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對未來充滿希望,是在演講遇到挫折時對自己最好的勸解了,所以請你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有耐性,要知道通常聽眾的過分要求並不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上還有商量的餘地,關鍵看你能否沉得住氣。
即席演說的技巧
一個人演講水平的高低,常常能通過即席演說體現出來。
演說者與聽眾間建立的和諧關係是一切成功演說的關鍵。向一群人作即席演說,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想想,不過是在自家客廳裏對朋友即興談話的擴大而已。
有一次,許多商場領袖和政府官員在一個製藥公司的典禮上聚會。公司研究處處長的6名屬下一個個起立發言,說明化學家和生物學家正在進行了不起的實驗工作。他們正在發展抵抗傳染性疾病的新疫苗,發展對抗過濾性病毒的新抗生素,發展舒解緊張的新鎮定劑,他們先以動物、再以人做試驗。演講結果令人出奇地滿意。
“真是太奇妙了,”一位官員對研究處長說,“你的手下簡直是魔術師。不過你怎麼不起來講講呢?”
“我隻能對著自己的腳講,無法麵對觀眾。”研究處長黯然地說。
過了一會兒,主席使他大吃了一驚。
“我們還未聽過我們的研究處處長講話,”他說,“他不喜歡發表正式演說,不過我倒要請他向我們說幾句話。”
這位處長站起來,費了很大勁隻擠出幾句話,他為自己未能詳細解說道歉,而這就是他所說的全部內容。
他站在那裏,一個自己行業裏的傑出人才,卻好似無知者一般,顯得笨拙而又迷惘。其實他很快可以學會起立做即席講演的。在我們開設的訓練班裏,沒有任何一位認真而有決心的學員無法學會這一招。他們從一開始所必須具備的,就是這位研究處處長所沒有的,即堅決、勇敢地抗拒失敗的態度。
“若是先有準備並曾練習,我就毫無困難,”你也許會這麼說,“可是如果出乎意料地讓我站起來說話,我就不知所措了。”
在情急之下,能夠收攏自己的思想並發表講話,就某些方麵而言,比經過長時間準備之後才能演說更為重要。現代商業需要,以及現代口頭溝通所必須的是隨意自在,使得這種即席發言的能力不可欠缺。我們要能隨時迅速動員思想,並流暢地遣詞造句。許多影響到今日工業和政府的決定,都不是出於一人,而是在會議桌上商定的。在群策群議的討論會裏,個人的所言所論必須強勁有力,才能對集體決議發生影響,這也是即席演說所以要生動突出,以發揮效果的原因。
任何智慧正常,擁有相當程度自製的人,皆能發表一場令人接受、甚至於常常還是很精彩的即席演說。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在突然被人邀請說幾句話時,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其中的方法之一,是采用某些著名演員曾使用過的一種法子。
道格拉斯·費班克曾在《美國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敘述一種益智遊戲。查理·卓別林、瑪麗·皮克福與他幾乎每晚都玩,延續了兩年。這種遊戲就是演說術當中最困難的一種練習:站著思考。根據費班克所寫,這個遊戲是這樣進行的:“我們每人各在一張小紙條上寫下一個題目,並立刻站起來就那個題目說上60秒鍾。同一題目我們從未用過兩次。某晚,我必須談‘燈罩’。你若以為容易,不妨自己試試。不過,好歹我總算過了關。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們開始玩這個遊戲以來,我們三人比以前機敏了許多。對於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題目,我們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比這更為有用的是,我們都學會了在瞬間就任何題目即時凝聚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我們學會了如何站著思考。”
當人們在你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請你發言時,多是期望你對某一個你能發表權威言論的題目發表一些意見。這裏的問題是,要積極麵對講話的環境,並決定在自己能支配的短短時間裏要說些什麼。有個極好的方法可以使你漸漸地敢於站起來,那就是心理上對這些情況先有個準備。在開會當中,不斷地問自己,如若現在被請起來講話,到底要講些什麼。這一次最適合講述自己題材裏的哪個方麵?對於眼前的那些建議,如何措辭以表示讚同或反對?這就要求人們在心理上隨時準備著在各種場合發表即席演說。這樣,你便需要不斷地思考,而思考正是全世界最難做的事情。
不過,沒有一位博得即席演說家名號的人,不花費很多時間來分析各種他曾參與的公開場合以來準備自己的。好像一個飛行員不斷地向自己提出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的難題,以隨時準備著在緊急狀況下作冷靜而精確的處理一樣。一位光芒四射的即席演說家,也是在作過無數次從未發表過的演說以後,才把自己準備妥當的。像這樣的演說,其實並不能算是“即席演說”,因為它們是平日就準備著的演說。
在演講中,可以先舉些例子,這樣做的優點是很明顯的。
首先,你可以從苦苦思索下一句的需要中解脫出來。因為經驗極容易複述,即使在即席演說的情況下亦然。其次,你會漸漸進入講演的角色。最初的緊張消失無蹤,你便有機會把自己的題材逐漸溫熱起來。再次,你可以立即獲得聽眾的注意。因為,講實例是立刻攫取注意力萬無一失的方法。
聽眾凝神聆聽你所舉出的富有人情味的實例,可使你在講演開始後的極短時間裏,對自己的能力重新獲得肯定。溝通是一種雙向的過程。能吸引聽眾注意的人馬上就會感知這一點。當他注意到那種接納的力量,並感覺到那種期盼的光芒如電流般在聽眾頭上交射時,他就感受到聽眾要他繼續,要他盡最大能力去做回應。演說者與聽眾之間的和諧關係,是一切成功演說的關鍵所在,沒有它,真正的溝通即不可能發生。因此,應當以實例展開演說,尤其是在人家請你說幾句話時,舉例是最管用的。
在演講時,應當有蓬勃的生氣和力量。你若拿出力量和勁頭來,外在的蓬勃生氣便會對你內在的心理過程產生極有益的效果。你有沒有注意過,在交談著的人群裏麵,總有個人會忽然邊說邊指手畫腳起來,很快地他便說得頭頭是道了,有時候甚至還會口沫橫飛、精彩之至。而且,他也開始引來一群熱切的聽眾了,這說明身體的活動與心理的活動關係很密切。一旦使身體充滿蓬勃的生氣,我們就能很快地使心靈展開活動。
總會有這麼一些時候,某人在你肩頭輕拍一下,讓你說幾句話,也許你事前毫無準備,或許你正輕鬆愉快地欣賞主持人的講話,忽然發現他叫你,人人都轉頭朝你的方向望,你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呢,人家就介紹說你是下個演講人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很容易慌亂。要說什麼時刻最需要保持平靜,就是現在這個節骨眼上了。向主席致意,說上兩句,可以有個喘息的機會。然後,便要發表與聽眾有密切關係的言論了,聽眾隻對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興趣,因而可以談談聽眾的本身和場合。
為了使講演輕鬆愉快,可以談論自己的聽眾,說說他們是誰,正在做什麼,特別是他們對社會和人類做了什麼貢獻。
當然也可以講講造成這次聚會的緣由,是周年紀念日?是表彰大會?是年度聚會?還是政治集會?同時,如果你一直專心地聽講,也可以指出在自己之前另一位演說人所談及的某一特殊事物,然後將它擴大詳述一番。最成功的即席演說,都是真正的當場表演。它們表達的是講演者對聽眾和場合的感想。它們是為這個場合,而且是專為這個場合量身定做的。它們的成功也就在於它們在特殊的時刻,綻開了鮮豔的玫瑰,不多時便消失,可是聽眾所享受到的愉悅卻將一直延續下去,在尚未弄明白之前,他們就將你當成即席演說專家了。
但是,即興演說絕不是讓你胡說。說話除了要有適當的場合,還要適時。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不論如何精彩,如果時機掌握不好,也無法達到有效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要對方願意聽你的講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都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這有如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雖有良好的技藝、強健的體魄,但是他沒有把握住擊球的決定性瞬間,或早或遲,棒就落空了。所以,時機對你非常寶貴。但何時才是這“決定性的瞬間”,怎樣才能判明並及時抓住,並沒有一定的規則,主要是看談話時的具體情況,憑你的經驗和感覺而定。
切入話題要注意雙方所關心的共同點,還要考慮在什麼時候最好。
在討論會上,先發言雖可給聽眾心中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因過早,氣氛還較沉悶,人們尚未適應,因而不願隨之開口;若是後講,雖可進行歸納整理,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表更為完善的意見,但因太晚,人們都已感到疲倦,想盡快結束而不願再拖延時間,也就不想再談了。
據此,人們經過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二三個人談完之後及時切入話題,這樣效果最佳。這時的氣氛已經活躍起來,不失時機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容易引起關注。
在反映情況和說服人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把時機選在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因為一些人由於勞累、不順心或正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是沒有心情來聽你說話的。
說話表達中,隻有交談對方概念明確的問題,其思想才有被對方領會、接受的可能。否則,容易造成誤解。請記住,那些問題一定要明確地、不含糊地提出,才能準確、快速地把信息輸入到對方的大腦裏。
說話不同於寫文章,文章寫了之後,可以字斟句酌,可以刪改。而說話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要緊扣一個中心,才能有針對性。
如你要向人介紹一支鋼筆,關鍵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要推銷商品,就要把中心放在說明鋼筆的質量和性能上。
如果你丟失了筆,要到招領處去詢問,就要著重說明它的構造。總之,你不能不分講話目的,把鋼筆的各方麵都說到。
有位父親回憶他女兒小時候的一件往事:“我的孩子小時候就很有才氣。有一次,她使我和她媽媽很吃驚……從那個時候才注意這個問題。大約1歲多一點吧,過國慶放焰火……1歲零4個月吧……”
這裏,光是表達孩子的年齡,就用了好幾句不同的話。說話者一開始沒有明確地點出“1歲零4個月”這個關鍵信息,而是邊想邊說,因為事先沒有想清楚,把問題複雜化了,顯得很不明確,而且會讓聽者覺得很煩,滿腦子都是些時間,而忘記了他的女兒究竟有什麼才氣。
讓人快樂的語言技巧
在演講中,盡量用語言讓聽眾覺得很高興,最後,你才笑得出聲來。
我認為在各式各樣的演講中,常有一些不利因素。邁特是美國的一位汽車推銷員,他對各種汽車的性能和特點了若指掌。本來,這對他推銷是極有好處的,但遺憾的是他喜歡爭辯。當客戶過於挑剔時,他總要與顧客進行一番嘴皮子大戰。而且常常令顧客啞口無言,事後他還不無得意地說:“我令這些家夥大敗而歸。”
可是經理批評了他:“在舌戰中你越勝利你就越失職,因為你會得罪顧客,結果你什麼也賣不出去。”後來,邁特認識到了這個道理,變得謙虛多了。
有一次,他去推銷懷特牌汽車,一位顧客傲慢地說:“什麼,懷特?我喜歡的可是胡雪牌汽車。你把這個送我,我都不要!”邁特聽了,微微一笑:“你說得不錯,胡雪牌汽車確實好,該廠設備精良,技術也很棒。既然你是位行家,那咱們今天來討論懷特牌汽車怎麼樣?希望先生能多多指教。”於是,兩個人開始了海闊天空式的討論。邁特借此機會大力宣揚了一番懷特牌汽車的優點,終於做成了生意。邁特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推銷員。
在演講中真誠的剖析是給對方一種體貼,一種認同。善於與對方進行心理互換也是一種獲得快樂的手段,它不僅能使演講繼續,說不定還會給你贏來更多的聽眾。從而達到別人接受你的觀點的目的。
良好的態度能使對方如沐春風,使聽眾得到這種感受,可以說你已成功了一半。而生硬的語氣、死板的表情,則會讓人在生厭的同時也拒絕你的要求。
當我們準備演講時,在充分了解聽眾的情況之後,不妨預先來檢查一下自己的態度、設想自己有可能麵臨的尷尬問題,然後設計一下自己的語言、動作。這樣,可以做到有備無患,避免在倉促之中出錯,這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演講中,能不能取得成功,語言、態度固然是一個方麵,但途徑也不能忽視,一定要找出合作的最佳途徑。
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團體之間,甚至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難免會有衝突。無論是什麼樣的衝突,我們都要積極地去尋找發生衝突的原因,找出它的實質問題在哪裏,雙方究竟在哪些方麵意見不合。了解到這些東西後,再認真分析意見不合的原因,找出問題的實質所在,看看這些東西是否能解決。
因為我們個人所持的期望不同,因此所製定的目標也不同,出現這種差異是正常的。隻要仔細分析,就會找到一些有助於取得合作的最佳途徑。我們每個人出生的地方不一樣,成長的環境也各有差別,因而對事物的品評就各有千秋,對同一問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因此,當你準備前去演講時,最好要先了解一下演講對手的背景,他的愛好興趣和他對某些事物的看法。這些雖然不能直接助你演講成功,但它對你打好這一仗會有更為積極的幫助。讓聽眾了解你,不僅包含有了解你的知識結構、行為方式、對事物的看法、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更重要的是了解你對這次演講的立場態度,這樣有助於彼此理解,達到演講成功。
對於他人的稱呼,似乎是件極簡單的事,但若你留心現代人的稱呼的複雜,就會明白一個適宜得體的稱呼,常會發生微妙的作用。
對男性的稱呼比較單純,一般都稱為先生。對女性的稱呼就得要兼顧身份了。一般稱已婚的女子,用丈夫的姓稱其為某太太。如果她的身份較高,則稱其為夫人較為妥當。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稱其為小姐。
稱呼一個不明底細的女子,則用“小姐”比貿然地稱她“太太”要有分寸得多,無論她是16歲或60歲,寧可讓她微笑地告訴你她是太太,也不可使她憤怒地糾正你,說她不過是一個“小姐”!
有些在社會上活動的女子,雖然已婚,但仍然不高興取其夫之姓,她仍願意別人叫她某小姐。在拜訪她之前你最好先調查清楚,以免誤事。若有人在旁介紹,則應依介紹人所用的稱呼方法,不可自作聰明,擅自更改。
“先生”兩字是最普通的,甚至能通用到去稱呼高級的軍政長官,當你覺得沒有稱呼他的職銜的必要時,或不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麼職銜的時候,這是最恰當的。對服務員等人,如果你稱呼他老兄、朋友之類,你會得到更滿意的款待。有些場合,如果你適當稱呼對方的名字,也會有親切愉快的效果,這就要看你的身份與當時的情況靈活運用了。
請求別人,一定要選擇好時機。要在別人心情舒暢時,或在別人比較空閑時才適宜提出來。如在別人高度緊張工作時去打擾他,他會因感到麻煩而敷衍你。而在別人情緒不佳時,你提出請求,將更令他心煩。
求人幫忙時,一般可先適度地稱頌對方某一顯著的優點。比如,稱頌他樂於助人,稱頌他有路子、辦法多等等。真誠地稱頌,可以博得對方的好感,使他願意幫助你。同時,你還要替對方著想一下,你提出的請求將會給對方造成哪些壓力,可能存在哪些困難。這些難處,你說出來比由他本人說出來要好得多。“我知道這件事會給您添許多麻煩,但我沒有別的門路,隻能拜托您了。”這樣說,較易使對方樂於為你做事。
“謝謝”這個詞不僅是禮貌用語,也是溝通人們心靈的橋梁,若運用得恰當,則會產生無窮的魅力。為別人幫忙、辦事,多少總要耗費一些分外的精力,有時還不得不輾轉求人或托情,欠下別人一筆“人情債”。因此在道謝時,一般要用含有歉意的語言來表示不安之心,如“真對不起”、“煩您……”“實在不好意思”、“讓您費心了”等等。
有時,道謝者在口頭表示謝意的同時,往往還要贈以禮物。送上禮物時,你可以隨口說上一句:“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或者說:“隨便買了點小東西,不知道您喜不喜歡。”
許多人習慣於在告辭時才這麼說,目的在於不事先宣揚,也便於對方接受。這麼做,可以避免物品衝淡了人情。否則,有意張揚,反複提及,就有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降為金錢關係之嫌了。
對道謝者來說,有機會時在行動上給對方以回報,也是需要的。這種心願,需要時要適當表露,你可以說,“今後,能給我一個回報的機會嗎?”“我很想投桃報李,需要時可不要把我忘了。”“希望在適當的時候讓我為您出點力,以表示一份小小的心意。”“不能賞個臉嗎?讓我為您奔波一次以免心中不安。”等等。當然,道謝隻是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如果使施惠者反而因此窘迫,便違背了本意。
為了不至於使人窘迫,道謝要考慮時間、地點和對方的特點。比如,被謝者不希望局外人知道自己幫了你,你就應尊重對方的意願。如果恰巧在大庭廣眾之下遇見對方,就要含蓄地表示謝意,或者小聲地耳語,甚至可借握手之機,用熱情有力的動作加上含笑的眼神來表示。也可以說有一點小事想同他單獨說幾句,借此離開人群,找個合適的時機再坦誠相謝。
在談話和演講中,要想使對方愉快高興,選擇適當的話題非常重要。有些人對談話的題材存有誤解,以為隻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談。因此,朋友見了麵想開口時,就會在腦子裏苦苦思索,企圖找一些怪誕的奇聞、驚心的事件或有刺激性的新聞當話題。
然而,這種話題畢竟不多。況且,有些轟動社會的新聞,不等你講,人家也許知道了。再者,由於對象不同,某一部分人愛聽的,另一部分人未必感興趣。這樣做必然把話題囿於狹小的圈子裏。
另外,上文已經提到了,人們除了愛聽一些奇聞軼事外,大多是愛聽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普通話題。例如,孩子大了,進哪家學校比較好;花卉被蟲子咬了,該買什麼藥;這周上映的電視,哪一部最值得看,等等。
對話題的另外一個誤解是,以為必須談些深奧的、顯示學問的題材,才能獲得別人的尊敬。因此常在交際場合中想跟別人談些抽象的理論,或談一些高深的知識。但這類問題,一般場合上難以找到知己。所以,對話題的選擇,大可不必作繭自縛。在這方麵,保險公司業務員的做法值得借鑒。他們開展工作時,有一個必須遵守的準則:若想與顧客交易,先要具有麵對任何人都能開口說話的膽量和本事,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如果你能和任何人連續談上10分鍾而又能使對方產生興趣,你便是最優秀的交際人物。”
在演講和日常談話中,為了取悅對方,使對方感覺到非常愉快,還可以適時地讚美對方。在對他人進行讚美時,應當注意做到實事求是,措詞適當。當你的讚語沒說出口時,先要掂量一下,這種讚美有沒有事實根據,對方聽了是否相信,第三者聽了是否不以為然,一旦出現異議,你有無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讚美是站得住腳的。所以,讚美隻能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同時,讚美的措詞也要適當。一位母親讚美孩子:“你是一個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這種話就很有分寸,不會使孩子驕傲。
但如這位母親說:“你真是一個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子中,沒有一個趕得上你的。”那會把孩子引入歧途。
借用第三者的口吻對他人進行讚美,有時能出人意料地使對方感到愉快和高興。有時,我們為了博得他人好感,往往會讚美對方一番。但讚美若由自己說出,不免有恭維、奉承之嫌。如果換個方法,借用第三者的口吻進行讚美,對方多半會認為你不是在奉承他。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總認為“第三者”所說的話是比較公正、實在的。因此,以“第三者”的口吻來讚美,更能得到對方的好感和信任。
如果當麵讚揚一個人,有時反而會使他感到虛假,或者會疑心你不是誠心的。一般來說,間接讚揚無論在大眾場合,或在個別場合,如能傳達到本人,除了能起到讚揚的鼓舞作用外,還能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讚揚是真誠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在稱讚別人時所表現出來的漫不經心,如“你這篇文章寫得蠻好的”,“你這件衣服很好看”,“你的歌唱得不錯”等,這種缺乏熱誠的空洞的稱讚,並不能使對方感到高興,有時甚至會由於你的敷衍而引起反感和不滿。
因此,稱讚別人要盡可能熱情些、具體些。對他人的讚揚一定要適度,因為適度的讚揚會使人心情舒暢,否則就會使人感到難堪、反感,甚至覺得你在拍馬屁。可以這麼說,合理地把握讚揚的“度”,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
既能使當事者體麵地下“台階”,又盡量不失立場。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社會交往或與人談話中,如果你錯了,就請及時承認。與其等別人提出批評、指責,還不如主動認錯、道歉,這樣更易於獲得諒解和寬恕。凡是堅信自己一貫正確,從不認錯、道歉的人,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
真心實意地認錯、道歉,不必過分強調客觀原因,作過多的辯解。如果確有非解釋不可的客觀原因,也須在誠懇的道歉之後再略為解釋,而不宜一開口就辯解不休。否則,這種道歉不但不利於彌合裂痕,反而會擴大裂痕,加深隔閡。
當對方正處在火頭上,好話歹話都聽不進時,最好先通過第三者轉致歉意,待對方火氣平息之後再道歉。如雙方僵持不下,勢必兩敗俱傷時。如一方先主動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緊張為和諧,乃至化“敵”為友。誠心的道歉應語氣溫和、坦誠,應目光友好地凝視對方,並多用“包涵”、“打擾”、“得罪”、“指教”等禮貌詞語。道歉的語言以簡潔為佳,切忌羅嗦、重複,隻要基本態度明朗,對方也已通情達理地表示諒解,目的就達到了。
當然,如果你沒錯,也不要為了息事寧人而向人家道歉。這種沒有骨氣的道歉,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同時要分辨清楚深感遺憾和必須道歉兩者的區別。比如你是主管,某一位部屬不稱職,必須將其革職,對這種事,你可以覺得遺憾,但不必道歉。
一般來說,該讚美的讚美,該道歉的道歉,能做到這些,就能夠使別人輕鬆愉快、心情舒暢地同自己合作,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誼,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