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技:以修辭藝術感染人(2 / 3)

掌握排比使用的度。掌握排比句使用的度,適可而止,不能盲目使用,有時候用多了反而會影響語言表達的效果。

運用設問:突出重點,啟發思考

說話的人明知故問,或者自問自答,或者問而不答,這就是設問。設問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啟發思考,突出重點。陳望道說:胸中早有定見,話中故意設問的,名叫設問。設問用得好,可以增強講話的論辯力、說服力,能引起聽眾的注意和思考,能加深對講話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在脫稿講話中,設問不但可以避免平鋪直敘,還可以促成講話者和聽眾之間思想情感的溝通與交流。

為了提醒、加重講話內容,引起觀眾注意,增強語言表達效果,有時需要在講話中進行自問自答。設問能夠產生懸念,引起人的注意力,引發聽眾思考。設問運用得好,會使講話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產生讓人無法辯駁的說理效果。

常用設問,還能幫助講話者抒發情感,含蓄地表達出某些不便明言的信息。設問的運用,關鍵在於為講話內容設計幾個醒目、巧妙而有分量的問題,給聽眾一種好奇感,激發他們等待答案的期待心,然後自己作答,娓娓道來。設問的問話,忌提一些無關緊要、眾人皆知或者缺乏震撼力的問題,也不應問得太頻繁。

運用對偶:富有氣勢,感情充沛

把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意義相關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起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個句子,結構相同(都是主謂句),字數相等,上下兩句詞性相對,意義上相互補充,是個非常工整的對偶。構成對偶的兩個句子可以是正對,也可以是反對。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句用一個工整的反對,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待敵人和對待人民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如今,對對偶的要求就比較寬鬆了。

運用對照:美者更美,醜者更醜

對照的作用是為了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使人一聽就明白,從而增強說服力。例如:

共產黨就是要奮鬥,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

在這裏,為了強調、肯定“全心全意”,就用否定“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來對比說明,以加深印象。

魯迅將戰士和蒼蠅對比說:“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毛澤東將成功和失敗對比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其中都運用了對比修辭。

由此可見,對比修辭手法可以讓講話內容更加衝擊十足、曲折豐富,尤其是更加接地氣。不接地氣的語言,怎麼可能打動聽眾呢?所以,要想真正打動人心,就要借助對比修辭手法,使美的更美,醜的更醜;好的更好,壞的更壞。

說到這裏,還有一則關於扁鵲的故事。其大概意思如下:

魏文王問扁鵲:“你們三兄弟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說他大哥的醫術最高,接下來是他二哥,最末的才是他自己。魏文王感到疑惑,就問扁鵲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回答說:“我大哥給人看病,都是在病還沒發作之時就幫人治好了,一般的人都不知道他在無形中鏟除了病因,因而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隻有我們自己家人知道;我的二哥給人看病,是在病很輕微的時候就治好了,因此名氣也就周圍鄉裏人知道;而我呢,所治的病都是已經很嚴重的,因此大家都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也傳遍國家。”

這則故事中,扁鵲通過三個人的巧妙對比,讓醫術高超的大哥凸顯出來,同時說明世人的愚蠢和無知。這就是對比的力量,就像京劇臉譜一樣對比鮮明,讓人一望便知。

關於美與醜的對比,《道德經》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美之後,也自然而然地知道什麼是醜了。因而,在脫稿講話中,要想讓自己的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多運用對比的確是個很好的法子。這往往比你堆砌一大堆的華麗辭藻管用得多,更比你呆板念稿子更有力量。

運用引用:闡明事理,精彩簡練

引用。即引用別人的觀點來闡明事理。其好處是,凡引用的東西都是經過曆史和實踐檢驗的觀點,或流傳廣泛的格言警句,本身就很精彩簡練、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所以能夠產生以一當十、以簡馭繁的效果。引用的方法有多種。

一是全引,即引用完整的一段或一句話,一般要加引號。如江澤民同誌1997年11月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引用了哈佛校門上的一句話——“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二是引用大意,不需加引號。如胡錦濤同誌2003年7月在抗擊“非典”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總結經驗教訓時就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個觀點: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

三是引用隻言片語,可加可不加引號。如江澤民同誌1998年6月會見出席中科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會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談到青年人才培養時,有這樣一句話:“新陳代謝、不舍晝夜。年輕的總要代替年老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中“不舍晝夜”語出《論語》,原文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語出《荀子·勸學》,原話為:“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在分析、說明某一問題時,引用著名人物的話或群眾中常用的熟語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或引用對方的話加以反駁,都是說話時經常采用的方法。

引用這種修辭手法用途非常廣泛,而引用主要是指在語言交際中引用名言、熟語、典故等來證明事物、闡述道理。在講話時運用引用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講話中語言表達言之有據、生動形象。

“文革”初期,在一次批陳大會上,造反派在人民大會堂當眾批判陳毅,讓陳毅作深刻檢查。按照當時的慣例,凡是開口講話,就必須高聲朗讀幾條毛主席語錄。

於是,陳毅手捧《毛主席語錄》高聲說:“翻到第271頁!”會場上立即響起了一片翻書的聲音,接著全場突然安靜下來,原來語錄上隻有270頁。就在這時,陳毅對著語錄本高聲朗讀:“陳毅是個好同誌!”全場人遲疑片刻,馬上有人提出懷疑。這時,在場的周總理出麵證實,毛主席確實講過這句話。

這樣,一場“批陳大會”就被陳毅引用、周總理證實的毛主席的這句話輕鬆化解了。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無論是多麼強,但畢竟是有限的,而引用就能夠借助於多種多樣的表達能力,最終產生以少勝多、韻味無窮、寓意深刻的表達效果。

引用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暗引、正引、反引和擷引。

暗引。就是指暗示、引用。作為激勵、警戒自己的格言,簡潔凝練,令人回味。

正引。正引就是用其原意原句,來表達你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反引。就是指反其意而用之。例如毛澤東在《質問國民黨》一文中講道:“照你們的說法,‘破壞團結’的也是共產黨,你們則是如何的‘精誠團結’主義者,那麼,你們以三個集團軍的大兵,手持刺刀,配以重炮,向著邊區人民前進,也可以算作‘精誠團結’了!”毛澤東在講話中反引了“破壞團結”“精誠團結”,真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擷引。就是擷取原句中的一部分詞語而用之,在講話中運用擷引的手法,會使你的語言表達言簡意賅,並且通俗易懂。領導者在運用引用技巧時,要力求精細,選擇適宜,你所引用的內容必須是對所闡述問題有所幫助的,引用的內容要具有權威性、說服力。在運用引用修辭手法的時候,要保持引文的完整性,不要斷章取義。還要將引文與所要表達的意思融為一體,成為論說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硬湊生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