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股東股權價值的數量經濟學分析和大股東占款行為的博弈模型分析(2)(2 / 2)

總之,在有正常經營這類約束條件下,企業(集團)A挪用上市公司的資金是上市公司1在不影響其正常經營所能被挪用的最大資金量:VU1+I-W。

我國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中相當多是由國企改製而來。上市公司集中了集團公司的優質資產上市,導致了集團公司的存續企業包袱沉重、步履維艱。資金短缺、人員多、債務重等因素,使其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不斷加大。而存續企業經營性資產普遍質量不高,部分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集團公司下屬的這些企業過去對國家都有過較大的貢獻,但曆史欠賬也較多,尤其是個別企業長期欠發工資、欠交養老保險金,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為了穩定大局,確保上市公司正常運轉,集團公司即先借用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資金用於發放工人工資和交納欠交的養老保險金。

比較有無約束條件時的均衡結果,我們得出下麵的結論:

與沒有約束條件時的合並均衡相比,在有正常經營這類約束條件下,企業(集團)A對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的行為會有所顧慮和收斂。

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國有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現象比較普遍,但上市公司鮮有生產無法進行的原因。

4.2.3 大股東利用上市公司擔保的模型分析

這裏我們考慮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另一個主要情形——利用上市公司的擔保為其他企業融資。

1.關於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設

與前麵模型假設不同的是,這裏,我們用V表示企業2所獲得的擔保貸款,該擔保來自上市公司——企業1。我們用μ表示因企業2未能償還擔保貸款而由上市公司償還的比例,即上市公司因擔保而承擔的實際負債為μV,其他假設與前麵的模型相同。

對於一些企業(集團),如國有企業,除了考慮利潤之外,還必須充分兼顧到員工的穩定、社會的穩定。國有控股企業利潤越多,對國家的穩定貢獻往往越大;國有控股企業容納的就業人數越多,對社會的穩定貢獻越大。因此,要考慮到企業的正常經營,也就是要考慮到約束條件:

現在投資者和企業(集團)A的決策構成一個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企業(集團)A決定如何融資(決定s的大小),投資者決定是否接受。

在投資者選擇“接受”的條件下,企業(集團)A作為後行動者,其行動依賴於自身的企業性質。

2.沒有約束條件時的合並均衡

3.有約束條件時的合並均衡

(1)合並均衡條件

(2)幾種情形分析

比較有無約束條件時的均衡結果,我們可得出下麵的結論:

與沒有約束條件時相比,在有正常經營這類約束條件下,企業(集團)A對利用上市公司擔保的行為會有所顧慮和收斂。

4.2.4 一些補充說明

(1)在本章模型中,為簡單起見,假設了企業1的股權投資者隻追求利潤分紅,沒有考慮溢價收益(差價收益),如果考慮到這一點,合並均衡條件。

這一不等式意味著一個非常樸實的結論:隻要投資者預期能獲得較高的差價收益Δ,其對上市企業的預期業績要求就可以降低;相反,要投資者預期不能獲得較高的差價收益Δ,其對上市企業的預期業績E就要提高。

回顧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曆史可以看出,有意思的是,在股價整體上漲的時間內,人們對大股東侵占小股東利益的關注較少;反之,在股價整體下降或低迷的時間內,人們對大股東侵占小股東利益的關注則較多,這與上麵的分析是吻合的。

(2)在本章的模型中,上市公司大股東與其他對策者之間的博弈僅僅進行了一次,如果考慮多次甚至是無窮多次各參與人的對策,則前麵的一些結論也許要進行修改。原因是,與無窮多次的囚徒困境一樣,上市公司大股東為了長期利益,有可能犧牲短期利益,在短期內少占款,盡量維持上市公司的再融資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造成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宏觀經濟發生變化,導致被挪用款項未能產生原有預期投資收益,從而影響了上市公司。

此外,在長期的博弈中,作出各個參與人在各個階段都是理性的假設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