容易讓人生出侮慢的心理。”
一個有自製力的人,可能會失去物質財富,但不會丟掉他的勇氣、樂觀、希望、德行和自尊。即使他沒有了物質財富,他仍然是個很“富有”的人。
自製力同樣是一種財富,而且它所產生的力量是金錢所遠不能企及的。有自製力、有內涵的人往往可以無往而不勝,用人格魅力感染他人,讓他人感到心情愉悅,並讓他人認為自己是個可靠的人、優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在一家百貨公司受理顧客投訴的櫃台前,許多人爭著向櫃台後的那位年輕女郎訴說他們所遭遇的困難,以及這家公司做得不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