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了解我們的談話對象之外,我們還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與修養,針對不同的人,恰如其分地說不同的話。有一些口齒伶俐的“巧舌之婦”之所以登不上“大雅之堂”,就是因為她們說話不得當。
出色的與人溝通的能力,其實是由多種內在素質綜合決定的,需要具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經驗。因此,就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
2.說話要注意場合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散文叫做《立論》,文章寫了這樣一件事:
有戶人家生了一個大胖兒子,一家人高興壞了。等到孩子滿月的時候,就抱出來給客人們看。他們的想法顯而易見,希望別人誇誇孩子,討一點好兆頭。
甲見了孩子時,高興地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發財的!”主人聽後滿心歡喜,連連道謝。
乙見了孩子時,一臉羨慕地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做官的!”主人聽後更是欣喜若狂,對乙連連誇讚。
丙見了孩子時,眉頭一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主人聽後勃然大怒,將丙暴打一頓,然後轟出門外,不再與之往來。
給孩子過滿月是喜事,主人最希望聽到的是讚美之詞,盡管都是信口之言,也感到高興;丙說的話自然有他的理由,卻讓主人相當反感。
所以,我們說話一定要分場合,在輕鬆的場合,言語可以輕鬆幽默些,在沉重嚴肅的場合,說話要嚴肅認真。
所謂場合就是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具體的場景,具體場景包括談話的時間和空間。盡管場合無言,但是在言語交際中,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談話雙方對於說話內容的選擇和理解,一個觀念的形成與改變,以及談話的心理反應和交談結果,都與場合休戚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說話時,要注重場合對談話內容的影響,並且有意識地學會利用場合效應。
劉楠長得儀表堂堂、眉清目秀,也很會說話,但是說話時總是想到什麼說什麼,不分場合。
一次,他的舅舅去世,他和家人一起給舅舅置辦喪事。事後,舅舅家人宴請親戚朋友,宴席上,大家神情沮喪,心情沉重。看到這個樣子,劉楠想打破沉悶的氣氛,於是端起酒杯站起來說:“今日咱們親戚朋友難得一聚,大家一醉方休!”
聽到這話,舅舅一家非常生氣,在場的人更是啞口無言。
還有一次,劉楠的好哥們結婚,他前去祝賀,酒過三巡,他對新郎慷慨陳詞:“就憑咱們的交情,下次你再結婚,我還來喝酒。”
結果,弄得在場的人麵麵相覷,朋友更是哭笑不得。
因為劉楠說話太不分場合,此後誰家再有婚喪嫁娶的事情,沒有人再歡迎他了。
一個人說話不分場合、隨心所欲,是一種非常拙劣的表現。在不同的場合,麵對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從不同的目的出發,就應該說不同的話,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談效果。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丈夫非常相愛。一天,維多利亞半夜才忙完公務,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但是臥室門不小心被丈夫鎖上了,她隻好敲門。
“誰?”丈夫問。
“女王。”維多利亞回答。
門沒有開,她隻好再敲。
“誰?”
“維多利亞。”
門依然未開,她再敲。
“誰?”
“你的妻子。”
門打開了。
女王回家後,場合就發生了變化,她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宮廷之上,對著王公貴族說話是一種情形,回到家後,說話方式應該改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種場合也都有它不同的說話方式。
第十三堂一句話把人說笑,一句話把人說跳
交際窘事
宋雪心直口快,樂於助人,但是就是有個毛病,說話老是得罪人。
一次,宋雪和幾個朋友一起逛街,女孩們湊在一起,除了聊衣服,就是談戀愛感受了。大家一邊吃著東西,一邊優哉遊哉地談論著自己喜歡的男人的類型。
周彤說:“我男朋友非常體貼,學曆高,家境也好,工作也很穩定,他上周向我求婚了。他呀,哪兒都好,就是個頭不高。”
其他朋友聽後都說:“個頭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你好。”
宋雪一臉輕蔑地說:“矮個男人沒男人樣,就算條件再好,我也不要!”
周彤聽了這話差點跟宋雪吵起來。最後周彤一氣之下離開了,其他朋友也因為宋雪的口無遮攔紛紛離去。
陳靜是宋雪的同事中和她最要好的一個,身材偏胖。為此陳靜吃了很多減肥藥也不見效果,逢人就怕說自己胖。
一天,陳靜偷偷問宋雪:“我這幾天堅持鍛煉呢。我瘦一點沒啊?”
宋雪看了陳靜一眼說:“我的天啊,你每天吃些什麼啊,你看看你現在,就像氣兒吹的一樣,才幾天啊,你又胖了一圈,再這麼下去,誰敢娶你!”
陳靜聽後惱羞成怒,大喊道:“我就是胖,關你什麼事?我不吃你的不喝你的,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宋雪聽後還自言自語地說:“我說錯了嗎?我說的都是實話啊!”
俗話說:“一句話把人說笑,一句話把人說跳。”語言是把雙刃劍,有時候你不自覺的一句話就很可能戳到別人的軟肋,有時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化幹戈為玉帛。因此,古人也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勸誡。
有兩個女同事在聊天,一個人對另一個說:“呀,你的皮膚真好啊,膚如凝脂。”另一個聽後喜笑顏開。這話恰好被另一個男同事聽到,他說:“所謂膚如凝脂,不就是皮膚像豬油一樣嘛!”
一段和諧的對話,一份美好的心情,就這樣讓這個男同事的一句話給徹底毀掉了。語言真的很有趣,會說話的人三分巧,不會說話的人討人嫌。
1.給你的語言穿上花衣裳
語言是需要裝飾的,與人對話,要善於給你的語言穿上花衣裳,學會讚美。讚美是能把人說笑的最佳途徑。
每個人都喜歡被讚美,無論是咿呀學語的孩子,還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因為人在何時、何處都希望被人肯定,都有想要被人讚美的欲望。卡耐基說:“當我們想改變別人時,為什麼不用讚美來代替責備呢?縱然部屬隻有一點點進步,我們也應該讚美他。因為,那才能激勵別人不斷地改進自己。”
讚美不僅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更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所以有位成功的企業家說:“人都是活在掌聲中的,當部屬被上司肯定、受到獎賞時,他就會更加賣力地工作。”
有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發現,經常賞識他人,誇獎、讚美他人的人往往處事積極樂觀,受人歡迎,受人尊敬,不常生病,並且比一般人長壽;而常指責、抱怨他人的人沒有朋友,孤單落寞,身體、心理脆弱,比一般人壽命短。
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年輕時在一家報社就職,他曾經寫過一篇關於一個小偷作案的文章。文章最後寫道:“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其他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
或許連林清玄自己也沒想到,他的一句讚美竟然改變了這個小偷的一生。多年之後,那個小偷不但改邪歸正,還成了一位知名的大老板。
為此,他專門找到林清玄表示感謝,他說:“你寫的那篇特稿,讓我找到了生活的出口,使我想,為什麼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事呢?”
培根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讚美給了別人信念與力量,也給了自己快樂的心情和好人緣。讚美是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人際交往的法寶。但是,我們如何讚美才能讓別人更樂於接受呢?
方式一:直接讚美
讚美他人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直接讚美。這種方式常用於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上級對下級、朋友與朋友之間,它的特點是及時和直接。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平時也酷愛音樂,喜歡彈鋼琴和拉小提琴。
一次,他應邀到比利時參加訪問,那裏的國王和王後都是他的密友。王後也非常擅長小提琴演奏。
席間,愛因斯坦邀請王後一起合奏,合作很成功。愛因斯坦對王後說:“您演奏得簡直太完美了,說實話,您完全可以不要王後這個職位。”
王後聽了愛因斯坦的讚美後,樂得合不攏嘴。
方式二:間接讚美
拿破侖非常反感別人給他“拍馬屁”,這一點全軍上下都非常清楚,所以盡管很多人很敬佩他,但是不敢讚美他。
有個士兵非常聰明,他對拿破侖說:“將軍,您是最不喜歡奉承話的,您真是位英明的人物!”
結果拿破侖聽後,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覺得非常受用。
這位士兵之所以讚美成功,就是因為他了解拿破侖的脾氣秉性,采用了間接讚美的方式。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對於讚美無動於衷,隻不過有人會讚美,有人卻不會。蕭伯納說:“每次有人吹捧我,我都頭痛,因為他們捧得不夠。”讚美是人人歡迎的,關鍵是讚美時是否巧妙,既有讚美之功效,又無拍馬之嫌疑。這一點,通過間接讚美就可以圓滿達成。
方式三:激情讚美
讚美是緩和矛盾的潤滑劑,是獲得愛情的催熟劑,是讓感情保鮮的穩定劑。盡管拿破侖不喜歡被奉承,但他本人從不吝嗇讚美。
拿破侖認為,她的妻子是人間最有魅力的女人,為此,他用盡天下最美妙的詞來讚美她。一次,在行軍中的拿破侖給妻子寫信說:“我從沒想過任何別的女人,在我看來,她們都沒有風度,不美,不機敏!你,隻有你能夠吸引我,你占據了我整個心靈。”
不但如此,他甚至還趴在妻子的耳邊,用哀求的語氣說:“親愛的,讓我看看你的缺點:請不要那麼漂亮、那麼優雅、那麼溫柔和那麼善良吧!尤其是不要再哭泣,你的淚水卷走了我的理智,點燃了我的血液。”
拿破侖對妻子運用的就是一種激情的讚美方式,這種讚美也讓他的愛人十分滿足和高興。
方式四:意外讚美
工作了一天的王勇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見妻子正裏裏外外地忙活,桌子上擺滿了飯菜。等妻子坐定後,王勇突然在妻子臉上親了一口,然後情意綿綿地說:“老婆,能吃到你的飯菜是我最大的幸福,再苦再累也值得。”
其實,王勇的妻子每天都會做好可口的飯菜等他回來,但是這種意外的讚美,讓她非常感動,並且還暗自發誓要做個賢妻良母。
一位將軍非常英勇,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當別人誇讚他“您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時,他總是無動於衷。
一天,一個人意外地誇他說:“您的胡須真漂亮!”他竟然破天荒地像個孩子一樣地笑了。
意外的讚美往往會更加讓人驚喜,不但讓對方高興,也能博得對方的好感。
掌握了讚美的方式之後,在讚美之中,我們還要注意:讚美一定要真誠,發自內心的;讚美要適時,當發現別人的優點時,要及時讚美;讚美要具體,空洞的讚美會讓人覺得你是虛情假意;讚美要適度,不能過分拔高,濫用讚美之詞就會變成吹捧,得到的不是別人的笑而是罵。
2.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
“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向來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之一。讓人跳起來的話,往往是因為你打了他的臉,揭了他的短。
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宋勇是個熱心腸的人,喜歡幫助同事,喜歡給朋友出主意,可是他的好心總是得不到好報,不但失去了人緣,還辦砸了很多事情。
一次,部門領導帶下屬去參加一個很重要的研討會,希望借此培養新人,宋勇很幸運地當選。
研討會結束之後,承辦單位組織了一個隆重的宴會,聰明的宋勇選擇了一桌“含金量”很高的位置坐了下來。
席間,大家相談甚歡,宋勇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的談吐讓同桌的人非常讚賞。當他和一位五十多歲的企業家談話時,他見對方的頭發不多,於是對企業家說:“您知道章光101嗎?”
“什麼?”企業家問。
“就是很有名的增發產品啊,您看您的頭發都‘光榮下崗’了,再這麼掉下去,估計您看上去得有六十歲了。這個產品很好,我建議您用用。”宋勇一本正經地說。
此話一出,企業家弄了個“大紅臉”,不知如何應對,在場的人更是差點“噴飯”,暗自發笑。
企業家實在太“尷尬”了,於是借口去別桌敬酒,再也沒回來。
領導得知此事後,狠狠地將宋勇教訓了一頓,此後每每有這樣的機會,領導也不帶他去了。
在人際交往中,交談對象最忌諱的就是別人談他的缺點或者不足,如果我們在交談中涉及的話題不小心觸到了別人的“傷疤”,除了讓對方生氣,還會使得談話無法進行下去。
宋勇就是犯了“揭人不揭短”的大忌,縱使別人有短處,犯了錯誤,哪怕你的本意是好的,也一定不要當眾揭短,讓別人難堪。
在與人交談中,我們要多照顧別人的感受,不要咄咄逼人,要避開別人不願談及的話題,即使別人犯了錯誤,也要想方設法保全對方的顏麵。
一天,一位外國人入駐中國一家五星級酒店。吃過晚飯後,他見酒店的景泰藍食筷製作精美,愛不釋手,於是,他趁人不備,將筷子迅速“放入”了褲兜。
這一幕恰好被站在角落裏的服務員看到。如果是其他人處理這件事情的話,可能會直接上去抓個“現行”,但這也會讓客戶下不來台。
這位服務員並沒有這麼做。她拿出一個裝有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然後不動聲色地走到那位外國客人麵前說:“先生,剛才您吃飯的時候,我發現您對我們的景泰藍食筷非常感興趣。”
外國客人聽了她這句話,臉色變得很難看。
服務員繼續說:“很感謝您對我們中國工藝品的熱愛,為了表示我們的謝意,經領導同意,把這雙圖案最為精美的筷子送過來,如果您同意,稍後我們會按最優惠的價格記在您的賬上。”
那位外國客人當然明白服務員的話外音,服務員走後,他主動將那雙筷子“完璧歸趙”,心中充滿了對那位服務員的感激,暗暗想:“服務員都這麼好,可見這家酒店也非常好。”
這位女服務員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她沒有因為別人的過錯而揭別人的醜,而是使用最巧妙的方法給了客人台階下,給客人留足了麵子,提升了酒店形象,也避免了一場矛盾的發生。所以,我們在與別人交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放大別人的優點。場麵話並非每個人都會說,在交談時,很多人都會一不小心踏入“雷區”,觸到了對方的隱私或者痛處,犯了對方的禁忌,從而給對方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每個人有所短,也有所長,一個人很重要的素質就是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誇讚對方的長處,不要抓住別人的短處不放,不要傷人自尊。
第二,時刻照顧別人的臉麵。所有人都好麵子,麵子和自尊心是緊密相連的。人可以吃悶虧,可以吃明虧,但是就吃不下“沒麵子”的虧。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嘴丟了別人的麵子,麵子丟了就像潑出去的水,很難再收回來,會給別人,也會給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生活中,越是擁有良好修養的人,越是謙虛待人,處處給人留麵子;越是缺乏素養的人,越是趾高氣昂,不把別人的麵子當回事,甚至踐踏別人的尊嚴。
第三,學會給人台階下。做人最好不要樹敵,要學會用巧妙的語言,甚至看起來很糊塗的語言給人台階下。
一次,某國派了一名士兵刺殺敵國國王。當士兵好不容易潛入國王的帳篷時,不想驚動了國王的戰馬,戰馬大聲嘶叫,守衛的士兵迅速趕來,將他抓個正著,然後把他五花大綁帶到了國王麵前。
國王看了看這個雄壯而勇敢的士兵非常喜歡,問他說:“你是不是來偷馬的?”
士兵詫異地想:“我明明是來殺你的。”
國王不等他回答,又說:“你們看,他都嚇傻了。附近的農民過得苦啊,他肯定是因為缺糧而來偷馬的。放了吧,老百姓不容易啊。”
此後,這位士兵成了國王的得力幹將。
第十四堂把“不”說得好聽一些
交際窘事
在1995年春晚小品《有事您說話》中,郭冬臨裹著軍大衣提著小馬紮,通宵排隊為別人買火車票的形象深入人心。
小品中的郭子從來不會拒絕人,本來火車站沒熟人,還答應同事在客流高峰期買火車票,為此他通宵達旦去火車站排隊,凍得噴嚏連天才買到,他甚至還自己墊錢幫同事買高價票。當科長讓他買火車皮時,他也不知道如何拒絕,一口應承了下來。
其實,郭子“根本沒那個本事”,壞就壞在他不會說“不”,結果苦了自己,也連累了家人。
拒絕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學會拒絕是為人處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一個人走向成熟和的成功的曆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交際中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開口對別人說“不”。有些人能夠輕鬆自如地拒絕別人,有些人總是“話到嘴邊又咽下”,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如何拒絕那些生生不息、屢禁不止的推銷電話。
一天隻有24個小時,假如你都用來幫助別人辦事,你自己的事誰來辦?假如你勉為其難應承了下來,結果沒辦成,豈不是更傷感情?善於交際的人,總是能夠婉轉地拒絕別人。
1.拒絕不一定是壞事
一天,一個二十歲的小夥子帶著一大摞文章找到一位作家,希望能夠得到指教和提升。
小夥子是個文學愛好者,走了很遠的路,隻為見到自己崇拜的作家,他告訴作家,他攢了很多天的路費,路上什麼都不敢吃,就是怕把回去的路費吃掉。說到這裏,還羞愧地低下了頭。
作家很善良,帶著小夥子去食堂飽飽地吃了一頓,看過小夥子寫的文章後,他告訴小夥子,這些文章華麗有餘,力量卻不足,但是總體的文字功底是有的,如果堅持下去會有所收獲。
小夥子得到作家的鼓勵非常高興。為此,好心的作家還給他留下電話號碼,並且告訴他,如果有問題可以隨時找他。
聊著聊著,天色有些晚了,作家不停地看著手表,言下之意就是要送小夥子走。小夥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能不能再到食堂吃一頓,這樣我在回去的路上就不用吃東西了。”
作家沒有拒絕,不但帶他飽餐了一頓,還給他裝了滿滿的一盒飯讓他帶在路上吃。
回到辦公室,小夥子又提出要求,他看到作家的辦公室有很多紙,就向作家索要,作家又沒有拒絕,還給他找了個袋子,幫他裝了滿滿一袋子潔白的紙。
離開時,小夥子掏出所有的零用錢,對作家說他最近手頭很緊。作家明白,小夥子是希望自己能夠給他買一張回家的車票。
但是,作家這次沒有拿出口袋裏的錢,而是對小夥子說:“我也曾像你一樣窮困潦倒,有一次在車站,我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但是我沒有向任何人討要,而是到雜貨店買了一管鞋油和一個刷子,在車站給人擦鞋。賺一點錢後,我就買短途的車票,在車廂裏給人繼續擦鞋,我擦了一站又一站,擦了一路的鞋,這才回到家。”
小夥子聽後非常羞愧。幾年後,小夥子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他不但沒有怪罪作家,反而非常感激,他說:“如果當時沒有您的拒絕,就沒有我的今天。”
作家三毛說:“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裏早已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其中任何一個答案,都是意料中的。所以不用害怕拒絕別人,隻要自己的理由是正當的。”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積極地幫助他人往往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讚美,善於幫助別人的人也有著很好的人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遭受過別人的拒絕,那種滋味很不好受,很尷尬,於是總是認為拒絕別人,不僅讓自己感到鬱悶、難堪,還會給對方造成傷害,所以我們總是不好意思拒絕他人。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有時候,善意的拒絕恰恰是最好的幫助。
吳孟達是香港著名的演員,在做客某節目接受采訪時,主持人問他:“在你的人生中,最令你感動和難忘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