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控製情緒少生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3 / 3)

如果心情不好,轉移話題,或者做其他事情用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可以使不好的心情有所緩解;可以把自己不開心的事告訴朋友、親人,或者痛痛快快大哭一場;還可以去空曠之處高喊幾聲,或者到體育場暢快淋漓地進行體育運動,這都是掃除壞情緒的方法。

仰望藍天白雲,在輕鬆愉快的遐想中神遊物外;默默地與自己的心靈輕聲細語地交流,感悟靜謐的寧靜,體悟生命的真諦;用心去傾聽音樂,讓自己沉浸在愉快的旋律之中而忘記煩惱,重新激發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情與熱愛,這些都是給情緒“排毒”的“良藥”

駕馭情緒,笑對生活

人的情緒猶如複雜多變的大海,常常大起大落。喜悅時如沐春風,傷心時愁腸寸斷,生氣時急火攻心,抑鬱時黯然神傷。

這就是典型的“心理擺”效應。

有個人每天都在固定的地方向某報攤買一份報紙,盡管這個攤販的臉色一向都很難看,但他還是每次都對攤販客氣地說聲“謝謝”。有一次,與那人同行的朋友看到這種情形,便問:“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是的。”“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那人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呢?”

是啊!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行為、言語來決定我們的情緒呢?別人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我們,我們無法阻止,但是我們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被他人所左右。當然,這得經過一番心性的錘煉才能做到。

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無可非議,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製,聽之任之,則易成為人生成功的一大障礙。樂極會生悲,而盛怒之下很容易做出不該做的事、不能做的事,事後再找後悔藥為時已晚。

在生活中,人們感受周圍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觀念,做出自己的判斷,無不是由自己的內心來進行。然而,憤怒的情緒常常幹擾人們的心靈,使之出現種種偏差。成功的人往往能成功地駕馭情緒,而失敗的人則往往被情緒所駕馭。

說到此,讓人不由得想起一位既能製己之怒,又能激人之怒的“情”場高手,那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魏主曹睿封76 歲的王朗為軍師來戰蜀兵的情節中,本想“隻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而退”的王朗,結果卻被諸葛亮輕搖三寸之舌,給活活氣死了。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疾呼:“既生亮,何生瑜!”最後口吐鮮血而亡。

王朗和周瑜的才學比諸葛亮差到哪裏了嗎?其實未必,隻是在“情商”的管理,即在怒氣的控製上他們差了太多。

人應該學會微笑,因為微笑往往會決定人當時的心情,給別人一個微笑,別人也會回報自己一個微笑。微笑並非隻為了社交,微笑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自己開心了,就會覺得晴也好雨也好,凡事都可以讓自己快樂。所以,微笑既可以讓自己開心,也可以感染別人的心情,使周圍充滿陽光!

每天早上醒來,睜開眼睛之前先要提醒自己放鬆一下、微笑一下,以愉悅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不管昨天是生氣還是煩惱隻要自己有了自信的微笑,那麼每天都會是個好的開始。自然地真心地微笑,會改善人一天的心情,影響人以後的生活。

人不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微笑以對,不要愁眉苦臉。有人會問:“這會不會有點不切實際呢?若是問題無法解決,又怎麼笑得出來呢?”但是,若是笑臉善言,迎刃解難,有什麼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呢?又怎麼會愁眉苦臉呢?

有一位朋友,每次與不同的人見麵時都心情愉快,眉開眼笑。

大家打趣說:“那是因為他家庭事業兩得意,所以才春風得意。”

他笑著說:“不,我不是因為順心如意才快樂;而是因為我一直很快樂,所以做什麼都順心如意。”

這位朋友說得對,不是順心如意讓人歡喜,而是心生歡喜才讓人順心如意。快樂使人微笑,先微笑,快樂就隨之到來。

快樂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生活壓力能讓人心情低落,情緒緊繃會讓人滿腹怨氣,其實,人遺忘的隻是久違的笑容。試試這個秘訣:先快樂,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不要再等待快樂的事情發生,不要再期待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才快樂,要先控製自己的情緒,展露微笑越早,壓力越小!

微笑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與貧富、地位、處境等沒有必然的聯係。

微笑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生活的尊重。微笑是有“回報”

的,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你對別人的微笑越多,別人對你的微笑也會越多。

在受到別人的誤解後,你可以選擇暴怒,也可以選擇微笑。

通常微笑的力量會更大,因為微笑會震撼對方的心靈,其所顯露出來的豁達氣度會讓對方自愧不如。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有時候過多的解釋、爭執是沒有必要的。對於那些無理取鬧、蓄意詆毀的人,給他一個微笑就好,何必生氣呢?

當年,有人到處宣傳愛因斯坦的理論錯了,並且說有一百位科學家聯合作證。愛因斯坦知道了這件事,隻是淡淡地笑了笑說:“一百位?還需要這麼多人?隻要證明我真的錯了,一個人就行了。”

愛因斯坦用微笑化解了憤怒,他的理論經曆了時間的考驗,而那些人最終讓一個微笑打敗了。

如果我們能擁有一種向全世界微笑的心態,自己的心胸就會徹底打開,完全接納自己,就不會去計較得失,更不會因此而生氣。人要想獲得生活對自己的“微笑”,就要努力地以微笑麵對生活。記住,生活是麵鏡子,你笑它也笑。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煩惱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由於每個人對待煩惱的態度不同,所以煩惱對人的影響也不同。

樂天派的人一般很少煩惱而且善於淡化煩惱,所以活得輕鬆,活得瀟灑;而小心眼的人則喜歡自尋煩惱,一旦有了煩惱就扔不掉自己不開心,別人也不高興。

其實,人的大多數煩惱都是自找的。隻有微笑是最好的、最自然的、最容易驅散怒氣的方式。

微笑發自人的內心,無法偽裝。保持微笑,人生會更加美好微笑是人最好的名片,誰不希望跟一個樂觀向上的人交朋友呢?微笑是朋友間最好的語言,一個自然流露出來的微笑,勝過千言萬語,能化幹戈為玉帛。

微笑是一種很重要的修養,微笑的實質是親切,是鼓勵,是溫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總是會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總是容易取得成功。

愛和信任讓生活更美好

人是群體性動物,需要各種各樣的交流、關心和幫助。對於每個人來說,愛都有絕對的吸引力。人們對愛有種非常強烈的渴望,不管是友愛、愛情還是家人的關愛,人們都希望得到。

從愛中可以感到自己的價值和分量,也可以促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朋友和家人有價值的人。

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那是暴風雨過後的一個清晨。一位老人到樹林裏散步,在一棵大樹旁,老人看到有一隻鳥兒在焦躁地拚命對著樹下凋謝的枝葉喳喳鳴叫個不停。老人感到有些奇怪,於是小心翼翼地走近那棵大樹。直到老人站在那棵大樹下,樹上那隻鳥兒也沒有被驚飛,依舊焦躁地對著樹下拚命叫個不停。老人側過頭靜靜聽了聽,他聽到隨著樹上那隻鳥兒的鳴叫,淩亂的樹葉下有一聲一聲微弱的鳥兒應和聲。老人明白了,他慢慢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扒開那一堆被暴風折斷的枝葉,在一根濕漉漉的樹枝下,他發現了那隻鳥兒。

那是一隻被砸斷了翅膀和腿的綠頭鶯,十分可愛,隻是暴風雨把它的羽毛打得淩亂而潮濕,它的一個翅膀無力地低垂著,一隻腿也不能站立,它驚恐地瞪著豆粒一樣的眼睛,絕望地回避著老人的目光和伸向它的那一雙大手。

老人把它小心翼翼地捧到手中,但他無法把它送回樹冠裏那個高高的鳥巢中。老人想了想,便捧著它回家去搬梯子。老人捧著這隻受傷的鳥兒走的時候,樹上那隻鳥兒悲鳴著一直追著老人,直到老人搬來梯子,把受傷的這隻綠頭鶯小心翼翼送到高高的鳥巢裏時,樹上的那隻鳥兒才安靜下來。

從此,老人每天散步都要走到那棵樹下,抬起頭靜靜地朝著樹冠裏的那個鳥巢張望張望,但令老人失望的是,從巢裏飛進飛出忙忙碌碌的都隻是那一隻鳥兒,卻從來沒見兩隻鳥兒出雙入對過。老人又回家搬來了梯子,爬上梯子一看,那隻受傷的綠頭鶯還在鳥巢裏,雖然好多了,兩條腿也可以站起來,但它的那一個翅膀卻依舊無力地低垂著。老人很難過,放了一些米粒在巢裏。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老人發現那隻完好的綠頭鶯更加忙碌了,他也發現那隻傷殘的綠頭鶯還在巢裏幸福地活著。

老人十分感慨,他本來就是個熱心腸的人,隻要村子裏有家庭不和睦的,他便會找上門去給他們講這兩隻綠頭鶯的故事,聽得村子裏的人都唏噓不已。後來,老人再搬上梯子給那兩隻綠頭鶯送米粒的時候,驚訝地看見,在那棵大樹下,撒著一層層雪白的米粒,而且,那樹上還有了一隻十分漂亮的木質鳥箱。

又過去了兩年,老人老得走不動了,他央求家人抬他到樹下最後一次看一看那一對綠頭鶯。家人說:“您放心吧,滿村子裏的人都惦記著那一對鳥兒呢,隔三岔五常有人到大樹下撒穀物和米粒。”

漸漸地,這故事傳到了另外的村莊,傳到了縣城,傳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許多陌生的人都慕名來到了村子裏,慕名走進那片樹林,來看那一對鳥兒。其實,那已經不是兩隻十分好看的鳥兒了,它們已經有些蒼老了,神態慵懶,羽毛有些脫落,啼鳴聲也不再清脆,但人們還是絡繹不絕地千裏迢迢趕來看望它們,就像仰視一幅經久不衰的經典名畫。

是的,愛是被人永遠惦記和敬慕的,不管它是錦衣玉食滋養的,還是一枚枚草籽滋養的,隻要有愛的注入,它都會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高爾基說過,對他人的評價不能代替真誠的關心,真誠的關心讓人心裏那股高興勁兒就跟清晨的小鳥迎著春天的朝陽一樣。愛是改變命運和世界的唯一煉爐,即使是一座地獄,一旦被注入了愛,也能變成天堂。的確,如果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就很容易變得敏感、多疑,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和任何事,哪怕對方的善意十分明顯。當然,多疑、敏感的人也不會把自己的愛輕易給予他人。他們的不良情緒會永遠充滿頭腦,“稀釋”

掉本身應該擁有的快樂。在不相信他人的讚美、不相信他人的幫助的不良情緒下,相伴而來的是自信心受到打擊。

信任是人生中偉大的力量,而被人信任也是人生中很大的幸福。人與人之間有了相互信任,會讓生活更加美好。

一艘貨輪在煙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駛。一個巨浪襲來,一個在船尾清洗甲板的黑人小男孩掉進了波濤滾滾的海裏。小男孩大喊救命,無奈風大浪急,船上的人誰也沒有聽見。求生的本能使小男孩在冰冷的海水中拚命地遊。到後來,小男孩力氣快用完了,實在遊不動了。

小男孩覺得自己要沉下去了,幾乎都要放棄了。這時,他想起了老船長那張慈祥的臉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長知道我掉進海裏後,一定會來救我的!”想到這兒,小男孩鼓足勇氣用最後的一點力量又朝前遊去……

過了一段時間,船長終於發現那個黑人小男孩失蹤了,當斷定小男孩是掉進海裏後,他下令返航回去找。這時,有人說:“這麼長時間了,就是沒有被淹死,也讓鯊魚吃了……”船長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決定回去找。又有人說:“為一個小黑孩,值得嗎?”船長大喝一聲:“住嘴!”終於,在小男孩就要沉下去的最後一刻,船長趕到了,救起了他。

當小男孩蘇醒過來之後,船長扶起他問:“孩子,你怎麼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小男孩回答:“我知道您會來救我的,一定會的!”“你怎麼知道我一定會來救你?”“因為我知道您是那樣的人!”

原來,正是這種偉大的信任,使小男孩在冰冷的海水中堅持了幾個小時,從而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一個人能被他人信任也是一種幸福。他人在絕望時想起你,相信你會給予拯救,對你來說更是一種幸福。信任別人,也不辜負別人的信任,這是快樂的密碼。信任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也許幾句坦誠的話語,便能打開一扇緊閉的心門,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如果說信任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那麼猜疑就是隔在彼此間的“毛玻璃”。

一個人借了1000 塊錢給同事,他的一個朋友說:“萬一他不還呢?”這個人特自信地說:“放心,他人品很好。”但就在他的朋友列舉了很多借錢不還的例子後,這個人變得緊張起來,最後竟然惶恐地認定這1000 塊錢打了水漂了,鬱悶至極。然而轉天,同事就還了錢,這人自我解嘲地說:“真是沒事找事,淨瞎想!”

也許,這是很多人的通病吧—當客觀事實與我們悲觀的想象發生衝突的時候,後者馬上就占了上風,於是出現了很多莫名的煩惱。

有句俗語說:“猜疑把你我都變成了傻瓜。”然而,人們還是經常推斷、猜疑別人的反應和行為。人們常以為事物是不變的,人是不變的。實際上,他們根本觀察不到事情已發生的微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可促使他們采用與過去不同的行為方式。

所以,遇到問題要調查研究再做出判斷,絕對不能毫無根據地猜疑。疑神疑鬼地猜疑,往往會產生錯覺。

阿布·卡恩說過:“信任就像一根細絲,弄斷了它,就很難把兩頭再接回原狀。”所以,不管在生命的哪個階段,你能擁有的最偉大的幸福,就是愛和信任。愛和信任讓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