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放平心態不生氣—管理情緒,管理心態(2 / 3)

克己製怒需要修煉心性的忍耐力,雖然“忍字頭上一把刀”但沒有忍,就沒有人際間的和諧,沒有相處時的溫情;沒有忍,控製情緒就是紙上談兵,不僅人與人之間不會融洽,甚至會與人起紛爭,給雙方帶來傷害。

有時候,我們不能壓抑住心頭的怒火並不是一件事情本身讓我們憤怒,主要是因為我們急躁的心態和不能冷靜思考的態度。因此,調整一下態度,轉化一下思路,考慮問題的方式也會隨之改變,這樣才會有比較好的結果。

古時候,有甲、乙兩個秀才去趕考,路上遇到了一口棺材。

甲又急又氣地說:“真倒黴,碰上了棺材,這次考試死定了。”

乙又驚又喜地說:“真幸運,棺材棺材,升官發財啊!看來我的運氣來了,這次一定能考上。”

結果,乙真的考上了,而甲也真的名落孫山。

二人本來並無多大差別,最後結果不同,與其說是一種巧合不如說是他們兩人以不同的心態看待事情才,這有了迥然不同的結果。可見,即使是對同一件事,一個人看待事情的心態也會對情緒產生極大的影響。

人本著平和的心態控製脾氣,也就放下了憤怒、怨氣等消極情緒。用心理學的“酒與汙水法則”說明,就是隨時都要消除我們情緒中的“汙水”,克製自己的不良情緒,千萬別讓“汙水汙染了我們心中的源頭活水,更不要將“汙水”濺在別人身上。

洗滌心靈,心情明媚

生活到底是沉重的,還是輕鬆的?這取決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它。有時候,人會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幹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來。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人的情緒也有周期性的變化,“秋冬”怎麼也不如“春夏”那樣生機勃勃。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人原本明亮的心靈被生活中瑣事的煩惱覆蓋了。

生活中人會遇到各種煩惱,會使心靈蒙上“灰塵”,產生不良情緒,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你擺脫不了它,那它就會如影隨形地伴隨在你的左右,這樣,生活就成了你不得不背負的一副重擔。長時間的緊張工作和不規律的生活習慣能夠給人帶來情緒上的壓抑,如果不能及時宣泄出來,那麼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化為急躁、煩悶和怨氣。

環顧我們的周圍,總是有一些人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整天一副鬱鬱寡歡的樣子,如同世界末日來臨一樣。“不想”“不感興趣”“生活真是糟糕”“夠了”等成為他們對每件事情的回應。還有一些人說:“這個世界真的容不下我,領導、同事、朋友乃至親人都不了解我—又煩又沒勁!”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霍桑效應”,也就是所謂的“宣泄效應”。霍桑工廠是美國的本部電器公司的一家分廠,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該廠請來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多名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裏找工廠的工人談話兩萬餘次,認真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把心中的煩惱盡情地宣泄出來。然後工廠根據大家的要求改進製度,之後工人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後來被稱為“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會產生各種意見和不良情緒,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願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切莫壓抑下去,而要將其宣泄出來,這對人的身心健康很有利。而一個人清空了心中的“垃圾”,心情才能更加明媚才能一身輕鬆地愉快工作和生活。

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時不要自己生悶氣,應當學會傾訴。培根說:“如果你把憂愁與別人傾訴,他就分擔掉你一半的憂愁。放下心靈的“包袱”,讓好情緒回歸,這會為自己提供一種向上的力量,對人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果一個人能夠好好地反思自己,擺脫心中的壓力,他的生活就會出現令人欣喜的轉機。

他是一名普通的汽車修理工,生活雖然勉強過得去,但離自己的理想還差得很遠。他感到心頭的壓力很大,希望換一份更好的工作。有一天,他聽說另一個城市的一家汽車維修公司在招人便決定去試一試。他周末到達那裏,麵試的時間是星期一。

吃過晚飯,他獨自坐在旅館的房間中,想了很多,把自己多年經曆過的事情都在腦海中回憶了一遍。突然間,他感到一種莫名的煩惱和哀怨:自己並不是一個智商低下的人,為什麼至今依然一無所成呢?

他取出紙筆,寫下了四位自己認識多年、薪水比自己高、工作比自己好的朋友的名字。其中兩位曾是他的鄰居,已經搬到高級住宅區去了;另外兩位是他以前的老板。他捫心自問:與這四個人相比,除了工作以外,自己還有什麼地方不如他們呢?

是聰明才智嗎?憑良心說,他們實在不比自己高明多少。

經過很長時間的反思,他終於悟出了問題的症結—自己性格上有缺陷,經常因為各種壓力而看不開,心裏煩亂,有時會不分對象和場合地亂發脾氣,所以“人脈”和他的朋友相比差多了,機會也少了很多。在這方麵,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比他們差了一大截。雖然已是深夜三點鍾了,但他的大腦卻出奇地清醒。他覺得自己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發現了過去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不能控製好情緒而使心情變得沉重,導致常帶著怒氣與人交往,由於怨天尤人,所以他事業不順。他痛下決心:從此以後,絕不能讓內心再背著沉重的“包袱”,苛責、抱怨人生,心中有壓力也不能對別人惡語相加,一定要完善自己的性格,保持樂觀的心情,讓自己放鬆一點。

第二天早晨,他心情愉悅地去麵試,結果順利地被錄用了。

他的性情從此徹底改變,人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樂觀熱情的人,和他在一起的會覺得很快樂、很輕鬆,他的事業也越來越順利。

仔細想想,很多時候,人處在人生的海洋中,猶如一隻遊動的魚,本來可以自由自在地遊動,尋找食物,欣賞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豐富樂趣。但突然有一天,遇到了礁石,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非要呐喊著說自己陷入了絕境。其實這是自己給自己營造了心靈的“死胡同”,自己使自己無法走出來。一個人隻有放鬆自己的心靈,才會萬事往好的方麵努力,也才會有順利和快樂的人生。

有的人常把不高興的事掛在嘴上,弄得自己情緒不穩,心情不定;又不善於與人溝通,常常責怪別人的不是,影響了大家的心情,自己更是覺得委屈。在這樣怨天尤人的心態下,舊怨未消,新怨又在等著他,他怎麼能夠開心呢?

有些人在麵對困難與打擊時,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時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結果在生活中蹉跎,最終一事無成。人之所以會產生不良情緒,很多時候是因為把問題極度擴大化了。

心靈“蒙塵”的人會讓狹隘和自私擋住了自己的眼睛,不能看到世界的美好和人間的溫情。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樂悲恐驚,七種情感,品之不盡。有人曾說: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會錯過繁星。或許這話聽起來有些絕對,但是,其中的道理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如果你因錯過了今天而流淚,那麼或許你也會錯過明天。因此,我們既要懂得放下過往,學會遺忘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珍惜屬於我們的每一天,也要把每一天都看成是我們生命中最晴朗的日子,每天都清洗一下自己的心靈,認真過好每一天。

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僅是自己所處的環境,還有自己是否有明媚的好心情。

人要有明媚的心情。驅散心裏的陰霾,換上燦爛的笑臉,趕走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失意,讓它隨風飄散,人自然會減少許多怨氣、怒氣。

“放下”一身輕

人之所以煩惱,很大程度上在於過分地執著,把很多東西看得太重,如錢財、事業、名聲;人之所以痛苦,很大程度上在於不切實際地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放下,其實沒有什麼高深的技巧,隻需要擁有不急功近利的淡然心態。

一位老和尚帶著小沙彌要過河,在河邊遇見一位少女。河水上漲,少女過不了河,老和尚大發慈悲,背著少女渡河。過了岸,老和尚放下少女,繼續向前走。走了好一陣子,小沙彌突然對老和尚說:“師父啊!您不是告訴過我,佛門不近女色,您怎麼可以背著少女呢?”老和尚聽了,笑著回答說:“我都已經‘放下’了,你怎麼還‘背’著呢?”

無獨有偶,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宋朝理學家程顥、程頤兩兄弟同為理學家,平日生活極為嚴謹,遠離聲色。

一日,兄弟倆同行赴宴,主人請來歌妓作陪。兄神色自若,不受影響,弟卻緊張嚴肅。事後程頤問:“吾道中人不與歌妓為伍,吾兄怎麼視若無睹?”程顥笑道:“當時座中有歌妓而我心中無歌妓,如今,座中無歌妓而你心中有歌妓。”

人對待事物要有“麵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心態放下了,心情就會自然、平和,煩惱就會消除,快樂隨之而至。

生活中,人最難以克服的弱點就是“拿得起,放不下”。

人隻有自己製造快樂的心境,不把榮辱毀譽放在心上,才不會因為小事與人斤斤計較,才不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擔驚受怕,才不會因為做錯一件事而惴惴不安。人無完人,隻有“放下”才能虛心接受逆耳的忠言並報以感謝之心,才能聽到讒言誹謗之時一笑了之而不予爭辯。

“放下”是一種順其自然、不執著於物的境界。人世間的富有、滿足、痛苦、悲傷、無助都是相對的,每個人未來的生活都是無法預期的,每個人都背負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因而,沒有必要為了一些利益得失或不盡如人意而時時生氣、處處煩惱。人很容易迷失在生活的路途中,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放下,從大局來看,可能反而是一種收獲,至少收獲了輕鬆的心情。

師父外出回來,帶回了一包核桃,拿出一顆給小徒弟。小徒弟高興地用小錘準備敲開核桃。師父看見這一幕,忽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啟發弟子的好時機,便伸手攔住了他,接著又從包裏數出17 顆核桃,一一擺在桌上,要他把這17 顆核桃平均分成三份—師父一份,師兄一份,他自己一份;並且小徒弟的是桌上核桃的1\/2,師兄的是桌上核桃的1\/3,師父的則是桌上核桃的1\/9;核桃不能敲開,也不能剩下。

這可難住了小徒弟,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按師父的要求分開,急得抓耳撓腮,卻還是毫無辦法。師父見狀,在一旁啟發道:“要是有18 顆核桃就好分了,是不是?”

小徒弟非常機靈,一聽這話,知道師父是在提醒自己,就趕緊把手裏那顆還沒來得及吃的核桃拿出來,湊成了18 顆,這樣難題就迎刃而解了。更令他高興的是,他先前準備吃的那顆核桃仍然屬於他。

師父進一步說:“解開這道題的關鍵是你必須舍得,你要是舍不得把自己手裏的核桃拿出來,就永遠不能解開,而且,即使你舍了已經有的東西,你還是什麼都不會損失。解題是如此,人生何嚐不是這樣呢!”

很多時候,要想有所收獲,並不是緊緊抓住手中的東西不放就能獲得,就像手中的沙,你越是緊緊地攥住它,手裏的沙就越少。所謂舍得,有舍才有得,時時處處能舍,才能時時處處有得。

故事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良田千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不過八尺。”

你即使擁有了一切財富,如果天天生氣,你也絲毫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能夠放下自己沉重的負擔,清理自己“繁雜”的心房,放下自己曾經看重的一切,保持心靜如水、樂觀豁達的態度的人,才是輕鬆快樂的。人隻有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加快樂、瀟灑。

有時候,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封閉的房間,裏麵裝滿了種種煩惱,如失去所愛的悲傷,無法實現願望的痛苦,等等,這些東西鎖在人心這個“房間”裏,找不到出口,橫衝直撞,從而讓人心情愈加煩躁。而為了排解這些壞心情,有人借酒消愁,有人大吃大喝,有人瘋狂購物,有人大發脾氣……但這種種做法,效果都不那麼明顯。其實我們都忘了,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放下”。人應學會放下心中所有的不快,讓快樂的心情不斷更新使自己神清氣爽地過好每一天。

“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雲卷雲舒,這才是真正的“放下”的智慧。

很多人不肯敞開心扉,讓陽光照進來,相反卻緊閉心扉想以內在的能力驅除黑暗,結果他們心中的“包袱”更加沉重,最後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人隻有樂觀豁達,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可以體會到生活的輕鬆和愉快!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在追求中兼顧“放下”的智慧,會使忙碌的人生主旋律增加些美麗的音符!

克服“情緒短路”

人是有情感和情緒的高等生物。管理大師梅菲提出著名的“梅菲定律”,意思就是,如果你預料之中的事沒有發生,你預料之外的事卻發生了,你就會出現“情緒短路”。他由此歸納出一個心理學現象:凡事好像射點球,平時怎麼踢怎麼中,但越關鍵的時候越容易失手。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關鍵時刻掉鏈子”。

“情緒短路”是怎麼發生的呢?從心理學上講,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時,具有多度性和兩極性。每一種情感都有不同的等級,還有著與之相對的情感狀態,如愛與恨、歡樂與憂愁等都有不同的級別和維度。感情的等級越高,人越容易形成“心理斜坡”,落差也就越大,感情也容易向相反的狀態轉化。因此,有理智的人能及時意識到自己情緒的變化,當怒起心頭時如果馬上讓自己冷靜下來,主動控製自己的怒氣,使情緒保持穩定,“情緒短路”就不會發生了。

為了避免“情緒短路”,就要在突發情況引起情緒劇烈波動時嗬護心靈不受傷害。《左傳》中有句話:“君以此始,則必以此終。”

當“情緒短路”時,我們要理智地考慮一下前因後果,不要隻顧一時的口舌之快,有意無意地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要因為一句侮辱性的言語而完全把對方激怒,把友情葬送。

適當地“糊塗”一點是醫治“情緒短路”的良方。對人對事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就大可不必事事計較誰是誰非,少去考慮個人得失,不去每每分析誰占了自己的便宜,不去常常思量自己有沒有“吃虧”。這樣既是善待了自己,也是在嗬護別人的情感克服“情緒短路”,要加強理智對情緒的調控作用。古語雲“物極必反”,就是提醒我們,應該時刻注意保持適度的冷靜和清醒在歡樂、順心時,主動“降溫”,避免激情過大;遇苦悶或情緒轉入低穀時,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笑對生活。人隻要理智控製情緒,保持冷靜,勇敢麵對挫折、厄運,積極應對生活中的不同際遇,就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子裏享受到悠然自得的樂趣,與人和睦相處。唯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情緒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