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象征:立意高遠,含蓄深刻
象征是比喻的延伸和擴大,象征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係,借助於一些特定的具體事物,來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道理的修辭手法。它可以使講話顯得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借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講話內容以深意,從而給聽眾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
象征是一種藝術手法,它和比喻修辭手法有相似之處。正如比喻要求喻體和被喻事物之間要有某種相似的特點一樣,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與被象征之物之間有某種相似的特點,從而可以讓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聯想。
象征屬於藝術手法,它與構思相關,屬講話構思技巧,而不隻是語言加工問題。象征一般都用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說,它是通過某一具體形象表現出一種更為深遠的含義,讓聽者自己去意會,從而讓聽眾獲得美的享受。這是一種隱晦、含蓄而又能使聽眾產生體會愉悅的美感的語言技巧。
運用反問:語氣凝重,感情強烈
為了強調自己觀點或結論的正確性,有時用疑問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的一種修辭方式,叫作反問。反問同設問不同,是為激發本意而問,不需演講者回答,讓聽眾從問話裏自然領悟出答案。其實,反問的答案就是問句的反麵,因而也稱激問。
反問的作用主要是加重語氣。反問在形式上雖然是疑問句式,然而意思卻十分明確而堅定,比一般陳述句式語氣凝重得多,感情強烈得多。
反問是表達激烈情緒的一種方式,並不需要聽眾來回答。一般在熱情奔放、情緒激昂的場合使用。
要注意設問和反問的區別。設問一般多用於開頭,反問多用在其後;設問沒有暗示結論,而是在下文回答,反問則暗示結論,意思十分明確;設問語氣較弱,反問語氣強烈。
反問使用範圍很廣,一般不受限製,但也不可濫用,要問得恰到好處。
運用誇張:言過其實,突出個性
誇張,指的是針對事物的某些特征,運用豐富的想象,有目的地做出超越事實的描述,從而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運用了誇張修辭,突出強調了瀑布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瀑布的讚歎之情。
在脫稿講話中,如果你擅長運用誇張修辭手法,則可以讓你的講話具備瀑布一樣滔滔不絕的氣勢。而且有時候,在講話中運用誇張也可以營造出一種幽默的效果。
與其他幽默方式相比,誇張式幽默可謂別具一格,但在運用誇張時必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然後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形象化地表現,這樣才能產生幽默效果。
在誇張修辭的運用中,有時需要把事物的性質、狀態、特征等,故意往“大、多、高、強、深、快”等方麵說,這種誇張稱之為“擴大誇張”。
在誇張修辭中,與擴大誇張相對應的是縮小誇張。所謂縮小誇張,即故意把事物往小處說,使之更“小、少、低、弱、淺、慢”等,有時甚至會數倍縮小。
在使用誇張修辭手法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是誇張要符合真實。誇張可以誇大其詞,但不可離譜。離譜就是失去依據和基礎。對於誇張修辭來說,不管如何渲染,內核和本質卻必須真實。比如,“靜的掉根針都能聽見”,“他餓得都可以把一頭大象給吃了”,“三十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等等,以上這些誇張修辭中雖然看似誇大,但在人們的心理感受上是絕對真實的,如此說並未讓人覺得有任何不妥之處。
二是誇張要突出差距。在運用誇張修辭時,一定要對比鮮明,不可相差無幾。例如:“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這句話顯然運用了誇張手法,大家一看都能明白,並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酒佳肴的氛圍。誇張修辭一定要強化差別,這樣才能營造誇張效果。
三是誇張要注意場合。在脫稿講話中,誇張修辭並不是用在哪裏都適合的,還要注意場合。尤其在科技演說、新聞報道、經驗彙報等場合,要少用或者完全不用誇張修辭,以免歪曲事實、生出事端。
四是誇張要有限度。誇張修辭可以放大事物的某些特點,讓你的脫稿講話更加引人注目。但是,我們要知道過猶不及,要掌握誇張的度。千萬不能口無遮攔,一味往大裏說,否則會讓聽眾覺得你故弄玄虛、缺乏誠意,從而使自己的話語失去應有的真實度和信服力。
運用雙關:一石二鳥,一語二意
我們常說,溝通時要學會聽弦外之音,事實上我們有時候也要學會說弦外之音。在修辭手法中,跟弦外之音最接近的就是雙關語。所謂一語雙關,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同義、諧音關係,使言辭有意識地具有雙重意義。
在脫稿講話中,雙關語可以使你的表達更含蓄委婉、風趣詼諧,而且有時還能起到勸解、諷刺等語言效果,從而使聽眾通過風趣的語言來明白意味深長的道理。那麼,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雙關具有哪些表現形式呢?具體來說包括諧音雙關、語義雙關、對象雙關三種。
諧音雙關。即利用詞語之間的同音、近音關係,在原有詞義的基礎上再增加相關意義的一種方法,它是把原有詞義和相關的新詞義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以產生出新的表達效果。例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此句中的“晴”跟“情”諧音,表麵上好似是在說天氣,暗中卻是在表達感情,可謂一語相關。
在語言的表達上,諧音雙關也是歇後語構成的一種常用方法,本來毫不相幹的兩種事物,由於讀音相同或相近,便構成了幽默、生動的歇後語。比如,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石頭人開口——說實(石)話,拉著胡子上船——謙虛過度(牽須過渡),等等。
語義雙關。語義雙關是利用詞語或句子的多義性構成的雙關。從本質上來說,講話者通過借用語言漏洞偷換概念。而且概念被偷換得越離奇、越隱蔽,表達的效果反而越好。
在脫稿講話中,講話者要想運用語義雙關,首先要先找到一個能夠容納不同意思的概念或詞語,而且要讓自己所表達的意思能夠在這一詞彙中同時顯現出來。此外,想要更好地表現出語義雙關的效果,就要故意使兩種意思不相協調,甚至是越相互衝突,其表達效果反而越好。
對象雙關。對象雙關是雙關類型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具體來說,是依靠特定的語境,讓一句話關聯到兩個對象。在語言表達上,對象雙關的奇妙之處在於:明裏在說東,實則說西;明裏指桑,實則罵槐,即通常所說的“指桑罵槐”。
著名詩人海涅是猶太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常常遭到無故攻擊。一天,一個旅行家對他說:“我剛發現了一個小島,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海涅鎮靜地說:“看來,隻有你和我一起到那個島上去,才能使猶太人和驢子都不缺!”
在這段對話中,旅行家拿猶太人與驢子相提並論,其目的是在諷刺、嘲笑海涅是猶太人,而海涅卻機智巧妙地將對方比作驢子,從而維護了自己的尊嚴,讓對方有苦難言。不過要注意的是,對象雙關在運用中容易產生敵對情緒,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使用。
總之,雙關語是一種靈活機智的說話技巧。在脫稿講話中,如果你掌握了雙關修辭技巧,不但能使自己的語言幽默風趣,而且能夠巧妙地應對各種尷尬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