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內練涵養——修養是最強大的磁場(2 / 3)

除此之外,曾毅的“自信”總會變成強大的戰鬥力,使對方啞口無言、甘拜下風,見別人“敗北”的樣子,他更是洋洋得意。

久而久之,人們開始疏遠他,還有客戶向曾毅的上司反映:“曾毅有些過於自信了,和他打交道真費勁,下次請你換個人來。”

過於自信的人會給人一種固執和自負的不良印象。自信是好事,但是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有取長補短,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意識。

2.提高自信心的七大方法

人人都想擁有自信,卻不知道自信從何而來,如何才能獲得自信。

卡耐基在一次演講時說:“我寧願把自信和勇氣傳給我的子女,而不是留下百萬元的財產。”可見,自信的價值遠遠超過了百萬財產。

在一次節目中,主持人問卡耐基:“您有什麼方法培養一個人的自信呢?”

卡耐基回答道:“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勇氣是花錢也買不來的,培養出真正的勇氣就像鍛煉出強壯有力的手臂一樣。就算你有洛克菲勒加上亨利?福特的財富,你也不能夠跑到健身房去用錢買一雙強壯有力的手臂。但是你砍柴、打沙包,就可以煉出強壯有力的手臂。同樣的道理,你隻要多多運用自信,就可以培養出自信。”

方法一:去做你害怕做的事

有的人之所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就是因為畏懼交往,愛默生說:“做你畏懼去做的事,畏懼就絕對可以去除掉。”

所以,你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培養自信。比如,你很想去拜見你崇拜的人,但是因為害怕,從未付諸行動,那麼你就告訴自己“豁出去了”,然後拿起電話,和他約定時間。盡管你到了他的家門口,可能來回走了五六次,你才鼓起勇氣敲門,但是隻要你走進去,你會發現,情況原本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

方法二:重複和培養優點

富蘭克林年輕時缺乏自信,為此他為自己做了一張表格,首先他列出需要培養的十三個優點。之後,他每周都會專心培養一個優點,十三周後再從頭開始。

在不斷重複中,富蘭克林知道自己已經擁有了這些優點,自信心也逐漸培養了起來,與人交往時,他不斷告訴自己:“我起碼有十三個優點,我一點也不比別人差。”

看不到自己優點的人往往會缺乏自信。此時,你要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優點,從中獲取信心。優點不但能為你廣結人緣,還能增加你的收入與自尊。

方法三:將想法付諸行動

很多人有自己的思想,卻往往害怕失敗而不敢付諸行動,其實隻要你善於利用每一次機會作出決定並行動起來,你會發現,即使失敗,你也不會氣餒。

方法四:燒掉身後的橋

一次,凱撒帶著他的部隊渡過英吉利海峽,踏上了英格蘭的土地。當時,他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燒掉所有船。然後他告訴自己的部隊:“我們沒有撤退的餘地,隻有前進和征服。”

結果,他的部隊真的做到了。

交往中,我們往往會告訴自己“這次沒見,下次見好了”、“這次說服不了他,下次說服吧”,總是給自己留後路,這種思想會讓自信心消失殆盡。你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退路,告訴自己“機會隻有一次”、“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將事情辦成”,拆掉身後的橋、破釜沉舟,信心自然而然就會增強。

方法五:正視別人的眼睛

不自信的人往往不敢正視別人的眼睛,害怕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穿。你的低頭,就給了對方一種不自信的感覺。如果你和一個人說話,他不敢正視你,你是不是會想:“他到底在想什麼?他怕我嗎?他是不是在欺騙我?是不是做錯了事?會對我不利嗎?”

不敢正視別人,一般會傳達給人這樣的信息:我很自卑;我不如你;我怕你;我有負罪感,因為我做了不想讓人知道的事。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當你正視別人時,你傳達給人的信息就是:我很誠實、光明正大,我可以做到。

方法六:將走路的速度提高25%

大衛?史華茲小時候,媽媽經常帶著他坐在路邊看來去匆匆的行人。媽媽是位觀察行家,她經常會說:“你看那個人肯定遇到了麻煩,那個人有些不知所措,那個人很自信……”

很多心理學家將走路的速度與一個人的自信心聯係在一起,他們還發現,改變走路的速度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一些遭受打擊、被排斥、不自信的人走路總是散漫、拖拉。

而一些擁有超凡自信的人,走路比一般人要快很多,他們的步伐告訴人們:“我要去完成很重要的事,我能夠做到。”

將走路的速度提高25%,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方法七:多當眾發言

拿破侖說:“有很多思維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隻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

在一些會議中,有些人之所以沉默寡言,是因為他們在想:“我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假如說出來,可能會遭人笑話,與其這樣,我還不如什麼也不說。”在這種想法的促使下,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沉默,直到自信心全部喪失。

心理學家稱,積極的發言會增加自信心,多發言是增強信心的“維他命”。所以,無論在什麼樣的公眾場合,隻要有發言的機會,就不要害怕自己犯錯誤,要積極主動地說話。隻要你敢說出來,你就是成功的。

第八堂量大好做事,樹大好遮陰

交際窘事

一天,馬怡然被公司派去與客戶談一份合同。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來到了客戶公司所在的辦公樓下,比約定見麵的時間還早了十多分鍾。由於正值上班高峰期,乘坐電梯的人非常多。

馬怡然等了好幾趟電梯,好不容易和幾個人同時擠入,但是他們剛剛站進去,電梯就發出了“滴滴”的響聲。

於是,有人對站在最外麵的三個人(包括馬怡然)說:“你們下去一個人吧,超載了。”

馬怡然看了看手表,離約定的時間還有五分鍾,如果不趕緊上去就會遲到,於是站在那裏不肯動彈。

此時,三個人中的另外一個人對馬怡然說:“你是最後一個上來的,所以你該下去。”

馬怡然聽後有些惱火:“你哪隻眼看到我最後一個上來的?我還看到你是最後一個上來的呢!”

就這樣,三個人僵持不下。電梯裏的人個個都著急上班,開始有人說他們“沒素質”。

此時,站在電梯中間的一位男士說:“你們別吵了,再這樣下去誰都走不了,還有那麼多人等著乘電梯,大家都遲到就不劃算了,我下去吧。”

說著,他從電梯裏走了出去,電梯門才合上。

馬怡然終於準時到達,可是前台告訴他,經理請他等十分鍾。馬怡然心想:“有什麼大不了的,第一次見麵就遲到。”

當馬怡然被請進經理辦公室的那一刻,兩個人都怔了一下,因為經理正是那個主動從電梯裏下來的人。

馬怡然頓時有些不知所措,對自己之前的行為後悔萬分,連忙向對方道歉。

那位經理仿佛並沒在意,而是笑笑說:“沒事,我理解你害怕遲到的心情,不過,凡事禮讓一些,與人相處隨和一些沒有壞處。不說這個了,談合同吧。”

馬怡然徹底被對方的修養征服了,兩個人的談判進行得也很順利。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所處的物質和人文環境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麵對複雜的環境,我們不禁喟歎:做事難,做人更難。

一位成功人士向人們傳授他成功的秘訣時說:“事業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如何處世做人。而處世做人的一大要訣就是,這個人是否有修養,是否寬宏大量。”

“禮讓是金”。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總會有磕磕絆絆,也正是在碰撞中產生的響聲,才帶來了人生美妙的樂章。而禮讓與寬容,讓這篇美妙的樂章變得更加動聽。

1.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清朝時,安徽桐城有一個很有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聲名顯赫,他們就是張英、張廷玉父子。

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任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一天,他收到老家來的一封信,大概內容是:張家在桐城的老宅和吳家為鄰,吳家也是大戶人家。兩家的府邸隔了一塊空巷用來供人通行。後來,吳家因為要建房,打算占用這塊巷道,張家當然不同意。為此,雙方將官司打到了衙門。縣官見張吳兩家都聲名顯赫,誰都不敢得罪,於是遲遲不肯斷案。

在這期間,張家給張英寫了這封信,目的就是讓張英出麵解決此事。張英看罷信件後,在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裏來書隻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信件後,立馬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給吳家讓出了三尺的空地。吳家見張家如此舉動非常感動,也主動讓出了三尺的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這也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的來由,而此事也被後人廣為傳頌。

禮讓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在人際交往中,禮讓更能得到好人緣,“讓”了別人,自己得到的會更多。

班普生活在一片原始森林裏,以打獵為生,經常在森林中放一些捕獸器來抓捕獵物。

班普是個經驗很豐富的獵人,他總是把捕獸器放在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所以他幾乎每天都能夠滿載而歸。

一天,他去查看捕獸器的時候,發現上麵有很多動物的毛,卻沒有見到獵物的蹤影。班普非常生氣,他認定是有人將他的獵物偷走了。於是,他在紙上畫了一張很生氣的臉放在捕獸器上,以便告訴小偷。

第二天,班普又去收捕獸器,發現上麵有一大片樹葉,葉子上畫著一個圈,圈裏有間房子,房子旁邊站著一隻惡狗。班普不明白這是什麼,生氣地想:“偷走別人的獵物,還留下這張畫幹什麼?”

於是,他又畫了一個正午的太陽,還有兩個人站在捕獸器旁邊,意思是約定明天一起談談。

第三天中午,班普來了,遠遠地看到有一個全身插滿了野雞毛的印第安人站在那裏等他。但是由於語言不通,他們隻好打手勢交談。

印第安人告訴班普,這是他們的地盤,所以不能在這裏放捕獸器,班普也說,這是他的捕獸器,不能拿走他的獵物。

因為兩個人打手勢的樣子有些好笑,他們不禁大笑起來。班普想:與其多一個敵人,還不如多交一個朋友。於是,他將自己的捕獸器送給了印第安人。

有一次,班普在打獵的途中遇到了狼群,被迫跳下山崖逃命。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印第安人的帳篷中,傷口已被包紮好。

此後,他和印第安人成了好朋友,和他們一起打獵,一起生活。

諺語說“量大福大”,用寬大的胸懷禮讓於對方,往往是後福無窮,因為你禮讓一寸,就會得禮一尺。禮讓是一種讓人尊敬的修養,也是打開為人處世之道的一把鑰匙。

然而,在人際交往中,禮讓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有很多人不懂得禮讓,不會禮讓。

例如,因為不懂得禮讓,當利益被重新分配或者調整的時候,每個人都爭得麵紅耳赤,甚至動粗,不僅努力將屬於自己的那塊蛋糕放到自己的盤子中,還想方設法將別人的奪過來。於是,大家公開大吵大鬧,有的人還暗地裏算計人,有的人甚至為了個人利益,不惜使用各種手段,把“禮讓”扔進垃圾桶。

因為不懂得禮讓,有些人不講文明、不講公德。比如在我們上班的公交車上,經常有人因為被踩或者被擠而大罵出口、大打出手。假如此時人們禮讓一些,相互關照一點,既可以減輕人們的緊張情緒,沒準兒還能交到一個好朋友。

有一則公益廣告,畫麵是人們擁擠在公共汽車門前,一男一女為了自己能先擠上公共汽車而與對方大吵起來,一位老者則平心靜氣地勸告兩位年輕人說:“把心放寬就不擠了”。

不禮讓,讓人們心中充滿怨恨、不滿、牢騷、不平……還有人總結出了這樣一句歪理——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很多人不願意做一個正直、有修養、文質彬彬的人,不敢堂堂正正、老老實實做人,而變得喜歡說粗話、辦粗事。

不會禮讓的人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私心太重的人,每天隻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肯把利益讓給別人;

缺乏同情心的人,他們對人冷漠,讓他們在為人處世中熱情起來,難上加難;

驕傲狂妄的人,他們目空一切,天是老大,他是老二,根本不把別人放在眼裏;

愚昧無知的人,他們不懂規矩,更不懂得什麼是文明修養;

喜好報複的人,他們心胸狹窄,隻要吃一點虧就想報複,不懂得以德報怨的道理。

禮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不難,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禮讓呢?

一是從基礎做起,不空談,比如學會在公交車上給人讓座,進門前先讓別人進去;

二是麵對利益,不要斤斤計較;

三是注意自身的修養與文明;

四是用製度保證禮讓的實施。

2.最高的境界是寬容

一位哲人說: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翰無比!

寬容是一種大度,可容人之長,不去嫉妒;可容人之過,不計前嫌。

美國前總統林肯素以寬容對敵而著稱,曾經有一位議員勸他,不應該試圖和政敵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卻笑笑說:“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不正是消滅了敵人嗎?”

林肯的話一語中的。交往中,我們多一些寬容,就會多一份友誼,多一份溫暖與陽光。於是,有人說:最高貴的複仇是寬容。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察覺不到自己的錯誤,卻對他人的一點小過失而耿耿於懷,甚至因為一些不足掛齒的小事與朋友反目成仇。而寬容大度的人,總是能夠讓人看到他的人格魅力。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關於“仇恨袋”的故事:

赫格利斯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力士,力大無窮、所向披靡。一天,他走在一條狹窄的山路上,突然打了一個趔趄,險些摔下山崖。

等他站定後一看,原來腳下有個袋子,剛才差點要了他的性命。赫格利斯看著袋子生氣極了,於是朝袋子狠狠踢了一腳,但是袋子不但紋絲不動,反而慢慢膨脹起來。

赫格利斯更加惱怒了,他使出全身的力氣狠狠地打了一拳,袋子依然不動,而且越來越大。

赫格利斯暴跳如雷,撿起一根粗壯的木棒朝袋子砸個不停,但是袋子依然在不斷膨脹,最後將整條山路堵死了。

赫格利斯累得躺在地上,氣急敗壞卻無可奈何,關鍵是袋子還堵住了他前行的道路。此時,一位智者走過來,赫格利斯對他說:“這東西簡直太可惡了,把我的路都堵上了。”智者笑笑說:“這叫‘仇恨袋’,如果當時你踩到它,不去打它,而是繞開它,它就不會跟你過不去,也不至於把路堵死。”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誤解在所難免,如果肩上扛著“仇恨袋”,心中裝著“仇恨袋”,生活隻會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最後,隻會將自己前行的道路堵上。所以,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寬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美德。寬容就是原諒可容之言、寬恕可容之事、包容可容之人。

希拉裏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妻子。她寫了一本自傳,在這本自傳發行前,一位脫口秀的主持人發表了非常辛辣的言辭,他說:“她的自傳不可能賣得好,我敢打賭,如果超過一百萬本,我把鞋子吃下去。”

然而,上帝總是喜歡捉弄人,希拉裏的自傳上市後,沒過多久就賣掉了一百萬冊。此時,這位脫口秀的主持人悔不當初。

人們都在這看位看主持人的笑話,看他如何吃下鞋子。而希拉裏也“不負眾望”,給這位主持人送來了“鞋子”。

主持人在吃“鞋子”的時候不但沒有難過,反而嚐出了一種世界上最美妙的滋味——寬容。

因為他吃下肚子的是總統夫人特意為他定做的鞋子形狀的大蛋糕。

與其說希拉裏給了這位主持人充足的麵子,不如說她的聰慧幽默和大度包容獲得了更多人的敬佩與尊重,這也為她打開了一個寬廣的人緣天地,讓她的人生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寬容了別人就是寬容了自己,寬容別人,受益最多的還是自己,因為你的心靈會得到淨化和升華。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寬容?

(1)寬容就是忘卻

每個人都有痛苦與傷疤,嫉恨就是揭開傷口,隻能增加新的傷痛。忘卻昨日的是與非,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傷害與指責,時間就是最好的止痛藥。

(2)寬容就是不計較

我們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曾因為錯誤傷害過別人,也被別人傷害過。如果我們執拗於過去的錯誤,就會給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憎恨、放不下、耿耿於懷限製了我們的思維,奪走了我們的快樂。此時,我們要學著不去計較,放別人一條路,也給自己留一條路。

(3)寬容就是以退為進

寬容其實就是一種防禦與自我保護,寬容所體現出來的退讓是有目的和計劃的,讓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裏。

(4)寬容就是不勉強

與人交往中,難免會遇到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不要勉強別人接受你的一切,尊重別人,吸取別人的教訓才是明智之舉。

(5)寬容就是忍耐

麵對別人的批評與誤解,過多的爭辯與反擊隻能激化矛盾,此時需要冷靜和忍耐,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6)寬容需要方法

寬容不是縱容,真正的寬容是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加以改正,“事不過三”,如果對方一再犯錯、屢教不改,那麼寬容就可能變成縱容。因此,寬容要掌握好度。

寬容絕不是無原則,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於社會基礎上。對於絕大多數人,宜采取寬恕和約束相結合的方法,而對那些蠻橫無理的人則不應縱容。從這一意義上說“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乃是應取的態度。

第九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交際窘事

有個富翁渡河時船沉了,幸而抓住了船的桅杆才沒掉入河中,於是他大聲呼救。一位漁夫聞後而至,富翁遠遠地看到有人過來,便大聲說:“我很有錢,你要是救了我,我就給你一百兩金子。”

漁夫舍身相救,富翁幸免於難。但是上岸後,富翁卻對自己之前說的話翻臉不認賬,隻給了漁夫十兩金子。漁夫責怪他說:“你之前說的不是一百兩嗎?怎麼說話不算話?”

富翁一臉鄙夷地說:“你不就是一個漁夫嘛!十兩金子已經夠多的了,這還不滿足?”漁夫聽後,隻得怏怏離去。

富翁的運氣簡直壞到家了,兩年後,他再次從此地渡船,又遇到了沉船。有人聽到他的呼喊想要救他,但是那個被他欺騙的漁夫攔住了人們,說:“他就是那個我見到的說話不算話的人。”

結果,沒有人願意救富翁,他隻得在水裏拚命掙紮。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是立人之本,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言一朝不信,人就會失掉立身之本,生存之根。

上麵這則故事中,富翁遇到兩次沉船實屬偶然,但他的“不得好報”也是必然,因為一個人不講誠信,勢必會失去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所以,這個人一旦陷入了困境,就沒有人願意出手相助。失信於人的人,一旦遭遇困難,就隻能坐以待斃。

春秋戰國時期,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但是當時戰爭頻繁、人心惶惶,誠信嚴重缺失。為了樹立威信,讓改革順利進行,商鞅下令在南門外樹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且當著眾人許諾:如果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會賞金十兩。

圍觀的人很多,但是沒人動手,因為大家都不相信,這麼輕而易舉就能得到十兩金子。見沒人搬,商鞅又把賞金提高到了五十兩。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個人站了出來,不費吹灰之力將木頭搬到北門。商鞅當即命人賞給他五十兩金子。

商鞅這個舉動在廣大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這讓變法得以順利實施。新法使得秦國逐步強大,從而一統天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這四百年前,還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叫褒姒,但是她不愛笑。為了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的二十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當時邊關報警的信號,當有外敵入侵時,需要召集諸侯救援,才能點起烽火。

諸侯看到烽火,都急忙率兵趕往都城,褒姒看到人們忙亂而慌張的樣子,終於傾城一笑。

當諸侯得知這是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的花招後,因為感到“被耍”而憤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