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隻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卻讓其他的人覺得無聊透頂,所以他無法成為一名講話高手。這時,你可以反過來做:引導他人談論他的興趣、他的事業、他的成就——或者,如果對方是位母親的話,談談她的孩子們。專心聆聽他人的談話,你會帶給他人很多樂趣。那麼,你將被認為是一位很好的談話高手——即使並沒有怎麼講。
來自費城的哈羅德·杜懷特先生,在上課時舉行的宴會上進行了一場非常成功的演講。他依次談到圍坐在餐桌旁的每個人,說剛開始的時候,他自己是怎樣的拙嘴笨舌,而現在他進步多了。他回憶同學們所做過的那些演講,討論過的那些題目,他還誇張地模仿其中一些人,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現在的《美國雜誌》,銷售量劇增,發展速度極為驚人,引起出版界的普遍關注。它的訣竅是什麼呢?訣竅就在已故的西德達和他的理念上。記得我剛認識西德達的時候,他還是《美國雜誌》中的《有趣人物》專欄的主持人,我替他寫過幾篇文章。有一天,他和我說:
“人都是很自私的,隻對自己的生活有興趣。他們一點也不會去關心政府是否應該把鐵路歸為國家所有,他們隻渴望知道自己怎樣才能獲得提升,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薪水,怎樣才能保持健康?假設我擔任了這家雜誌社的總編輯,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給讀者提供密切關係他們生活的信息:比如說:怎樣保護牙齒,怎樣洗澡有益健康,怎樣在夏天時保持清涼,怎樣找到合適於自己的工作,怎樣麵對自己的上司,怎樣對待員工,怎樣購買稱心如意的房子,怎樣加強記憶力,怎樣在寫作中避免語法錯誤等等。除此之外,人們對周圍的人的生平故事也很感興趣,所以我還可以邀請一些富豪,讓他們談談自己是如何在房地產事業上賺進了上百萬美元的;我還可以找一些著名的銀行家和大公司的總裁,來講講他們是如何從社會的底層奮鬥到今天有權有勢的地位的。”
就在不久後,西德達果真當上了雜誌社的總編輯。當時雜誌的銷路不廣,應該說這本雜誌在經營上幾乎是徹底失敗的。西德達接手後,立即按照自己的想法展開工作。結果怎麼樣呢?雜誌的銷售量急速上升!20萬份、30萬份、40萬份……越來越多!這樣的改變,僅僅是因為裏麵的內容是一般民眾所希望閱讀到的。沒過多久,雜誌的月銷售量就達到了100萬份,而且銷售量還沒有就此停住,而是繼續飆升。西德達滿足了讀者們的興趣,讓自己的雜誌與人們進行了無聲的交流,因此也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一次,艾瑞克·休斯頓在後院與人談話,而他的談話卻讓人覺得,這次的演講不是油印出來的一份拷貝文件——而是特地為他們準備的。演講者根據聽眾所關注的事情和興趣而講,聽眾就不由自主地要去注意了。
一般來說,隻有演講者把自己的演講與活生生的聽眾發生了某種微妙的關聯之後,才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也許演講準備的很周詳,也許演講的內容也是演講者本身所熱衷的話題,然而要真正獲得成功,就需要另外一個因素:你必須讓聽者覺得,你所要講的話對他們很重要,不隻是你自己對這個話題熱忱,還要將這種熱忱感染給聽眾。
著名的演講家總是熱切地希望聽眾同意他的觀點,感覺到他所感覺的,去做他以為他們該做的事,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憂愁。他以聽眾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明白自己演講的成敗不是由他來決定,而是由聽眾的思想和感覺來決定的。
演講時,盡快指出你和聽眾之間有某種直接的關係,也不失為拉近你和聽眾距離的好方法。如果感到很榮幸被邀請了,那就直接告訴大家你的歡愉之情吧。
哈羅德·邁克米蘭在印第安納州綠堡的德堡大學對畢業生發表演講的時候,他是這樣與青年人們開始溝通的:
“非常感激各位親切的歡迎詞,”他說:“雖然我身為大英國的首相,但能應邀來到貴校,對於我來說真的不簡單。不過我能感覺到,我現在所擔任的政府職位,應該不是各位盛情相邀的主要原因吧。”
接著他還提到自己的母親是美國人,出生於安納州,而父親則是德堡大學的首屆畢業生。
“我可以向各位保證,我和德堡大學有密切的關係,”他說,“並以能重溫老家的傳統為驕傲。”是的,麥克米蘭用這種方法,立刻為自己贏得了友誼。
通用動力公司的總裁小弗蘭克·斐斯在紐約“美國生活宗教公司”一年一度的晚宴上是這樣演講的:
“從各個方麵來說,今天晚上可以說是一個讓我感到愉快而且有意義的一晚。第一,我的牧師羅伯·愛伯亞坐在聽眾席裏。他的言語、行動和領導,已使他成為我個人、家人以及所有聽眾的一種激勵和榜樣。第二,坐在路易·斯特勞斯和鮑伯·史蒂文森兩位的中間,又使我非常的快樂……他們對宗教的虔誠,在他們對公共事業的熱忱中表露無遺。”
如果你使用比較奇特的名字,而這是詢問得知的,你必須確定它們是否正確無誤的,必須確實了解自己使用這些名字的原因,而且隻能以一種友好的方式來提到它們,當然還應該有節製。
另外,就是你最好在演講中多使用“我們”、“你”,而不要使用第三人稱“他”、“他們”。這可以讓聽眾感覺是在親身參與,使聽眾維持在自我感覺的狀態中。我們在前麵已經指出,演講者如果想抓住聽眾的注意和興趣,這是不能忽視的一點。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你”這一稱呼。美國醫藥協會的健康教育組組長鮑爾博士一直很受聽眾的歡迎,他在無線電和電視演講中就常常采用這個技巧。有一次,他這樣對聽眾說:“我們都很想知道怎樣去選個好醫生,獲得最好的服務。那麼,既然我們都想從醫生那裏獲得最佳服務,是否我們也應該知道怎樣才能做個好病人?”
這短短幾句話,就把聽眾們惹惱了,誰想莫名其妙地成為一個病人?所以一旦使用不當,不僅不能幫助自己同聽眾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還有可能造成分裂。
其實我們在演講的時候,如果能先找到一個與各位聽眾的共同點,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說服性的演講中,林肯就能找到與聽眾共同的讚同點,甚至在討論高度火爆的奴隸問題時,他也能找到這種共同的讚同點。一家中立的報紙在報道一場他的演講時這樣說道:“在一開始的半個小時裏,他的反對者同意他所說的每一個觀點。他便從那一點開始往前走,一點一點地,直到最後他幾乎把他們全都引入自己的欄圈裏了。”
在各種爭議中,不論分歧有多大,問題有多尖銳,總是會有某一共同點是能讓演講者和聽眾都產生心靈共鳴的。
大不列顛首相馬克米蘭向南非聯邦國會的兩院發表演講的時候,南非當局主張的是種族隔離政策,而他卻又不得不在立法團體之前陳述英國無種族歧視的觀點。他在一開始並沒有對這種基本歧異進行展望,而是一開始先強調南非在經濟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有重大的貢獻,然後機智巧妙地提出個人觀點,而這個觀點是根據真誠的信念而來的。
當時他說:“身為不列顛國的一位普通公民,我渴望給予南非最大的支持和鼓勵,不過希望各位不要介意我的直言不諱:在我們領土上,我們正設法給予自由人政治前途。這是我們堅定的信念,我們無法在支持和鼓勵各位的時候不違反自己的信念。我認為,我們應當像朋友,不論誰是誰非,共同麵對一個事實,那就是當今之世,我們之間存在分歧。”
由此可見,不管一個人多麼堅決地想和演講者意見相左,像這樣的陳述,也會使他確信演講的開誠布公。
要想使別人肯定你的演講,肯定你的說法,就要在演講中有真誠的感情和良好的性格,用真誠和魅力來感動別人。
羅馬著名的雄辯家昆提連說:“演講家是精於講話的好人。”他說的“好人”便是真誠與性格。
摩根也說:“性格是獲取聽眾信任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獲取聽眾信心的最佳途徑。”
有技巧的演講者,一開始便能獲得許多認同的反應。他為聽眾設下心理的認同過程,使他們朝讚同的方向前進。就像撞球戲裏的彈子,將它往一個方向推動後,若欲使它偏斜,便須費些力量;但欲將它推回相反的方向,則要費更大的力量。
心理的形態在這方麵表現得非常明顯。當一個人真心說“不”時,他所做的不僅僅是他所說的這個字。他整個人都會收縮起來,進入抗拒的狀態。通常,他會有微小程度的身體上的撤退,或撤退的準備,有時甚至顯而易見:他的整個神經、肌肉係統都戒備起來,要抗拒接受。
但是,如果一個人說“是”時,是絕無撤退行為發生的。他的整個身體處在一種前進、接納、開敞的狀態中。因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誘發聽眾說“是”,便有可能成功地捕獲住聽眾的注意力。
獲取“是”的讚同態度,是非常簡單的誘使他人的信服的技巧,然而,卻經常被人們忽視。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以為,如果一開始不采取敵對的態度,就不足以顯出自己的重要性,於是當激進派與保守派在一起開會時,一會兒工夫就會讓對方火冒三丈了。
所以,當你一開始便強調那些聽眾與你都相信的事情,然後再舉出一個恰當的問題,讓聽眾願聞其詳,接著再引導聽眾一起去尋找答案,這樣反而會更有利。在尋找的過程中,將你所見的清楚的事實,舉出陳列在他們的麵前,他們便會被你所引導,進而接受你的高論。而對於這種他們自己所發現的事實,他們更能信服。
高明的演講者熱切地希望聽眾感覺到他所感覺的,同意他的觀點,去做他以為他們該做的事,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痛苦。
羅素·康威爾著名的演講《如何尋找你自己》,先後講過大約6000次。或許你會想,重複這麼多次的演講,恐怕已經根深蒂固地印在演講者的腦海裏了。康威爾博士知道必須使聽眾感到他的演講是個別的、活生生的東西,是特地為他們而做的,因為聽眾的常識程度與背景各不相同。他說:“當我到了某一個城市或某一個小鎮,我總是先去訪問那些經理、學校校長、牧師們等,然後到商店裏去同人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曆史和他們擁有的發展機會。然後我才發表我的演講,對那些人談論適用他們當地的題材。”
在聽者和演講者之間,紐帶就是用“誠摯”來維係的。諾曼·文生·皮爾曾有一位牧師朋友,講道時難以維持聽眾的注意力。皮爾博士便向他提出一些極有用的建議。他建議這位牧師在每個星期日講道之前,先問問自己對聽眾的感受。如果沒有對聽眾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情,就最好不要去麵對那些聽眾。一般來講,聽眾們對演講者的反應是比較快的,那麼也就是說,一旦演講者顯露出自己的優越感,他們會很快就感受出來。所以,演講者若要贏得聽眾的敬意與愛慕,謙卑是最好的方法。當你演講的時候,你就好像是陳列在櫥窗裏的貨品一樣,個性裏的每一部分都呈現在觀眾眼前。隻要你盡力而為,聽眾一定會對你報以熱烈的掌聲,且投以敬意的目光。
但是在這當中,演講者一定要注意,人類的個性需要愛,也需要尊重,人人皆有一種內在的價值感、重要感和尊嚴感。傷害了它,你便永遠拒絕了那個人。因此,當你愛一個人、尊敬一個人時,如果你告訴他,他也會同樣地愛你、尊敬你。
應變的技巧
無論是在演講中,還是在談判中,都可能會遇到一些向你發難的人,想把你置於窘境,這時候就要考察你的應變能力了。這種應變,難就難在既要回擊,又不能失禮。有句諺語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比喻為貪小利而失大利。有時必須隨機應變,主動丟掉芝麻。如果隻顧著避免眼前的損失,很可能會導致日後無法彌補的大損失。隻顧眼前利益,就可能丟掉全局,即所謂的貪小失大。所以要具備丟掉芝麻的勇氣。
演講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尷尬事情,這就要求演講者具有靈活的語言應變能力。巧妙運用應急手段,巧妙地擺脫困境。當遇到對手逼你立即做出選擇時,你若是說:“讓我想一想”之類的語言,會被對方認為缺乏主見,從而在心理上處於劣勢。此時你可以看看表,然後有禮貌地告訴對方:“真對不起,我得先講完以下的內容,你提出的問題我會在最後回答你,可以嗎?”於是,你便很得體地贏得了思考的時間。
霍格將軍是位很固執而又很有野心的將軍,他在林肯授權給他之後,表現出了獨裁專斷的思想,這使得國家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
對於他犯下的那些嚴重的錯誤,林肯並沒有太過明顯的指責他,而是用他機智的手腕,加上豐富的外交詞彙,寫了一封信。林肯落筆穩健,具有保守的外交手腕,他是這樣寫的:
“近期發生了一些事,使我對你並不十分滿意。現在我已經任命你作包脫麥克軍隊的司令官,當然,我這樣做有充分的理由。可是我希望你明白,到今天為止,我對於你所做的有些事,並不十分滿意。我相信你是一個睿智善戰的軍人,當然,這點也是我所感到欣慰的。同時我也相信,你不至於把政治和你的職守,摻和在一起,這方麵你是對的。你對你自己有堅強的信心——那是一種有價值、可貴的美德。
你有野心,這種好強的心思在某種範圍內,是有益而無害的。可是在波恩雪特將軍帶領軍隊的時候,你卻放縱了你的野心來行事,而阻撓他。在這一件事上,你對你的國家,對一位極有功勳而光榮的同僚軍官,犯下一個極大的錯誤。
我聽說過,並且我也相信,你說軍隊和政府需要一位獨裁的領袖。當然,我給你軍隊指揮權,並非是出於這個原因。同時,我也沒有想到那些。
記住,隻有在戰爭中大獲全勝的將領,才有資格當獨裁者。在目前,我對你唯一的期望,就是軍事上的勝利。如果你能夠做到,到時,我會冒著危險,授予你獨裁權。
政府將會盡其所能讚助你,就像讚助其它將領一樣。我非常擔心你灌輸給軍隊和長官一種不信任上司的思想,而這種不好的思想最終也會落到你自己的身上。所以我願意竭力幫助你,平息你這種危險的思想。
如果軍隊中還有這種思想存在的話,就算拿破侖還活在這世界上,他又能從軍隊中得到些什麼呢?小心謹慎吧,現在最重要的是努力地、不眠不休地去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的信念爭取勝利。”
其實,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心智敏銳,思維迅捷,言語犀利機巧,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既化解了自己所處的尷尬處境,又能進一步攻擊對手的地步。
其實,當你真的陷入困境的時候,不可能馬上就能想到對策,但是你可以臉紅,但是絕對不能心慌,你需要鎮定,再鎮定。當尷尬突然出現的時候,瞬間的臉紅雖然在所難免,但絕對不能心裏慌亂。那樣既無補於事,又容易讓別人覺得懦弱。對自己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要輕易辯解,隻有越早承認過失才會越容易被別人諒解。
遇到讓人尷尬的情況,一定要勇於自我解嘲。既然尷尬的局麵已經不可避免,就應當拿出足夠的勇氣來麵對現實,甚至直接向尷尬挑戰。但這個時候還不能這麼簡單,我們要用我們的聰明才智,將尷尬時刻轉化為自我宣傳的機會。善於隨機應變地處理情況不僅可以使尷尬不再那麼難堪,而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我表現的機會。李君一直是公司裏默默無聞的一員,在一次向新人介紹公司領導時,他誤將公司總經理的名字讀錯,當時現場安靜異常,總經理也麵露不悅。他覺察後立即介紹自己,說完後又補充道:“我們公司的領導從來沒有架子,但在這個公司,除了領導的名字,什麼都不許錯。”緊張的場麵一下鬆弛下來。
真的遇到我們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用這種裝傻充愣的方法,置有形的窘境於無形的無知之中。這樣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尷尬施加的影響摒棄出去。因為誰都知道傻子總被人們嘲笑,但從未有尷尬時刻,因為傻子做傻事沒什麼新鮮的,他自己也不在乎。雖然我們不是真的要當傻子,可是在特殊時刻采用一些特殊方法來脫危解困又有什麼不好呢?醫學上有所謂的轉移病痛法,當一種難以征服的痛苦被另一種較易征服的痛苦替代時,前一種痛苦往往在後一種痛苦的作用下逐步失去原來的痛感,這種方法同樣運用於尷尬時刻的自我調節。當然,轉移尷尬還有另一種形式,就是將尷尬轉移到旁觀者的身上,不過必須注意一點,你所轉移的尷尬應該是善意的製造玩笑的契機。
實在不行的話,我們還可以走。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如果你的確沒有勇氣和能力應付,尷尬出現時你的最佳選擇就是迅速撤離現場,越快越好。對那些天生膽小怕事但是異常敏感的人來說,提前預見尷尬發生的可能性,或是當尷尬的事態稍有苗頭時就趕快離開,實在是妙不可言的高招。再大的掌力,如果沒有受力的物體也不過就是一陣風罷了。
不過人們普遍同情弱者,在尷尬出現的時刻,你應當立即做出過激的反應,可以是懊悔不已,可以是痛苦萬狀。總之,你一定要讓別人看起來心理異常脆弱,仿佛剛才的事情已經傷害到了你的自尊心。一般情況下,人們在看到你的“慘狀”後,肯定不會再對你窮追猛打,尷尬也就不了了之。
利與不利從來就是相對而言的,隻要找到關鍵點,化不利為有利並非沒有可能。對一個剛剛工作的女秘書來說,還有什麼比上班後的第一批信件中就有兩封寄錯了地址更令人尷尬呢?然而,24歲的凱特在知悉情況後馬上打電話向客戶致歉,並且在客戶拒絕後連續打了一天的電話,最後終於感動了對方。這兩位客戶也通過此事了解了她認真的工作態度,以後與該公司的業務也總是通過她來接觸。
有一次,林肯在擦皮靴時,某外交官不無揶揄地問:“總統先生,您總是擦自己的靴子嗎?”林肯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是啊,那你是經常擦誰的靴子呢?”林肯的高明在於他巧妙地繞開對方所提出的一個判斷性問題,進而找出破綻,給對方回敬了一個特指性的反詰。
應付尷尬時最應謹慎的方法就是要給對方以猛烈的攻擊。首先要考慮對象的身份,其次是環境,再次是反擊的力度把握。因為尷尬本身並不是大得驚人的問題,充其量是一個過失,所以在決定予以反擊之前,一定要搞明白自己反擊的目的何在。假如反擊的結果是解脫了自己而傷害了別人,那最好放棄;假如反擊的結果是皆大歡喜,那麼不妨一試。這類結果直接體現著當事人對另一方的了解和對反擊的力度的精確把握。宗旨隻有一條:利己也不損人。
說話是雙方麵的,甚至是多方麵的,當一個人站在講台上麵演講的時候,隻有他一個人在講,無論他講的是他自己預先擬好的演講詞,或是別人替他準備的演講詞,隻要他懂得演講的技巧,把那些話明明白白地生動地講出來,那就完成了演講的任務。可是要作一次好的談話,卻不僅僅要講,還要很善於聽;不僅僅要把自己的話講好,還要善於聽別人的話;而自己所要說的話,也不能像演講一樣,可以事先完全準備妥當,照講不誤,而是要有很多隨機應變的才能。
情緒的控製
演講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交流方式,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每個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演講者,並經常參與這樣或那樣的演講。
演講形式多樣,大到關於國家獨立和民族統一的紛爭,小到夫妻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可以靠演講來解決的。此外,還有貨幣信貸、采購推銷、招商投標以及商品買賣、求職謀薪、民事糾紛等等,都時有演講活動發生。演講有賴於信息交流。可以把演講看成是人類行為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涉及傳統的和當代的行為科學,包括曆史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乃至普通語義學、對策與決策論,以及一般係統論等許多方麵知識。
演講是人類的一種交流工具,是達到雙向溝通的基本手段。演講不像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是一場必分勝負的棋賽或戰爭,而是一個相互吸收的過程。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是磨煉出來的。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演講是一個艱巨的過程,更需要忍耐。
一次演講往往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成功。這除了是因為演講的一方在使用演講技巧外,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就是聽眾一方也有自己的見解。不論雙方具有多麼大的共同點,雙方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理解消化,適應其中包含的新內容、新概念。當我們拋棄舊有的東西接受新鮮事物時,都會有一定的阻力,所以如果你希望別人接受新鮮事物,最好給別人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理解。
所以,一項演講往往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達成。除了命名用演講技巧外,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就是運用任何可行的時間去理解它,適應其中必然包含的新事物、新概念。當我們摒棄舊有的東西接受新鮮事物時,會有很大阻力,所以要最後接受新鮮事物,必須給別人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理解。
沒有耐心是辦不成事的,更不用說辦大事。在演講中,具有耐心,善於使用拖延戰術,將使你在演講之中占據主動,然後在適當時機提出你的觀點,這樣更容易讓他人接受你的觀點。
一般來說,演講者根據聽眾的興趣來講演,即可以有效地抓住聽眾,又可以使自己盡早進入演講的角色。康威爾博士就很注意這一點。他經常在自己的講演裏插入許多當地人的談述和實例。聽眾對他的演講感興趣,是因為他的談話內容與他們有關,與他們的興趣有關,與他們的問題有關。這種與聽眾最感興趣的聯係,也就是與聽眾本身的聯係,而這將穩獲聽眾的注意,並能保證溝通的線路暢通無阻。
艾力克·鍾斯頓曾任美國商會會長和電影協會會長,幾乎在他的每一場講演中都使用這種技巧。他在奧克拉荷馬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很機智地使自己很快進入演講角色,並使聽眾對演講感興趣。下麵就是他所講的:
“各位奧克拉荷馬人,對於危言聳聽的販子們,再熟悉不過了。你們不必回想太遠便會記起來。他們一向將奧克拉荷馬州列於書本之外,以為它是永遠絕望的冒險。在1930年,所有絕望的烏鴉都告訴其他的烏鴉們說:‘最好避開奧克拉荷馬,除非自己攜帶口糧。’他們把奧克拉荷馬的將來歸為永恒不變的新美洲沙漠的一部分,認為永遠不會再有東西開花,但是到1940年,奧克拉荷馬卻成了花園地帶,成了人們舉杯祝頌的對象。因為,這個地方再一次地有小麥像波浪一樣此起彼伏,散放清香。再過短短的10年,這個長久幹旱的幹燥地帶,將遍地長滿很高的玉米長莖,這是信仰的結果,也是有計劃冒險的結果。因此,我們觀望自己的時代時,總是向往較佳的遠景。當我準備來訪時,我曾去尋找檔案裏的《奧克拉荷馬日報》,看看1901年的春天是怎樣的。我想嚐嚐50年前在本地的生活滋味。結果我發現了什麼?我發現了當地人全都很重視奧克拉荷馬的未來,他們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