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技:以修辭藝術感染人(1 / 3)

《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6632921144,7224048805384031266,6924983412973374478,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修辭,是對語言進行修飾、調整和加工的技巧。漢語的修辭手法是非常豐富的。在講話中,通過運用修辭可以增強講話的效果,使講話具備生動性、形象性、鮮明性,易於理解和接受講話的內容。例如,郭沫若在科技大會上所作的題為《科學的春天》的講話,結尾是這樣的: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春天吧。

這個結尾簡潔明了,短短五十幾個字,包容了排比、反複、比喻、擬人、雙關等多種修辭手法。充分表達了郭沫若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熾熱的情感,語言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所以,領導者在脫稿講話時,應該善於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來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服務。

運用比喻:生動形象,色彩斑斕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說話時經常使用的手法,它使語言生動形象,把抽象深奧的內容具體化、通俗化,使聽眾摸得著、看得見、想象得出。精彩的比喻能夠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例如,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的一段話:

黨八股的第六條罪狀是:不負責任,到處害人。上麵所說的那些,一方麵是由於幼稚而來,另一方麵也是由於責任心不足而來的。拿洗臉作比方,我們每天都要洗臉,許多人並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後還要拿鏡子照一照,要調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你們看,這是何等地有責任心呀!我們寫文章、做演說,隻要像洗臉這樣負責,就差不多了。

這裏用生活中的小事比喻說明寫文章、做演說時應取認真負責的態度,非常生動幽默。

高深的理論,隻因為巧用人的感受做比喻,簡單幾句話就說明白了。巧妙運用比喻,能增加講話的形象性、生動性和感染性,讓語言更加精彩,更加通俗易懂。

比喻一般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做比較的事物或對象;喻詞則是表明比喻關係的詞語,如“好像”“恰似”“像……一樣”等。

比喻,要用人們熟悉的東西來描述、刻畫、解釋不熟悉的東西。領導講話是為了闡述道理,要把那些生硬、枯燥的理論表述得生動具體,使別人印象深刻,這本來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如果能運用貼切的比喻,就能化難為易,幾句簡單的話就說明了深刻的道理,極具說服力。用好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兩者相近。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完全不同但又在某方麵有極相似之處的兩種事物。屬性相同的事物,很難激發人們的聯想,這樣就沒有比喻的意義;而沒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也不能用來比喻。

通俗易懂。在選擇喻體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淺顯,生動具體,並且與聽眾的生活非常貼近,隻有這樣才能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形神兼備。即拿來對比的兩個事物不僅僅需要外表的共同點,還必須有內在特質與神情上的相似點,這樣才能揭示事物的精神實質。

自然貼切。比喻可以為語言增加色彩,但並不是說比喻越多越好,不能為了比喻而比喻。不能出於獵奇而矯揉造作、故弄玄虛;比喻還應該有創造性、新穎性,不能老用那些已經為人熟知的比喻;而那些不自然的比喻,不僅不能為講話添彩,反而會讓聽眾反感。

運用借代:簡潔精練,激發情感

為了把某一問題說得清楚形象,借用與這一內容有關的、比較具體的、為人們所熟悉的另一內容代替它,這就是借代。著名語言學家張誌公把這種借代辭格叫作“換一個名字”。當然,換一個名字不能隨心所欲,必須按一定的規則來換。

例如:每個共產黨員都應懂得這個真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

這裏,毛澤東用槍代替軍隊,非常鮮明具體而又形象地說明了黨和軍隊的關係。再如:

拿中國的情形來說,我們所依靠的不過是小米加步槍,但曆史最後將證明,這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還要強些。

這裏,用“小米加步槍”指代“人民武裝力量”,用“飛機加坦克”稱代“反動武裝”,十分形象地說明了當時敵我雙方的物質條件,以及暫時處於劣勢的進步力量必然能戰勝貌似強大的反動勢力這一深刻的道理。

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方式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

運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須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對於所借代的事物一般應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事物不能同時出現。

運用排比:語句雋秀,語勢強烈

為了更有效地表達思想感情,加強講話的氣勢,常常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詞組、句子聯結在一起說出來。這種修辭方式,就叫排比。排比能夠增強語勢,還能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所以在即興講話中經常用到。

運用排比這一修辭方式可以使文句整齊雋秀,增強語言的節奏感和旋律美;能使語勢得到加強,情感得到升華,充分表達講話的思想情感,形成強烈的表達效果。例如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講:

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總之,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

這段話中用了兩組排比句,非常精辟地指明了教條主義的危害和實質,節奏鮮明。

領導講話要引人入勝,必須有氣勢,讓聽眾感受到語言的壓力,感受到力量。運用排比最能提升語言氣勢,可以讓話語整齊明朗,富於節奏感,讓聽眾感受到一種氣勢如虹的語氣力量,給聽眾以強烈的震撼,使語氣氣勢強勁,情感得到升華,形成強烈的表達效果。

排比這樣的修辭手法一般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密切關聯、語氣一致的詞組或語句排列而成,用來表達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事物,以增強語勢,增強節奏感和旋律美,加強語言的力度。

排比句的運用,也不是多多益善的,需要注意場合與語境。這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適當運用排比形式。從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可能的條件恰當運用排比句。

靈活選擇排比形式。排比的形式應靈活選擇,無論是詞的排比、句的排比,還是段的排比都是靈活運用的形式。排比中每一部分都應該是平等獨立、互不包含的。而在順序上,最好能夠由輕到重排列,層層深入才能夠達到氣貫如虹的效果。