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放平心態不生氣—管理情緒,管理心態(3 / 3)

有一個情緒急躁的女子婚後不久就和丈夫不睦,她總是動不動就因為各種小問題朝丈夫大發雷霆,自己還很委屈。父親聽她說了情況後,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麵畫了一個黑點,然後問女兒“你看,紙上有什麼?”

女兒答道:“黑點。”

“你再仔細看看。”

女兒仍是回答:“還是黑點呀。”

父親說:“難道除了黑點,你就沒看見還有這麼大一張白紙嗎?女兒點了點頭,神情有些茫然。

回到家中,她仍然在想白紙與黑點的事情,她從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然後再去想自己對丈夫的看法,竟發現自己的丈夫有許許多多的優點。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了,並不是丈夫不好,而是自己的情緒時常會“短路”,控製不住情緒,對丈夫總是求全責備,所以在她眼裏,看到的隻是丈夫的缺點,而看不到丈夫的優點,所以才引起了許多不必要的家庭爭端,傷害了彼此的感情。

一位作家說:“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麵,如果在白紙與黑點麵前,你隻注意黑點而忽略了整張白紙,那麼,你的眼中就是一個黑色的世界,它逼你承受壓抑、失望和痛苦,怨天尤人、鬱鬱寡歡的心情就會代替原本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你注意的是整張白紙而不是黑點,那麼,你心靈的天空就必然潔白、明朗、寧靜,煩惱和痛苦也就會離你而去……”

“情緒短路”的人總是盯著“黑點”,自然看不到白的世界;他們終日盯著別人的缺點,所以常常自己也被煩惱所困擾,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其實,黑也罷,白也罷,隻要你善於換一個角度去看待生活,看待問題,別總盯著別人的短處、自己的痛處,煩惱就會煙消雲散。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拾得說:“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生活中也是如此,不管麵對什麼人、什麼事,處在怎樣的處境中,人應始終保持不急不躁,這樣可免卻旁人帶來的一切煩惱。

心平氣和、淡然處之的處世態度是人的一種修養。縱觀人的一生,或許有太多的煩事、雜念經常會擾亂我們的心緒,甚至讓我們“怒從心中起”,但如果一味陷入煩惱之中無法自拔,陷入紛爭之中或怒罵或動手,這樣“鑽牛角尖”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自己的情緒走入“死胡同”。

隻有會控製情緒的人才能寵辱不驚、毀譽不氣,才能不讓過激的情緒灼傷自己和他人,才會不輕易發脾氣,更不會動不動就對別人指手畫腳、頤指氣使。每個人都有控製“情緒短路”

的“密碼”,但有人卻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我愛人常出差不在家。”女士把快樂的鑰匙交到了自己先生手中。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媽媽把快樂的鑰匙交到了孩子手中。

一位男士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男士把快樂的鑰匙塞在了老板手裏。

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的命真苦啊!”婆婆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兒媳婦手中。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製自己的心情,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別人手裏,所以他們才會糾結、想不開、發牢騷、生怨氣,他們其實是看到了生活中的“黑點”,而忽視了整張“白紙”。

“情緒短路”其實是人後天心理上形成的一種消極心態。

人如果在“情緒短路”時發脾氣,不妨想想生活給予自己的一切以感恩之心麵對,以寬容的心理“放下”執著,相信就不會糾結於眼前的得失而覺得不快樂。

人們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可是有一天忽然驚覺:自己的一切不快樂,都和自己的執著追求有關。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自己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者不知不覺中已經執迷於某個事物而無法有效控製自己的情緒了。實際上,隻要你心無掛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讓情緒平靜地慢慢流淌,把想不通的問題想通了,理不順的事情理順了,那麼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流淌,何愁沒有快樂的白雲在飄移,何愁沒有豔麗的鮮花在綻放!

豁達的人生最幸福

人生就像一首詩,有甜美的浪漫,也有嚴酷的現實;生活就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歡愉,也有低旋的沉鬱。

一般人都知道有名有權很風光,卻不知無名無權更逍遙;一般人都渴望事業有成,名揚四方,卻不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很多人都沒有豁達地參透人生的真諦。其實,人生的選擇和購買東西是一個道理,沒有最好的,隻有最合適的;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許多時候,人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而覺得別人的幸福很耀眼,但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並不適合;還有些人甚至去追求別人的幸福,這都是他們不快樂的原因。世界多姿多彩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幸福,何必去羨慕別人?人不要因為嫉妒他人而生氣,而要為自己的成功而高興,即便隻是小成績。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幸福,才是真正的豁達人生。

豁達的人對待一切事物的態度都是寵辱不驚、隨遇而安的淡定。古代賢士阮籍在《詠懷》中說:“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意思是說:榮辱毀譽都不過是過眼煙雲,無可無不可,不值得誇耀,更不足以留戀。人生需要的其實是自得其所、自得其樂。隻有具有這種心態的人才能對待別人的毀譽不在意,甚至在險境中也能泰然自若。他們的修養之高可敬可佩。

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闖入了惠靈頓公爵(英國著名軍事家、統帥、政治家)的書房。刺客說:“有人說你臭名昭著,十惡不赦,我一定要殺了你。”公爵說:“我?真奇怪。”公爵一直以為自己行事清廉,充滿愛心,愛民如子,還沒有人公開詆毀過他。

刺客把話重複了一遍:“我是亞玻倫,我一定要殺了你。”公爵問:“一定要在今天嗎?”“他們倒沒有告訴我在哪一天或者什麼時候。但是我必須完成任務。”公爵說:“那現在可不方便。

我很忙—我有很多信要寫。你下次再來吧,我等著你。”說完,他繼續寫他的信。公爵的嚴厲和從容、大度和鎮靜,使刺客大為吃驚,刺客走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

故事中的公爵不隻對榮辱毀譽不上心,甚至連麵對生死都鎮定自若,置之度外,著實令人歎為觀止。一個人如果在危難時能做到安然不動,心靜如水,這種氣度又何嚐不是一種力量?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豁達的人能放下各種心理“包袱”,使真誠、善良、忍讓、正義、堅定……成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法寶”,並以此贏得自己的榮譽和地位。

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有一次他外出雲遊,就把蘭花交給徒弟照料。徒弟知道這是師父的心愛之物,於是格外小心地照顧著,蘭花一直長得非常好。可是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徒弟不小心把蘭花摔到地上,蘭花摔壞了。徒弟非常擔心,害怕師父會生氣傷心。

禪師回來以後知道了這件事情,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徒弟,反而告訴徒弟:“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才種的。”

出乎意料嗎?或許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像這位替自己師父管理花草的小徒弟這樣的事情,這都是生活的常態。隻是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不同的人擁有的心情與處理方式不一樣,因而給自己帶來不一樣的心情。生氣、責罵、後悔、擔心等,這些都是影響我們工作與生活的負麵情緒,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

唐代有個人叫婁師德,胸襟寬廣,氣量過人。

一天,婁師德走在街上,忽然聽到有人指名道姓地罵他是畜生,他假裝沒有聽見,直接走了過去。

婁師德的隨從忍不住說:“老爺,有人罵您,您沒聽見嗎?婁師德說:“他罵的是別人,你聽錯了。”隨從說:“他明明叫著您的名字罵的,怎麼會是罵別人呢?”婁師德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他是在罵另一個婁師德。”

這時,那人罵得更凶了,隨從實在忍無可忍,又說:“老爺他還在指名道姓罵您是畜生,甚至說您連禽獸都不如……”

婁師德打斷隨從的話,說:“他罵了我一句,你又對我重複一遍,你不是也在罵我嗎?不要多管閑事。”

婁師德這句輕鬆的“不要多管閑事”很有意味,別人罵人那是別人的事,與自己有何關係呢?這實在是還內心清淨的絕妙法子。罵人的話沒有一點實質,對於這種毫無實際意義的東西,內心還去分辨,不是自找閑事嗎?聰明的人誰會浪費這樣的心思呢?隻要不去管它,也就風平浪靜了。

心大能容天下事

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可撐船。”“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熾熱得燒傷你自己。”這些話無不是告誡人們為人處世要豁達大度,要奉行寬以待人的原則。

現代社會中,許多事業有成的人都將“容天下難容之事”

奉為修身立本的“真經”。包容不僅是修身養性的要務,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法寶,是人際和諧的源泉,是成就大業的利器。

“容天下難容之事”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是一種包容一切的氣概。

“容天下難容之事”講究的是策略,體現的是智慧,換來的是雙方其樂融融的結果。人們常說:“弓過盈則彎,刀過剛則斷。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者追求的是和諧與共贏。

在18 世紀,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是一對論敵。他們圍繞定比定律爭論了有九年之久,他們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最後的結果是普魯斯特獲得了勝利,成了定比定律的發明者。

但是,普魯斯特並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他真誠地對與他激烈爭論了九年之久的對手貝索勒說:“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責難,我是很難進一步將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時,普魯斯特特別向眾人宣告,定比定律的發現有一半功勞是屬於貝索勒的,是他們共同促使定律昭示天下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貝索勒的責難和激烈的批評,對他的研究是一種難得的激勵,是貝索勒在幫助他完善自己,所以他並不為此而生氣,反而更加尊敬貝索勒。

普魯斯特是寬容而明智的,他允許別人的反對和批評,不計較他人的態度,善於看到他人的長處,充分從他人身上吸取營養,敢於肯定和承認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正是由於他善於包容和吸納他人的意見,才使自己走向成功,也讓自己不為氣惱所糾纏。這種寬容實在讓人感動。

一個人如果能坦然冷靜地麵對人生,麵對別人的批評與責難,這種大度與寬容不但會感動為難他的人,還可能會扭轉被動局麵,化解危機。

宋代丞相魏國公韓琦在定武統領軍隊時,一天晚上他要寫信,叫一個士兵在旁邊舉著蠟燭。士兵由於走神,蠟燭燒著了韓琦的鬢發。韓琦立即用衣袖拂滅了它,繼續專心寫信。過了一會兒,他回頭一看,換了一個舉蠟燭的士兵。韓琦擔心主管會懲罰那個士兵,連忙對主管說:“不要換掉他,他已經懂得怎樣持蠟燭了。”軍隊中官兵聽說後,都很佩服韓琦。

韓琦鎮守大名府的時候,有人獻上兩隻玉杯,說:“是盜墓者找到的,裏裏外外都沒有瑕疵,真是絕世之寶啊。”韓琦用白金酬謝送杯的人,對兩隻玉杯十分喜愛。每當設宴招待客人時,都專門擺一張桌子,用綢錦覆蓋,然後把玉杯放在上麵。

一天,韓琦接待管理水運的官員,準備用這兩隻玉杯裝酒待客,但是被一個士兵不小心撞倒,兩隻玉杯都打碎了。客人很吃驚,那個士兵也跪在地上等候懲罰。韓琦神色不變,笑著對客人說:“東西壞與不壞,都有自己的運數。”過了一會兒,他轉過身對那士兵說:“你是失誤造成的,不是有意,哪有什麼過錯呢?客人都歎服韓琦寬大的氣量。

科學家勒候德·列布赫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最終必須與我們的仇敵和解,以免我們雙方都死於仇恨的惡性循環之中。”

社會是人與人的集合體,一個人唯有有容人之量,有“容天下難容之事”之心,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不要浪費時間去計較那些恩恩怨怨,更沒必要為此而生氣,一個人如果有寬廣的胸懷,那麼他就會獲得人生的升華,就會打開通往快樂的大門古人說:“何以息謗?曰:無辯。”古人又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這種“聞謗不辯”其實蘊藏著人生的大智慧。當一個人因容不下一點委屈而仇恨別人時,他的內心被憤怒充溢,這就等於給了對方製勝的力量,同時也會妨礙自己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快樂,使自己的生活變得黯然無光。

一個人如果能用寬容諒解別人,就可以贏得對方的尊重,使矛盾得到緩和;反之,如果雙方度量都不大,那麼即使芝麻大的小事,相互之間也會斤斤計較,爭吵不休,對對方都有一腔怨氣,結果不僅會傷害彼此的感情,影響彼此的友誼,甚至會反目成仇。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過一張純淨的笑臉,但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笑容卻逐步被憂愁浸染,雙眉緊鎖成了我們習慣性的表情,那麼我們是在煩惱什麼呢?是我們的心越來越小了,還是這個世界越來越小了?

一個人的心靈如果漸漸地開始“萎縮”,就會容不下很多事:或許是自己的臉上又多了幾顆青春痘;或者是上班的時候跟同事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又或者是自己不小心踩到了一攤髒水,將自己的鞋子弄髒了……

把這些影響我們心情的事情一一列舉出來,我們會發現,那些每天都煩擾我們心靈的事情大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而我們總是在這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上糾纏不休,不知不覺中,煩惱的皺紋就代替了往日快樂的笑容。

英國的作曲家迪斯雷利曾說:“為小事和人生氣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隻有短短幾十個年頭,如果為糾纏無聊瑣事白白地浪費許多寶貴的時光,太不值得。生命是如此短暫,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欣賞和感受的美好,何必讓自己為那些明天注定要遺忘的事情而煩惱呢?用寬廣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吧,用良好的心態化解煩惱,這樣你才會擁有更加幸福、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