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控製情緒少生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2 / 3)

人的“心理牢籠”多種多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心理牢籠”都是人們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就拿自尋煩惱來說吧,有人老是責備自己的過失,對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怨天尤人,嘮叨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念念不忘生活帶來的苦惱……時間一長,就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囚禁在“心獄”裏。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歡把一些不相幹的事與自己聯係在一起,因為事情的不如意而造成心理障礙。人如果盲目地相信某些毫無根據的感覺,使自己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最後被“囚禁”的就是自己。

郎費羅說過:“不要以感傷的眼光去看過去,因為過去再也不會回來了;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好好對待你的現在……”

現在正握在你的手裏,人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氣概去迎接如夢如幻的未來。

某一天,一位高傲的武士前去拜訪當地最有名的大師。他本是一個出色且頗具威名的武士,但當他看到舉止儒雅並且外形俊朗的大師時,猛然自卑起來。

武士對大師說道:“為什麼我會感到自卑?僅僅在一分鍾前,我還是好好的。但我剛跨進你的院子時,就突然自卑起來。以前,我從沒有過這種感覺。我曾經無數次麵對死亡,但從沒有感到恐懼,為什麼現在會感到有些驚恐呢?”

大師對武士說道:“你耐心地等一下,等這裏所有的人都離開後,我自會告訴你答案。”

一整天,前來拜訪大師的人絡繹不絕,武士等得心急火燎。

直到晚上,房間裏才空寂起來。武士急切地說:“現在,您可以回答我了吧?”

大師說:“到外麵來吧!”

夜晚,滿月高懸,發出皎潔的光芒,分外美麗。大師對武士說道:“你看看這些樹,這些樹高入雲端,而它們旁邊的這棵,還不及它們的一半高。它們在我的窗戶外麵已經存在好多年了,從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這棵小樹也從沒有對大樹說:‘為什麼在你麵前我總感到自卑?’一個這麼高,一個這麼矮,為什麼我卻從未聽到抱怨呢?”

武士說道:“因為它們不會比較。”大師答道:“那麼你就不需要問我了。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很多自我設限的人總是習慣於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結果越比越覺得不如別人,因而形成了自卑心理。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點和缺點。那些因自己的弱點而感到自卑的人是愚蠢的,一個人如果因自卑而跟自己過不去,那無異於在折磨自己其實,我們隻要一直向前看,多往好的方麵想,積極地付諸行動就一定能使自己從恐慌、自卑的桎梏中走出來,也一定能使自己快樂起來。

自信者往往能勇敢麵對挑戰,而被“心理牢籠”限製的人,隻能遺憾地把自己放在“觀眾”席上。所以,成功的人會突破“心理牢籠”,拒絕自卑,因為他們知道,自我設限會把自己拖垮。

請不要自己“畫地為牢”。

情緒焦慮催生怒氣

一般情況下,每個人的情緒都會受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產生焦慮感。情緒焦慮有什麼不好呢?心理學上有趣的“踢貓效應”能夠說明這一點。簡單地說,“踢貓效應”是一種因為一個人的情緒焦慮而催生一係列怒氣的消極的連鎖反應,對自己和別人的心理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許多人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後如果心情不好,不是冷靜下來尋找恰當的方法舒緩情緒,而是心存不甘,憤憤不平,尋找“出氣筒”,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而無緣無故地發泄一通。他們焦灼的情緒往往會把自己和親近的人燒得遍體鱗傷,這就是所謂的“踢貓效應”。

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出比自己弱小的人發泄,即所謂的“貓”;受到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會接著尋找更加弱小的弱者當“出氣筒”。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因此,在溝通中,為了避免這種不良情緒產生,每個人都要學會控製自己的焦慮情緒,不讓其波及無辜。

“踢貓效應”是一種浮躁和淺薄的表現,是人擁有不健康的心態的體現。持有這種心態的人,往往會無法冷靜地認清事實,在遭受失敗以後又會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所以我們要避免“踢貓效應”,及時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化解情緒上的焦慮,轉移壞情緒的焦點。

有一位年輕的畫家,他在剛出道時,三年沒有賣出去一幅畫這讓他很苦惱。於是,他去請教一位世界聞名的老畫家,他想知道為什麼自己整整三年居然連一幅畫都賣不出去。那位老畫家微微一笑,問他每畫一幅畫大概用了多長時間。他說一般是一兩天最多不過三天。老畫家對他說:“年輕人,那你換種方式試試吧你用三年的時間去畫一幅畫,我保證你的畫一兩天就可以賣出去,但最多不會超過三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而耐人尋味的道理:成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人隻有靜下心來日積月累地積蓄力量,才能夠“繩鋸木斷,滴水穿石”,取得最後的成功。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成功者必須要具備這種良好的心態當今社會,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許多人急功近利,總幻想著不勞而獲或者少勞多獲,殊不知這種心態是極其有害的,往往會阻礙他們的成功,並使其為之付出更大的代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生活軌跡,一般人遇到各種焦慮情況時,都能很快地克服這種情緒引發的不良影響,恢複正常狀態;有頭腦的人則會有意地避免焦慮的困擾,或麵對難關也要闖一闖,即便失敗了也能總結經驗教訓,避免下次重蹈覆轍。

明代的大思想家陸珩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要敢於放開眼,而不向人皺緊眉。“放開眼”和“皺緊眉”的人會有不一樣的心情和人生,這也是麵對世界的兩種態度。你選擇了“放開眼”,即使在情緒焦慮時也能坦然一笑,天天都有好心情;你對世界“皺緊眉”,就隻能終日鬱鬱寡歡,還會讓“踢貓效應”的不良情緒波及他人,大家都不會快樂。

要克製情緒焦慮,首先要知道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應做什麼和怎樣去做,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傾注於目前的事情上,為自己所能為,順其自然,經過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焦慮症已經被時間的良藥完全治愈了。

經過幾年的奮鬥,張先生成功地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由於市場切入點較好,時機把握到位,張先生的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蒸蒸日上。

在同齡人眼中,張先生的生活簡直可以用“如意”來形容:事業有成,公司運營順利。然而,這一切卻讓他壓力越來越大。

最近,張先生對從事了多年的行業突然失去了興趣,他覺得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提升的可能也不大,努力尋找突破瓶頸的途徑。於是他不但自己每天加班加點,還要求員工也和他一起加班,仿佛每個人都是一隻不知疲倦的時鍾。

張先生因為思考公司的發展前景,每天徹夜難眠,員工稍有一點失誤他就大發雷霆。公司上下怨聲載道,敢怒不敢言的情緒充斥在每一個員工的心中。雖然有時平靜下來,張先生也會覺得不應該隨便向別人發脾氣,但下一次他還是控製不了自己。

張先生試過用各種方式擺脫痛苦:劇烈運動,休閑聊天,甚至跑到海邊大喊,然而,這些最多隻能使他得到短暫的舒暢。

回到現實中,工作仍然令他難以忍受,他的心情仍然非常糟糕,摩擦仍在繼續發生。

久而久之,很多員工對張先生的做法頗有怨言,甚至幾名骨幹因受不了他的“高壓統治”而選擇辭職。在與焦慮的搏鬥中屢戰屢敗的他幾乎要崩潰了!

張先生的這種焦慮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經曆過類似的困惑。那麼,怎樣才能改變這種被焦慮的陰雲籠罩著的生活呢?

其實,很多煩惱看上去千頭萬緒,但仔細分析後不難找出其根源所在。比如,張先生的焦慮源於公司目前的發展瓶頸,因為不知道公司的發展方向,因此他的心情在茫然與彷徨中變得越來越糟,他也就越來越焦慮,以至於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之後,其心情會因此而變得更糟。

如此,張先生就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難以自拔。

要克服焦慮、擺脫易怒的心態,當事人能做的隻有兩件事:一是冷靜地思考,努力改變能改變的;二是平靜地麵對,積極適應不能改變的。擺正心態,接受現實,比一味地心情緊張、焦慮不安要好得多。

氣大傷身,別浪費生命

生命就像一個括號,左邊括號是出生,右邊括號是死亡,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號”。用積極的生活方式、靚麗多彩的事情和好心情把括號填滿,人生就充滿了快樂,生命就是精彩的,人哪還會在閑氣中浪費時間?

不要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寄希望於別人,能給予自己陽光心態的隻有自己。一個人如果總是患得患失,產生無端的怨氣,身體怎麼可能健康?很多嚴重的疾病也不能徹底摧毀一個人的生命,有很多人笑對病魔,依然能夠安然無恙;而另一些人即使是小災小病,因為常積鬱心中,於是在鬱鬱寡歡中了卻了殘生。

很多人久病不愈的真正原因不是疾病多麼嚴重,而是在於他們的不健康心理和消極情緒。

中國人把怒說成“生氣”,為什麼怒叫“生氣”?所謂的怒氣並不單指發出來的脾氣,悶在心裏的怒火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更大。怒氣會使得氣在胸腹腔中形成中醫所謂“橫逆”的氣滯,造成腸或胃的疾病,嚴重的還會造成出血。許多難治的病很大程度上都是生悶氣的結果。

人體本是一個氣血平衡的有機體,人發怒的時候,人體內會產生一股“氣”,憑空生出來的“氣”會打破人體內原有的平衡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益。

人們常說,生氣就是在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生氣就像戰爭一樣,會消耗大量資源,浪費身體的血氣和能量。愛生氣的人不管是心理素質,還是身體狀況,大多是不健康的。

“氣大傷身”,這是句千古不變的真理。《黃帝內經·靈樞篇中對疾病的原因有一段說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起居。”古人早就明白生氣是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不但浪費身體的血氣能量,更是造成人體各種疾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研究成果顯示,脾氣暴躁的人不僅容易中風,也容易猝死,而且這些人麵臨突發性死亡的風險很大。人常常在暴怒之後鬱鬱寡歡,長時間不能擺脫生氣的陰影。氣太大,可能會毀掉自己的人生;氣過盛,甚至能斷送自己的前程。生氣對身體方麵有很多危害,或許會使你不寒而栗。

一是傷腦。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刺激,氣血上衝,還可能導致腦出血等嚴重後果。

二是傷神。人生氣時由於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誌恍惚,無精打采。

三是傷膚。經常生悶氣會讓人麵色憔悴、毫無光彩、皺紋多生、容易蒼老。

四是內分泌失調。生悶氣可致長斑、長痘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整個人體內分泌紊亂。

五是傷心。氣憤時心跳加快,出現心慌、胸悶的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六是傷肺。生氣時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氣逆、肺脹、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七是傷肝。人處於氣憤愁悶狀態時,會使肝氣不暢、肝膽不和、肝部疼痛。

八是傷腎。經常生氣的人,會使腎氣不暢,在極度大悲大怒的情緒中致閉尿或尿失禁。

九是傷胃。氣懣之時,不思飲食,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

每個人都有一個承受限度,當這個承受限度被打破之後,人就會產生驚懼、緊張、焦慮等情緒,就像有人看見血會暈、會嘔吐一樣,其實大多是緊張、驚懼、焦慮等情緒引起的肌肉收縮和腸胃問題。

每個人都會有憤怒的時候,憤怒情緒在所難免,但是一個人如果經常處在憤怒情緒中,他會非常痛苦,時間久了還會引發各種疾病。人在憤怒的時候心跳會明顯加快,而且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憤怒情緒消散之後。憤怒還會使人的血壓明顯升高,帶來可怕的後果,比如大腦血管破裂或導致心髒病發作。

約翰·亨特是英國最著名的生理學家之一,他是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的人,一點小事都可能引發他的雷霆之怒。不幸的是,他還患有嚴重的心髒病。約翰經常去跟朋友喝茶,這時候他總會說:“誰要是想殺我,隻要激怒我就行了。”有趣的是,約翰娶了一位愛較真的太太,她常跟約翰爭吵,有好幾次都差點把他送到上帝那兒去。當然了,她並不是故意這樣的,因為她肯定沒有想過要謀害自己的丈夫。可憐的約翰肯定不希望自己的預言實現,但還是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因為無意的爭吵而斷送了性命僅僅是憤怒就讓一個學術界的佼佼者命喪黃泉,可見憤怒情緒是多麼危險。

一個人如果能徹底地忘記那些讓自己生氣的事,不再糾結於那些所謂的恩怨得失、愛恨情仇,擺脫精神的枷鎖,就能不再畫地為牢,而是讓自己從容而麵帶微笑地重新振作起來。一個善於忘記不快、寬容生活的人怎麼會沒有好情緒呢?

人的一生必然充滿著喜怒哀樂。氣由心生,生氣不是別人帶給你的傷害,而是你自己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造成的。人要想不生氣,就要時時注意心性的修煉,加強自我修養。理性的思考,平和的心態,積極的自勵,處世的淡然,都是平息怒火、變生氣為長誌氣的“法寶”,擁有了這些,就有了延年益壽而不會輕易生氣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