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遇事隻有不急不怒,寬容待之,才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妥善解決問題,及時化解怨氣。有修養的人能夠有效控製自己的情緒,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不會使自己的心情處於氣憤、糾結之中。
控製情緒,以靜養心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靠吸食別的動物的血生活的吸血蝙蝠,它們常常叮在野馬腿上吸血,而野馬不管怎樣暴躁地狂奔,就是拿這些可怕的小家夥沒有辦法。蝙蝠們吸足了血才離開,而不少野馬在狂奔中反而消耗了更多的體力,甚至被吸血蝙蝠折磨而死。後來,動物學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很少,並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死去的真正原因是它們的暴躁和沒命地狂奔。
“野馬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有所體現:有些人因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動肝火,或者因別人的過失而憤憤不平,以致時常抑鬱,在苦悶中無法自拔。
暴躁是人時常會遇到的極端化的情緒。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但有的人遇事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情緒激動起來就暴跳如雷,讓自己陷入不良情緒的困境中,從而導致情勢對自己更加不利。
人隻有遇事不急不怒,寬容待之,才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妥善解決問題,及時化解怨氣。有修養的人都能夠有效控製自己的情緒,而不會使自己的心情總處於緊張之中。
那麼,人應該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呢?
首先,要避免氣血過盛。從生理上說,人的氣血對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就像“水滿則溢,月滿則缺”一樣,氣血太旺,血往上湧,那麼脾氣就上來了;反之,氣血不足,血行不暢或血脈空虛,就會出現心悸氣短等現象,人就容易抱怨、消極,時時感到有壓力。
要控製氣血,人就要調整心情,讓自己平靜。心為五髒之首,平時我們首先就要安心神,隻有把這個“君王”穩住了,其他五髒就好管理了,情緒就能夠緩和,心氣就能夠順暢。
有一個脾氣極差的婦人,常常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而亂發脾氣,於是她決定去尋找智者為她指點迷津。婦人找到了智者,向他訴說了自己的心事,態度十分懇切,渴望從智者那裏得到啟示。智者一言不發地聽她講述,等她說完了,就把她領到一間屋子裏,然後鎖上房門,無聲而去。
婦人本想從智者那裏聽到一些開導的話,沒想到智者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把她關在這個又黑又冷的屋子裏。她氣得頓足大罵,但是無論她怎麼罵,智者就是不理會她。婦人實在忍受不了了,便開始哀求,但智者仍舊無動於衷,任由她在那裏說個不停。
過了很久,屋子裏終於沒有了聲音。智者在門外問:“不生氣了嗎?”婦人說:“我隻生自己的氣。我怎麼會到你這裏來!”
智者聽完,說道:“你連自己都不肯原諒,怎麼會原諒別人呢?”
於是轉身而去。
過了一會兒,智者又問:“還生氣嗎?”婦人說:“不生氣了。”“為什麼不生氣了呢?”“生氣有什麼用呢?隻能被你關在這個又黑又冷的屋子裏。”智者說:“你這樣其實更可怕因為你把你的氣都壓在了一起,憋在心裏,一旦爆發會比以前更加強烈。”說完,他又轉身離去了。
等到第三次智者問她的時候,婦人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你不值得我為你生氣。”“你生氣的根還在,你還沒有從氣的旋渦中擺脫出來!”智者說道。
又過了很長時間,婦人主動問道:“智者,你能告訴我氣是什麼嗎?”智者走進屋內,並不說話,隻是看似無意地將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
婦人頓悟:原來,自己不氣,哪裏來的氣?心地透明,何氣之有?
氣由心生。一個人要能控製住自己的怒火,多一點包容,少一些計較。
其次,要有效地控製自己的大腦,掌控自己的情緒,還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自己和他人,時時在清靜的環境中反省自己。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處理一件複雜的事情,簡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有時會忽然間恍然大悟。這就是當時能否靜心的作用,如果一個人能排除世事紛擾,不急不氣,靜心對於解決問題來說,益處是巨大的。
所以,人要想修煉好自己控製情緒的能力,一定要時常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如果你隻是為生活疲於奔命,你越想讓自己的心靈放鬆反而越難,所有的神經都會緊張起來,容易起急發火。而借助狂歡、吃喝玩樂想讓自己放鬆的方式更是適得其反隻會讓人疲憊的心靈壓力越來越大,火氣越來越盛。
靜下心來最好是放空思想,可以品味一下流連舌尖的舒暢茶香,可以聞聞玫瑰花沁入心脾的芬芳,可以感受一下眼前人溫柔的微笑,甚至可以聽聽竹葉摩挲的沙沙聲。生活中不缺少美,也不缺少快樂,全在於自己的發現與感受。靜下心來,止一止心靈的饑渴,安撫一下煩躁的情緒,用心感受生活,在真實簡單的快樂中緩解緊繃的情緒,平複失控的心情。
另外,抽時間散散步,讀讀書,聽聽音樂,參加一項自己喜歡的活動,多與朋友、家人說說話,這些都是不錯的靜心方式。
當我們調整好身心,真正靜下來之後,就會發現自己處在自由自在地體驗生活的祥和與快樂的心態中。
遠離忌妒的“炸藥包”
說起“忌妒”這個話題,許多人不自覺地就會想起《三國演義裏麵的周瑜,周瑜是被氣死的。有的人因為忌妒人比自己強、忌妒人的才華或者能力超過自己而滿懷怒氣、怨氣。他的嫉妒心一旦爆發,情緒難以控製,就做出許多過激的事情,以致造成對人對己都不好的後果。
人的價值不會因忌妒而增加,卻會因忌妒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和聲譽,最終不但苦了自己,還會殃及無辜。人有什麼樣的價值,別人自有評判。忌妒不能增加一個人的價值,對人的危害卻是實實在在的。心理學家觀察研究證明,忌妒心強烈的人因情緒愛激動易患心髒病,而且死亡率也較高。此外,如頭痛胃痛、高血壓等,易發生在忌妒心強的人身上,而且藥物的治療效果也較差,因為“心病還需心藥治”,“忌妒病”更是如此一般而言,忌妒心理較多地產生於周圍熟悉的年齡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隻有采取正確的比較方法,多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不要鑽“他為什麼比我強”的“牛角尖”而要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一定會用自己的努力、用實踐證明自己會比他強,用積極樂觀的情緒驅散心中的陰霾,才能免受其害。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忌妒心理是很普遍的,這是人的本性之一。英國科學家培根就曾經指出:“在人類的情欲中,忌妒之情恐怕是最頑強、最持久、最能讓人生氣的原因了。”
忌妒是一種想突出自我的表現欲,不少人住房講究寬敞,買車講究豪華,穿衣講究名牌,喝酒講究名貴,就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表現欲,如果別人哪點比自己強,他們往往會產生怨恨或者刻意報複的念頭,甚至會在背地裏損人利己。
具體來說,忌妒是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是對別人的成就感到不快的一種心理感受。忌妒是一種不健康的性格缺陷與心理障礙,是一種消極的情感表現,通常的表現就是生“強於自己的人”的氣。當今社會充滿競爭,個體之間的差異在交往中日益突出,往往造成更多的忌妒心理。
《科學蒙難集》一書中記載有這樣一件事:舉世聞名的大化學家戴維發現了法拉第的才能,於是將這位鐵匠之子、小書店的裝訂工招到皇家學院做他的助手。法拉第進入皇家學院之後進步很快,接連搞出多項重要發明,就連在戴維失敗的領域也取得了成功。
然而,當法拉第的成績超過戴維之後,戴維心中不可遏製地燃起了忌妒之火。他不僅一直不改變法拉第實驗助手的地位,而且還誣陷法拉第剽竊別人的研究成果,極力阻攔法拉第進入皇家學會。這大大影響了法拉第的創造進程,直到戴維去世,法拉第才開始其真正偉大的創造發明。
戴維本應享受“伯樂”的美譽,卻因忌妒心理阻礙了法拉第的迅速成長,不僅平時自己時常生氣,也使自己背上了阻礙科學發展、使科學蒙難的“惡名”,留下了令人遺憾的人生敗筆其實,人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忌妒心,不過很多人在產生忌妒心時能夠理智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控製自己的忌妒心。
也有少數人由於忌妒失控,采取各種極端的行為尋求自己的心理平衡,往往最終損人也不利己。
社會中,人因為有了各種身份、地位、財富等級的差別,產生忌妒心也是人之常情。但要有個度,忌妒多了,會產生不良的心態,就會生氣與怨恨。有的人因為忌妒過盛,往往對別人忌恨仇視詆毀中傷。
所以忌妒心一旦產生,就要立即把它消除,以免其作祟而讓自己情緒激動,引發陰暗的報複心理,成為可怕的“炸藥包”人要學會豁達開朗、欣賞他人,其實自己在欣賞和學習他人時,便是在使自己進步!隻要自己一直保持虛懷若穀、欣賞他人的心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自己也就沒了煩惱。
一個人要想做到保持平和不忌妒的心態,就要努力提高以下幾方麵的修養:
一是培養信心。信心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勇氣去麵對別人優於自己的現狀,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能力,爭取達到夢寐以求的目標。培養信心需要給自己製定一個目標,這樣才能有助於用積極的行動驅散不良的情緒。
二是培養承受能力。人人都想過幸福富裕的生活,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看見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眼紅、忌妒,這是人的劣根性在“作怪”。一定要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對別人的榮華富貴不羨慕、不忌妒,而要將忌妒的消極心理轉變為積極的動力。
三是積極樂觀。人的一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如果自己暫時沒有別人過得好,也不要怨天尤人,忌妒別人的幸運,甚至希望別人也遭到不幸,要用樂觀的心態去麵對厄運,不抱怨世事不公,更不要跟別人賭氣。
四是要有平常心。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麵對的是達官顯貴,還是位高權重者,都要不卑不亢,尊敬但不卑躬。
命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生活給予每個人的幸福其實都不少,隻是比例不同、時間不一樣而已。人不要被眼前的浮華而迷惑,不要欲望太強、愛慕虛榮,以免引爆忌妒的“炸藥包”。
別讓“心理牢籠”限製你
“心理牢籠”是指一個人由於自我設限心理而導致自卑或者自我放棄,以至於利用自己的優勢也很難攻破困難心理定式的心理學現象。“心理牢籠”不是因為外界環境的惡劣造成的,它是人自己營造的。“心理牢籠”效應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緒。自我設限是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降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自我設限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心理牢籠”
所限製,其潛力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其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雖然“心理牢籠”很可怕,但人有突破“心理牢籠”的本能,這種本能就是精神意誌的力量,有了這種力量,什麼樣的“心理牢籠”都可以被摧毀。
人生一世誰都想成功,但為什麼在生活中有的人活得瀟灑自如,有的人卻將自己的人生弄得一團糟,即使是一些原本很有潛質的人終生也未能成功?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優勢,常常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的傑出人物之一,他曾經說過:“自卑會浪費你的優勢,浪費的優勢就是‘陰影裏的日晷’。”
“心理牢籠”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著致命的傷害。因而,如果你發現自己因為自卑或者其他消極情緒而產生了“心理牢籠”,就要用理性的態度把它鏟除。解開束縛自卑的繩索對你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而言至關重要。
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天,動物們聯歡,猴子為大夥兒跳舞助興,大夥兒對它的舞姿讚不絕口。
旁邊的駱駝好生羨慕,有些按捺不住了,心想:“我也想個辦法,讓大家誇我一番。”駱駝走上前去,大聲說:“各位,請安靜,我給大家跳一曲駱駝舞,怎麼樣?”動物們聽了,都很興奮。
駱駝向大夥鞠了個躬,然後搖擺起笨重的身體來,它的舞姿笨重而滑稽。結果,它不僅沒有贏得讚譽,反而讓大家嘲弄不已。
事實上,如果你沒有自我突破的意識,總是被“心理牢籠”
限製,老是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不招來別人嘲笑才怪! 成功之道,在於發現優勢,利用優勢。
你有你自己的優勢,為什麼要去模仿別人呢? 最明智的選擇是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揚長避短。如果你天生好奇,這是一種優勢;如果你爭強好勝,這是一種優勢;如果你責任心強,這也是一種優勢;任何貫穿始終的思維、感覺或行為模式,隻要能產生效益,都是一種優勢。
生活的真正悲劇,並不在於我們沒有足夠的優勢,而在於我們未能使用我們擁有的優勢。如果你想成功,用你的優勢為別人造福,那你就應該首先認清自己的優勢。
有這樣一個童話故事:
美麗的長發公主因聽信巫婆的言語,認為自己醜陋無比,於是將自己囚禁在塔裏不肯出來。直到有一天,一位英俊的王子從塔下經過時發現了她,將她救了出來,公主才認識到自己的美麗,同時也獲得了自由與解脫。
這是一個童話故事,卻蘊含著既簡單又深刻的哲理。不要完全相信你聽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他人的議論而鄙視自己,否則你就會陷入自卑的“心理牢籠”。
有些人身上的自卑,是拿別人的優點、長處與自己的缺點、短處進行比較的結果,卻不知自己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潛力,久而久之,喪失自信,精辟萎靡,不知不覺地為自己營造了自卑的“心理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